越戰紀念碑
越戰紀念碑
越戰紀念碑,又稱為越南戰爭紀念碑、越戰將士紀念碑、越戰陣亡將士紀念碑、越戰牆等,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中心區,坐落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中心區離林肯紀念堂幾百米的憲法公園的小樹林里。
越戰紀念碑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鄰近華盛頓紀念碑和林肯紀念堂。該紀念碑由用黑色花崗岩砌成的長500英尺的V字型碑體構成,用於紀念越戰時期服役於越南期間戰死的美國士兵和將官,閃閃生輝的黑色大理石牆上依每個人戰死的日期為序,刻劃著美軍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間在越南戰爭中陣亡者的名字。
設計者林瓔
在耶魯大學上學時,教授們告訴林瓔,你要麼到建築學院學建築,要麼到藝術學院學雕塑,但不能兩者都學。林瓔後來承認,她是建築學院正式學生,但經常偷跑到藝術學院聽雕塑課。由於同時受兩個領域的訓練,這無疑為林瓔後來的成功打下了基礎。她說:“雕塑是詩,而建築是散文。”
奧巴馬親自為林瓔授勛
主要成就
曾被美國《生活》雜誌評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國人”與“五十位美國未來的領袖”。她的作品遍布美國各地,而她的最新榮譽是獲得2009年度美國國家藝術獎章。2010年2月25日,白宮東廳,美國總統奧巴馬為身著黑色鑲紅邊套裝的林瓔披掛上紫綬帶的金質獎章。表彰她作為建築師、藝術家環保人士的卓著成就。這是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而林瓔是此次獲獎者中唯一的亞裔。
該紀念碑通過設計競賽的方式徵集方案,最後採用的是當時耶魯大學建築專業21歲華裔女學生林瓔的方案,1982年建成,曾獲美國建築師協會“美國20世紀最受歡迎的十大建築”第7名,美國建築師學會2007年度“25年獎”等。
建造越南戰爭紀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陸軍下士簡·斯克魯格思在戰後萌發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參加過越南戰爭的老兵在首都華盛頓成立了一個社團,旨在國家大草坪博物館、紀念碑群落地帶建造越南戰爭陣亡將士紀念碑。他們提出,這座擬議中的紀念碑要成為美國社會中一個鮮明的形象,不管這座紀念碑最後建造成什麼樣子,它必須滿足四項基本要求:(1)紀念碑本身應該具有鮮明的特點;(2)要與周圍的景觀和建築物相協調;(3)碑身上鐫刻所有陣亡和失蹤者的姓名;(4)對於越南戰爭,碑身上不要有一個字的介紹和評價。
美國國會批准建造紀念碑
1980年7月1日,美國國會批准,在靠近林肯紀念堂的憲法公園盡頭建造越南戰爭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個地方,正是斯克魯格思們朝思暮想的所在,儘管這座紀念館建在了聯邦土地上,但其建設資金全部由私人捐助。這年秋天,由美國建築家學會組織,在全國公開徵集紀念碑設計方案,投稿者必須是年滿18歲以上的美國公民。結果,在徵集過程中一共收到1421個應徵方案。方案設計者被隱去姓名,由8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和建築大師組成評定委員會,通過投票選出最佳設計。
1981年5月1日,在1421件應徵作品中,林瓔的被登記為1026號的設計成為首選,其設計如同大地開裂接納死者,具有強烈的震撼力。雖然她的設計方案沒有立即引起普遍認同,最後大多數對此方案持否定態度的人最後終於被說服,按照她自己的話說,“(活人和死人)將在陽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靜的世界之間(再次會面)。”
讀書的時候
在耶魯大學建築學院讀書的時候,林瓔就喜歡到附近的“林陰墓園”去走走,觀看那裡形形色色的墓碑和雕刻。她說:“那兒有一個渡船船長的墓,墓碑上刻著一條渡船,線條簡單又優美,我就喜歡簡單而不複雜的東西。”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林瓔曾利用假期自費到歐洲考察,走訪了許多墓園,研究對死者悼念的形式,她覺得墓園設計也是一項專門的學問,所以在四年級的時候將墳墓建築列為自己的選修課。
設計準備
設計俯視圖
建築的成功借景
“一開始我就問自己,到底建“越戰紀念碑”的意義是什麼,尤其是一座20世紀的紀念碑的意義是什麼?當寶貴的生命首先成為了戰爭的代價時,這些“人”無疑是第一個應該被記住的。因而這項設計的主體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當你接受了這種痛苦,接受了這種死亡的現實之後,才可能走出它們的陰影,從而超越它們。就在你讀到並觸摸每個名字的瞬間,這種痛苦會立刻滲透出來。而我的確希望人們會為之哭泣,並從此主宰著自己回歸光明與現實。假如你不能接受這個現實,就永遠無法從中解脫出來。所以一座紀念碑應該是“真實”的寫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認痛苦已經存在,然後才有機會去癒合那些傷口。”(摘自林瓔自述)
按照林瓔自己的解釋,好像是地球被(戰爭)砍了一刀,留下了這個不能癒合的傷痕。黑色的、像兩面鏡子一樣的花崗岩牆體,兩牆相交的中軸最深,約有3米,逐漸向兩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體向兩個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別指向林肯紀念堂和華盛頓紀念碑,通過借景讓人們時時感受到紀念碑與這兩座象徵國家的紀念建築之間密切的聯繫。後者在天空的映襯下顯得高聳而又端莊,前者則伸入大地之中綿延而哀傷,場所的寓意貼切、深刻。
越戰士兵的雕像
但是在重新組織評審團后,第二次評審結果她的設計仍然獲得第一名。委員會為慎重起見,重新仔細審閱了林瓔的作品,審閱之後覺得仍然是一個佳作,就拒絕了退伍軍人的要求。當時,內政部長華特還曾經出面,下令暫停工程進度,並要求在V字型建築的中間,放一座雕像並懸掛一面美國國旗。林瓔面臨種種壓力仍不肯妥協,毅然要求撤回自己設計人的名字,因為,她覺得如此這般的要求和篡改,已經破壞了她的原設計精神,刻上她名字不但是個謊言,對她來說也是一種侮辱。在她的堅持下,插國旗之舉取消,三位越戰軍人的雕像也被移往V型碑石的側面。
另一種說法認為,是由於出資人的刁難,最後決定將她的設計和第二名的設計一起在華盛頓特區建造,但落成后,第二名的設計只是三名越戰士兵的塑像,無人問津,她的“越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成為當地的著名建築,遊人絡繹不絕。
1982年3月11日,林瓔的設計獲得最後批准。3月26日工程動工,當年10月紀念碑主體就基本完成了。這些黑色的花崗岩來自印度,在美國佛蒙特州切割,在田納西州鐫刻陣亡者姓名。這些姓名都一般大小,每個字母高1.34厘米,深0.09厘米。就是因為林瓔的堅持原則和據理力爭,我們才能看到今日的越戰紀念碑,才能看到一位才華橫溢的華裔女性的原創精神。林瓔說:“當你沿著斜坡而下,望著兩面黑得發光的花崗岩牆體,猶如在閱讀一本敘述越南戰爭歷史的書。”
吸引公眾
1982年11月13日,這座有著特殊意義的紀念碑落成向公眾開放,迎接每日像流水般朝它走來的人們,現在它已經成為了華盛頓特區遊覽者最喜歡的去處之一,也已是普通美國人展現現有的以及永久存在的悲痛和哀思的地方。
紀念碑前的人們
每年,都會有大批人從四面八方湧來,在自己的親人或原來戰友的名字前面留下供品,在這堵黑牆前面上演了一幕幕悲歡離合的短劇。這些供品包括嬰兒時代的照片、軍功勳章、啤酒等。正如越南戰爭時期的著名記者阿諾德·伊薩克在其1997年發表的《越戰的陰影》一書中所說:“沒有人在華盛頓特區其他的紀念館那兒寫下留言或擺下供品。”尤其是那數萬死者的親屬,儘管他們明知牆下並沒有親人的屍骨,但他們仍然把黑牆看成是與死者聯接的唯一紐帶。他們用各種方式哭祭自己的親人,其中最感人的是每天遺留在牆下大量的信件,這些都被人精心收集。
在林瓔的紀錄片《清楚而堅定的遠見》中,人們對入選的設計有複雜而強烈的反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醞釀的種族主義使林瓔受到嚴格的審查,因為她是華裔。其他士兵抱怨它太像在地面醜惡的傷痕,反射美國政府和公眾對戰爭和它的退伍軍人的恥辱態度。
許多退伍軍人感受紀念碑特別的感人。一位士兵在錄影中被引述“這是一個我能靜靜地悼唁我的朋友的安靜的地方。那是我所希望做的。”
紀念碑前的供品
當年林瓔簡單而又優美的設計——兩面黑色的大理石自然地拔地而起,雖然這個設計在當年一度引起了爭議,但今天在人們心目中該紀念碑已成為衡量其它紀念碑的標準之一。越戰紀念碑也是美國建築師協會(AIA)名單中女性設計師排名最前的作品,並且也是AIA2007年“25年大獎”的獲獎者,該獎項用於表彰在25~35年前設計建造的傑出建築物。2007年建築評委會的主席RichardLogan說:“25年之後,你站在紀念碑前仍會回想起那些名字。你可以看到人們撫摸紀念碑,並為它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