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林徽因的結果 展開

林徽因

中國建築師

林徽因,女,(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漢族,福建閩縣(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建築學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主要設計者,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領導小組成員。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病逝於同仁醫院,享年51歲。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904-06-10

出生

1904年6月10日出生於杭州。

1924

與梁思成的情感經歷

1924年6月,和梁思成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1928年,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婚後夫妻二人致力於他們所熱愛的建築事業,林徽因不僅具有詩人的美感與想象力,也具有科學家的細緻和踏實精神,他們在山西對古建築所做的調查和實測工作,不僅對科學研究貢獻巨大,也使山西眾多埋沒在荒野的國寶級的古代建築開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知。

與梁思成的情感經歷
1949-09

參與國徽的設計

1949年9月下旬,林徽因和建築系的10名教師一起參加了國徽的圖案設計工作,她將自己的心血和學識全部傾注於這項設計。他們的設計方案於1950年6月被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大會選定為國徽。

1950

參與設計八寶山革命公墓

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八寶山的護國寺改建為公墓,並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公墓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處。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由中國著名建築師林徽因設計,分為墓區和骨灰堂兩部分。

1952-05

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1952年5月,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以下簡稱碑建會)委員。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中,林徽因不僅承擔美術設計方面的任務,而且在許多情況下成為整個設計小組的實際領導者,對於紀念碑的整體造型、結構都提出了原則性的意見。

1931-04

發表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

1931年4月,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表於《詩刊》第二期。

發表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
1949

編寫《全國文物保護目錄》

1949年初,兩位解放軍的突然到訪,表現出的對重要文物古迹的保護態度,為了讓他們消除了對共產黨的疑慮,並應解放軍請求,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此書後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

編寫《全國文物保護目錄》
1955-04-01

因病逝世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病逝於同仁醫院,享年51歲。

人物生平


名望世家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族叔林覺民是民主的先驅。父親林長民是在政治上較為活躍的人物。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於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林長民的大女兒,她從小聰慧過人,林長民視她為掌上明珠。 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矇;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
民國三年(1914年),林徽因與祖父來京,與父親同住在前王公廠。

早年經歷

幼年時期
幼年時期
1904年6月出生於浙江杭州,隨祖父母居住;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矇;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

教育經歷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就讀於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
1921年,隨父回國,仍到培華女中續學。
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台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扮相,在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
少女時期的林徽因
少女時期的林徽因
1924年6月,和梁思成(梁啟超長子),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
1924年9月,兩人一起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均從三年級課程讀起。梁思成在美術學院建築系,因建築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註冊在美術系,林徽因註冊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選修了建築系的主要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願。
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后,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台美術設計半年。

工作經歷

古建考察
古建考察
1928年8月,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應福州師範學校和英華中學之請,作《建築與文學》和《園林建築藝術》的演講。又為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劇場。翌年,到東北大學講授《雕飾史》和專業英語。
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築物,很多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
1931年,因受聘於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為北平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後數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查勘測了數十處古代建築,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晉汾古建築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築的論文和調查報告,還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寫了緒論。這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必讀的重要工具書。
1950年,被特邀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並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牆公園”設想。
1953年10月,當選為建築學會理事;並任《建築學報》編委。被邀參加第二屆全國文代會。

寫作經歷

泰戈爾訪華合影 右2為林徽因
泰戈爾訪華合影 右2為林徽因
在從事建築科學研究之餘,也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1931年4月,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表於《詩刊》第二期。
以後幾年中,又在《詩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報》《文學雜誌》等,先後發表了幾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詩歌,也有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當時,曾被聘為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講授《英國文學》課程,負責編輯《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還擔任《文學雜誌》的編委。經常參加北平文學界讀詩會等活動。
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是文藝界的發起人之一。
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病中雜詩》9首。
1949年初,兩位解放軍的突然到訪,表現出的對重要文物古迹的保護態度,讓他們消除了對共產黨的疑慮,並應解放軍請求,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此書後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
1952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譯了《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並由上海龍門書局印行,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鑒。應《新觀察》雜誌之約,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一組介紹中國古建築的文章。

建築生涯

1930-1945年15年間,林徽因、梁思成對190個縣2738處古建築進行了調查,很多古建築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全國以及國際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如河北趙州石橋、山西應縣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1931年,林徽因受聘於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為北平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後數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查勘測了數十處古代建築,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晉汾古建築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築的論文和調查報告,還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寫了緒論。
1936年5月,林徽因身體稍有好轉,就和梁思成赴河南考察。6月下半月抵達濟南。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區發現中國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築——建於唐代的佛光寺大殿。
盧溝橋事變后,林徽因、梁思成隨營造學社先遷長沙,後於1938年一月到昆明,住在巡津街一所名為“止園”的宅院里。梁思成夫婦所開展的第一項研究就是昆明的古建築進行調查。梁思成長年外出考察,林徽因則留守興國庵主持日常事務,既要負責孩子的照顧和教導,又要整理大量的繪製圖紙和文字資料。
1938年10月至11月,經林徽因、梁思成調查的有圓通寺,土主廟、建水會館、東寺塔、西寺塔、真慶觀大殿、金殿等約50餘處昆明主要的古建築。
1940年,她隨梁思成的工作單位中央研究院遷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舊的農舍里。
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使她肺病複發。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為寫《中國建築史》搜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這個時期,她的文學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詩稿中,迷惘、惆悵、蒼涼、沉鬱已代替了戰前那恬靜、飄逸、清麗、婉約的格調。詩中時時流露出了關懷祖國前途、命運的情愫。
抗戰勝利后,林徽因全家於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為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並接受校外的設計任務。
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病中雜詩》9首。同年底,清華大學所在的北平郊區解放,解放軍包圍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婦想到城內無數巍峨壯觀、雕樑畫棟的古建築也許將毀於戰火,憂心如焚,寢食不安。
1949年初,兩位解放軍代表的突然到訪,表現出的對重要文物古迹的保護態度,讓他們消除了對共產黨的疑慮,並應解放軍請求,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此書後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並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牆公園”設想。
1951年,47歲的林徽因為挽救瀕於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抱病與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深入工廠做調查研究,並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蘇聯文化代表團”。
1952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梁思成翻譯了《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並由上海龍門書局印行,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鑒。應《新觀察》雜誌之約,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一組介紹中國古建築的文章。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築用作大屋頂等傳統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與徐志摩
林徽因[中國建築師、詩人、作家、教師]
林徽因[中國建築師、詩人、作家、教師]
1921年,16歲的林徽因遊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林徽因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所吸引,對她評價甚高,為林徽因寫過很多情詩。兩人也都是以書信來往。在後來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歲以前,與詩“完全沒有相干”,是與林徽因的相遇,激發了他的新詩創作。同年3月與髮妻張幼儀提出離婚。
之後,他們一起組織新月社活動,一起演戲,並常有書信來往。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擔任翻譯,之後徐志摩陪同泰戈爾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當徐志摩與林徽因再次見面的時候,已是四年之後。這期間,徐志摩已與陸小曼完婚,林徽因也嫁給了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準備參加林徽因演講會的徐志摩遭遇墜機事故遇難。
徐志摩對林徽因的影響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學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後,林徽因也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林徽因與梁思成
林徽因與梁思成
1924年6月,和梁思成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結合在當時可以說是新舊相兼,郎才女貌,門第相當。他們在婚前既篤於西方式的愛情生活,又遵從父母之命所結的秦晉之好。又因林長民是段祺瑞內閣中的司法總長,梁啟超做過熊希齡內閣的司法總長、段祺瑞內閣的財政總長,所以說是門當戶對。
1928年,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婚後梁對林呵護倍至,夫妻二人致力於他們所熱愛的建築事業,林徽因不僅具有詩人的美感與想象力,也具有科學家的細緻和踏實精神,他們在山西對古建築所做的調查和實測工作,不僅對科學研究貢獻巨大,也使山西眾多埋沒在荒野的國寶級的古代建築開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知。
與金岳霖
金岳霖
金岳霖
金岳霖,哲學家,邏輯學家。191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后留學美國、英國,又遊學歐洲諸國,回國後主要執教於清華和北大。他終生未娶。一直戀著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家裡幾乎每周都有沙龍聚會,金岳霖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常客。他們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金岳霖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讚羨至極,十分呵護;林徽因對他亦十分欽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愛了林徽因一生。
五十年代後期,林徽因已經去世,追悼會上,他為她寫“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著名輓聯。
與蕭乾
1933年11月,蕭乾在《大公報》上發表了短篇小說《蠶》,引起了林徽因的關注。她通過《大公報》副刊主編沈從文,邀請蕭乾來家做客。因為文字,蕭乾和林徽因逐漸熟悉起來,並成為常客。
1935年7月起,蕭乾擔任《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其間,林徽因一直是他的“啦啦隊”。每個月蕭乾都會到北平,在來今雨軒舉行茶會。林徽因幾乎每次必到,而且席間必有一番宏論。
1936年,蕭乾調到上海,同時編輯滬津兩地的《大公報》文藝副刊。為了活躍版面,他不斷開闢各種“專欄”。蕭乾搞的那些嘗試,林徽因都熱烈支持,並且積極參加。
1938年夏,蕭乾去香港繼續編《大公報》文藝副刊,留在內地的林徽因仍然給他指點和支持。
1953年9月,全國第二次文代會在北京召開。在會場上,林徽因老遠就向蕭乾招手。蕭乾坐到她身邊,握握她的手,叫了一聲:“小姐。”林徽因說:“哎呀,還小姐哪,都老成什麼樣子啦。”蕭乾說:“精神不老,就永遠也不會老。”隨即,兩人又談論起文字和作品來。這是兩人最後一次見面。
1955年4月,林徽因病逝。聞聽這一噩耗,蕭乾立即給梁思成去了一封弔唁信。1998年12月,蕭乾重病住在北京醫院。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林徽因文集》,蕭乾應邀為文集寫序。他口述,由別人整理。蕭乾仔細過目后,稍有改動,最後在文章的尾部工工整整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該序成為蕭乾文壇的絕筆之作。

健康狀況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林徽因病逝於同仁醫院,享年51歲。
林徽因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岳霖等13人組成。4月3日,林徽因追悼會在北京市金魚衚衕賢良寺舉行。

人物評價


綜合評價
林徽因生活照
林徽因生活照
在民國時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藝比蕭紅和張愛玲等顯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際遇也更幸運。她不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幾乎標誌一個時代的顏色,出眾的才,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糅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讚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築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詩中,就以古塔檐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雲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一格。由於她兼通文理,在建築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
他人評價
蕭乾:聽說徽因得了很嚴重的肺病,還經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個病人,穿了一身騎馬裝……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談絕不是結了婚的婦人的那種閑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她從不拐彎抹角,模稜兩可。這種純學術的批評,也從來沒有人記仇。我常常折服於徽因過人的藝術悟性。(蕭乾:《才女林徽因》)
冰心(左)與林徽因(右)
冰心(左)與林徽因(右)
冰心:“她很美麗,很有才氣。”比較林徽因和陸小曼時,更以為林徽因“俏”、陸小曼不俏。與林徽因一起長大的堂姐堂妹,幾乎都能細緻入微地描繪她當年的衣著打扮、舉止言談是如何地令她們傾倒。(陳鍾英:《人們記憶中的林徽因——採訪札記》)
張幼儀:當她知道徐志摩所愛何人時,曾說“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複雜、長相更漂亮、雙腳完全自由的女士”。(張邦梅:《小腳與西服》)
文潔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曾出現過像達·芬奇那樣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畫家,又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林徽因則是在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脫穎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藝的人。她在建築學方面的成績,無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樹”。(文潔若:《才貌是可以雙全的——林徽因側影》)
卞之琳:“她天生是詩人氣質、酷愛戲劇,也專學過舞台設計,卻是她的丈夫建築學和中國建築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過主要是後者的得力協作者,實際卻是他靈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內外——憶林徽因》)
費正清:沈從文眼裡的林徽因是“絕頂聰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蕭離則稱林徽因是“聰慧絕倫的藝術家”。費慰梅認為,林徽因“能夠以其精緻的洞察力為任何一門藝術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歡熱鬧,喜歡被人稱羨”,這一點也可以從林徽因在文學沙龍上的高談闊論得到印證。費正清晚年回憶林徽因就曾說,“她是具有創造才華的作家、詩人,是一個具有豐富的審美能力和廣博智力活動興趣的婦女,而且她交際起來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這個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場合,所有在場的人總是全都圍繞著她轉”。(費正清《費正清對華回憶錄》)
李健吾:然而,也恰恰就是這樣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艱辛和貧困。沙龍上作為中心人物被愛慕者如眾星捧月般包圍,窮鄉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憚艱辛與梁思成考察古建築;早年以名門出身經歷繁華,被眾人稱羨,戰爭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庄,親自提了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青年時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真諦,英文好得令費慰梅讚歎,中年時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執意要留在祖國。這樣的林徽因,在朋友間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種評說,李健吾抗戰期間聞聽林徽因雖罹患重病而不離開祖國時,激動地說:“她是林長民的女公子,梁啟超的兒媳。其後,美國聘請他們夫婦去講學,他們拒絕了,理由是應該留在祖國吃苦。”(李健吾:《林徽因》)
陳從周: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回憶道:“她(指林徽因)指著吳晗的鼻子,大聲譴責。雖然那時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與氣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樓今日早已隨著文化浩劫一同煙消雲散,但林徽因當日的金剛怒吼,必將永遠環繞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國學者心頭。
陳學勇:林徽因應該是這一群體(中國婦女先覺者)中很特別的一個。面對這樣的女子,倘若還要糾纏她的情感,那麼那個據說為她終身不娶的哲學家金岳霖的真誠最能夠說明她情感的品質。倘若還要記起她的才華,那麼她的詩文以及她與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論著還不足以表現她才華的全部,因為那些充滿知性與靈性的連珠的妙語已經絕響。倘若還要記起她的堅忍與真誠,那麼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隨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計數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證明,她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陳學勇:《蓮燈詩夢:林徽因》)

主要成就


建築
東北大學校徽設計
20世紀20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起的徵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本次比賽的最高獎金。
保護奈良古建
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時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軍邀請,在即將執行的奈良轟炸圖上為其標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與1939年1月兩次險些於日軍的轟炸中喪命,三弟林恆也於1941年在對日戰爭中陣亡。
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
八寶山革命公墓創建於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遵照周恩來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眾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晗受命建設革命公墓。在吳晗的領導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籌備組,吳晗親自率人勘察,最終選址在八寶山的護國寺興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八寶山的護國寺改建為公墓,並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公墓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處。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由中國著名建築師林徽因設計,分為墓區和骨灰堂兩部分。公墓內遍植蒼松翠柏,莊嚴肅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後的安棲之所。走在公墓里,弔唁那些於民族於國家立下大功的英魂,猶如在和歷史對話,感嘆滄海桑田,體會人間正道。
論文著作
林徽因[中國建築師、詩人、作家、教師]
林徽因[中國建築師、詩人、作家、教師]
林徽因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愿。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中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
她發表有關建築的論文主要有《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與梁思成合著)、《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緒論、《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寧寺談到建築年代的鑒別問題》(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國建築史》(遼、宋部分)、《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與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文學
林徽因早年
林徽因早年
在當時,知識分子是社會少數、精神貴族,像林徽因這樣受過良好教育才貌出眾的女子,更是鳳毛麟角。她承認自己是受雙文化教育長大的,英語對於她是一種內在思維和表達方式、一種靈感、一個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個“文化林徽因”。她是詩人,一生寫過幾十首詩,在詩歌創作上受徐志摩影響很明顯,但又有自己的特點。
在文學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詩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附近平房養病。先後發表詩《那一晚》《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個夏夜》《笑》《深夜裡聽到樂聲》《情願》及短篇小說《窘》,《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

建築

◆新中國國徽設計
1949年9月下旬,林徽因和建築系的10名教師一起參加了國徽的圖案設計工作,她將自己的心血和學識全部傾注於這項設計。他們的設計方案於1950年6月被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大會選定為國徽。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1951年,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承擔了設計碑座飾紋和花圈浮雕的任務。後來人們將她設計的花圈圖案草稿(一小塊碑石)放在八寶山她自己的墓碑前紀念她。
◆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
1949年,政協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向全國徵求紀念碑設計方案。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致主張,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應以碑的形式為主,以碑文為中心主題。1952年5月,參加設計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以下簡稱碑建會)委員。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中,林徽因不僅承擔美術設計方面的任務,而且在許多情況下成為整個設計小組的實際領導者,對於紀念碑的整體造型、結構都提出了原則性的意見。林徽因承擔了設計小組的組織工作並親自為碑座和碑身設計了全套飾紋,特別是紀念碑小須彌碑座上的一系列花環浮雕。從總平面規劃到裝飾圖案紋樣,林徽因一張一張認真推敲,反覆研究。在設計風格上,林徽因主張以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唐代風格為藍本。
◆東北大學校徽設計
20世紀20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起的徵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本次比賽的最高獎金。
◆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
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八寶山的護國寺改建為公墓,並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公墓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處。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由中國著名建築師林徽因設計,分為墓區和骨灰堂兩部分。公墓內遍植蒼松翠柏,莊嚴肅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後的安棲之所。

工藝

◆景泰藍保護
一次,林徽因在海王村古文化市場一個舊古玩攤上買了一隻景泰藍花瓶。老攤主對林先生說:“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藍,別處你見不到了。就是老天利這家大字型大小,也快關張了,北京的景泰藍熱鬧了幾百年,到這會兒算絕根兒了。”林徽因擔憂起來,決定在清華營建系成立一個美術組,搶救瀕於滅絕的景泰藍。林徽因發動大家為景泰藍設計新的圖案,當時她積勞成疾,後來病得不能動筆。 1953年完成了景泰藍搶救工作后,林徽因的身體又一次垮下來。
1955年初春,林徽因已住進同仁醫院。學生錢美華前去看望時,林對她說,“景泰藍是國寶,不要在新中國失傳。”

社會任職


1954年6月,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後世紀念


去世后,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著“建築師林徽因墓”。墓碑下方有一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為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石刻的一個樣品,人民把它作為一篇獨特的無字墓誌銘,奉獻給它的創作者林徽因。
人物傳記
作者關於林徽因的主要傳記
費慰梅《梁思成和林徽因》
田時雨《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林徽因》
陳學勇蓮燈微光里的夢——林徽因的一生、林徽因尋真》
張清平林徽因傳
黃楊梁思成與林徽因
林杉《一代才女林徽因》
劉炎生絕代才女林徽因
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王臣《喜歡你是寂靜的:林徽因傳》
肖辰《情若蓮花的女子:林徽因傳》
張紅萍《我的心是一朵蓮花:林徽因傳》
伊北《你若盛開,清風自來:那些人遇見的林徽因》
白衣蕭郎《三生三世猶憶當時:林徽因的美麗與哀愁》
江曉英《林徽因——民國最美的女神》
姜雯漪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林徽因文集、林徽因傳》
《林徽因傳——有你是最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