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大浪淘沙的結果 展開

大浪淘沙

1965年伊琳執導的電影

《大浪淘沙》由珠江電影製片廠製作、伊林導演,由王蓓史進劉冠雄等。

影片講述了大革命時期,知識青年靳恭綬(於洋 飾)、顧達明(簡瑞超 飾)、楊如寬(杜熊文 飾)、余宏奎(劉冠雄 飾)因為各自不同的原因離鄉相遇,在濟南結為拜把兄弟。不久,由於出身信仰的不同,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期間他們還結識了謝輝(王蓓 飾)和劉芬(吳慧明 飾)兩位女學生。北伐的勝利召喚他們來到武昌,靳恭綬等人考入中央軍校,師從共產黨員趙錦章(史進 飾),余宏奎則投奔了國民黨參謀薛建白(林嵐 飾)。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國共分裂,蔣介石大肆捕殺共產黨人,“馬日事變”暴發后,已經加入共產黨的靳恭綬和顧達明闖入敵營救出身受重傷的趙老師,並遵從趙的遺訓回武漢找黨,而余宏奎則在大革命的風囗浪尖上徹底投降了敵人....

於1977年上映。

劇情簡介


《大浪淘沙》劇照
《大浪淘沙》劇照
1925年,青年靳恭綬、顧達明、楊如寬,因不滿黑暗現實,逃離家鄉尋求出路。他們在途中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結盟為兄弟,一同來到濟南,進了山東第一師範學校。在這裡,靳恭綬認識了共產黨員趙錦章老師,而余宏奎則結識了國民黨員薛健白。他們在趙老師的啟發教導下,讀進步書籍,談革命道理,開始接觸革命活動。這期間,他們還結識了兩個女學生——謝輝和劉芬。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趙錦章同他的愛人、共產黨員宋珠萍一起轉移南方,參加了北伐軍。靳恭綬等六位同學在濟南積極聲援。北伐軍攻克武漢后,六位青年滿激情,趕到武昌。由於出身、經歷和志向不同,在大革命浪潮的衝擊下,他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宏奎投靠了在三十五軍當參議的薛健白;楊如寬為了個人愛好,參加了北伐宣傳隊;靳恭綬、顧達明、謝輝和劉芬則依照宋珠萍的建議,投考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不久靳恭綬、顧達明被分派到長沙軍分校受訓,與在這裡任教官的趙錦章重逢。
1927年5月,蔣介石策劃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一貫偽裝革命的國民黨右派分子薛健白帶著余宏奎潛往長沙策反。余宏奎企圖利用顧達明的忠厚,摸清軍分校共產黨的情況,遭到斥責。顧達明和靳恭綬立即將這一情況向趙錦章報告。趙一再向當時右傾投降主義的領導提出積極防禦的建議,但屢遭拒絕。“馬日事變”終於在長沙發生了。反動分子也開始在軍分校製造事端,大肆搜捕共產黨員。薛健白誘捕趙錦章的陰謀未遂,競指使余宏奎將趙錦章殺害。已經加入共產黨的靳恭綬和顧達明牢記趙錦章犧牲前的囑咐,回到武昌找宋珠萍,找到了黨組織。他們與謝輝、劉芬一起,在黨的領導下,在大革命的浪潮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而楊如寬則在北伐失敗以後當了逃兵。1927年7月,彙集在武漢的革命力量在黨的領導下向農村轉移。余宏奎與反動分子一起攔路截擊,靳恭綬、顧達明親手將余宏奎擊斃。他們跟隨革命隊伍,加入了秋收起義的行列。

演員表


於洋靳恭綬
杜熊文楊如寬
簡瑞超顧達明
劉冠雄余宏奎
史進趙錦章
王蓓謝輝
林嵐薛健白
郭藝文宋珠萍
吳慧明劉芬
於尤老張
談鵬飛李教官
王志義張大榮
李鏞孫教育長
林濤焦參謀

職員表


製作人區達、胡重華
原著朱道南
導演伊琳
特技谷家棟、顏堯光
領唱羅榮鉅、王音旋
演奏、合唱廣州樂團
指揮楊樺

角色介紹


  • 靳恭綬

    靳恭綬

    演員於洋

    農村的貧苦知識分子。激超倔強,愛憎分明,反抗性極強,富於階級同情心。他為父報仇,怒殺地主惡霸后逃離家鄉。在四兄弟中他接受共產黨教育最堅決,立場堅定,態度鮮明,在革命的洪流中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 楊如寬

    楊如寬

    演員杜熊文

    結拜兄弟中最小的一個,初涉世事,浪漫純真,盲目輕率,有革命熱情,革命高潮時十分活躍,為了個人愛好參加了北伐軍的宣傳隊;當革命失敗時卻受不了革命鬥爭的嚴酷考驗,灰心喪氣,終於當了逃兵,返回家鄉。

  • 顧達明

    顧達明

    演員簡瑞超

    四個結拜兄弟中的老大哥,農村知識青年,因不滿黑暗現實,逃離家鄉尋求出路。重情重義,忠厚中庸,處處以和為貴,是非觀念有些模糊。在革命鬥爭中得到鍛煉,堅定了立場,和余宏奎徹底決裂,並親手處決了那個叛徒。

  • 余宏奎

    余宏奎

    演員劉冠雄

    四個結拜兄弟中的老三,出身地主家庭,為反抗包辦婚姻而離家出走。自私狡詐,剝削階級思想濃厚,借革命營私,在金錢、地位利誘下投奔國民黨反動派,墮落為反革命的叛徒。

  • 趙錦章

    趙錦章

    演員史進

    共產黨黨員,對革命忠心耿耿。在山東第一師範學校任教期間,成為靳恭綬的革命引路人。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他轉移到南方,參加了北伐軍。他對國民黨右派的反革命圖謀有著清醒的認識,一再向領導提出積極防禦的建議,都遭到了右傾投降主義的反對。

  • 謝輝

    謝輝

    演員王蓓

    出身於城市愛國知識分子家庭中的女青年,在反軍閥、反帝鬥爭中表現英勇頑強,但在思想深處卻和資產階級社會思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政治形勢驟變,革命和反革命力量的鬥爭反映到青年知識分子中時,她採取了折中態度,但是正、反兩方面的反覆教育中她認清了誰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堅定地走上革命之路。

  • 薛健白

    薛健白

    演員林嵐

    國民黨右派分子,謝輝父親的朋友,曾在山東第一師範學校任教,在思想上影響了謝輝、余宏奎等青年。他一貫偽裝革命,宣揚資產階級“仁愛”思想,騙取革命群眾的信任,而當國共兩黨矛盾日益表面化后,他撕下偽善的面具,親身參與反革命屠殺。

  • 宋珠萍

    宋珠萍

    演員郭藝文

    共產黨黨員,趙錦章的愛人,是一位巾幗英雄、堅定的革命者,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業四處奔走。與趙錦章一起參加北伐軍,後到湖北開展農民運動。

  • 劉芬

    劉芬

    演員吳慧明

    楊如寬的心上人,天真、單純、活潑,很小就參加革命活動,掩護革命同志,為革命事業不怕犧牲。聽從宋珠萍大姐的建議投考軍校。大革命失敗后,她跟隨謝輝、靳恭綬等革命的哥哥姐姐們到農村繼續鬥爭。

音樂原聲


《大浪淘沙》電影劇照 2張
《大浪淘沙》電影劇照
曲名演唱作詞編曲作曲
《大江東去浪淘沙》 羅榮鉅-車明-
《光芒萬丈照四方》 -車明-車明
《工農兵聯合起來》 ----
《國民革命歌》----
《琴聲悠悠唱濟南》 王音旋---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片是根據朱道南的回憶錄《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改編的,片中的主人公之一顧達明的原型就是朱道南本人。1961年,《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出版,曾參加過海陸豐農運動的珠影廠編導伊琳看過後,產生共鳴。結合當時國家比較艱難的情況,他認為愈是這種時刻愈需要從革命歷史中汲取力量,而且《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具有既是歷史又是文學的特點,較為適合拍成電影,遂有意將它搬上銀幕。當時八一廠的劉沛然導演也已著手改編《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後來經解放軍總政治部協調,確定由珠影來改編拍攝。
劇本改編
鑒於影片的時長限制,伊琳在改編時著重擷取書中前半部分——“走向革命”“湘江逆流——馬日事變追記”兩章,經過提煉,形成“倒金字塔”式人物結構——四個兄弟、三個姐妹、兩個導師、一個群眾代表,互為關聯、對比、照應關係,“四個兄弟”同中有異的人生遭遇和截然不同的道路選擇,作為全片敘事框架的衝突的基石,展現在大革命這一歷史轉折期,青年知識分子曲折的成長曆程,表明跟隨中國共產黨才是應當選擇的必然道路。電影劇本於1962年改編完成,而投拍之後,根據政治形勢變化,影片劇情又有多處修改。例始,為突出階級鬥爭,強調工農結合,原有的愛情描寫,即靳恭綬與謝輝、楊如寬與劉芬的情感戲被刪減,政治鬥爭的戲不斷加強,如長沙軍校門房之子張大榮及其在湖北領導農民鬧革命都是后添的人物情節。
演員選擇
在演員選擇時,劇組要求演員本色與角色性格、形象貼近。如片中的顧達明忠厚中庸,其扮演者簡瑞超在生活中就是“老好人”。而薜健白一角,伊琳導演原本準備請一位當時比較出名的反派演員扮演,但後來覺得其與人物性格不符,就換成影片的副導演林嵐。
《大浪淘沙》劇照
《大浪淘沙》劇照
拍攝過程
該片於1963年中旬開拍,前前後後拍攝了三年,輾轉多個外景地,經常因為膠片拍光了而不得不停工后擇時再拍。片中收回英租界的戲是在天津拍的,為支持拍攝,天津有關方面特地批准封鎖了半條街,把它打扮成漢口江海關的樣子。該片的拍攝得到黃浦軍校出身的陶鑄的關懷,他曾親臨拍攝現場,並為劇組人員介紹了自己在大革命前後目睹的情況,對人物造型、穿戴給予具體指導。1964年11月,根據陶的指示,伊琳專門帶樣片到北京,向參加過北伐戰爭、秋收起義的老幹部徵求意見。由於高層領導對影片的看法不一,周恩來同志指示按陶鑄的意見修改。
送審被禁
1966年1月18日,陶鑄邀請正在廣州的陳毅、王震等領導到珠影觀看經過修改的《大浪淘沙》,幾位領導在肯定影片之餘對一些細節提出意見。經再度修改後,同年4月,影片送京審查。但是,康生指責影片寫的全是小資產階級,是一部壞影片,不能放映。該片被打入冷宮。“文革”開始后,該片作為“陶鑄一手扶植的大毒草”遭批判。
換名風波
原作中“靳恭綬”一角名為“公今壽”,在上井崗山的過程中犧牲了。因為片中軍校女同學稱其為“老公”,扮演者於洋感到容易引起誤解,提議改為“今公壽”,後來夏衍指出百家姓里沒有“今”姓,於是劇組又將“今”改為“金”。在“文革”中,“金公壽”被指是暗喻“陶鑄”,於洋、伊琳都因此遭批判。1977年3月,該片獲准上映之際,因陶鑄尚未平反需要避嫌,而拷貝對白已定型,便將演員表中“金公壽”改為“靳恭綬”。
《大浪淘沙》修復劇照
《大浪淘沙》修復劇照
幕後花絮
● 為能演劉芬這個角色,吳慧明一再嚮導演提出請求,甚至把有缺陷的兩顆門牙拔掉,裝了假牙,以示決心。
● 為塑造角色,於洋每天一早就起來跑步鍛煉,為的是避免自己發胖。然而,在拍攝靳恭綬用力拽鐵欄桿的戲時,於洋在低頭拽鐵欄桿時用力過猛昏了過去。從那次以後,他的眼睛看東西都是重影,醫生診斷為中心視網膜發炎。他接受激素治療,結果體重增長近20斤,導致片中形象時胖時瘦。
● 於洋與扮演余宏奎的劉冠雄在生活中是好朋友,可隨著影片的拍攝,由於入戲較深,於洋把對片中人物的好惡情感帶到了生活中,比如劉冠雄愛看書,於洋就覺得他是小資情調。
● 王蓓是帶病拍攝《大浪淘沙》的,當時她肝腫4指,仍然堅持拍戲。她怕發胖不利於塑造角色,但不能像於洋那樣每天跑步,於是就堅持不吃早飯。
● 該片的片名最初與原著相同,在拍攝中改為《大浪淘沙》,“文革”前夕送審時,為適應形勢,又改名《革命洪流》,1977年正式公映時,仍名為《大浪淘沙》。

作品評價


《大浪淘沙》在知識分子角色身分的認定和主要塑造上成為文革前中國電影難得的“大膽”之作。影片遵循現實主義的原則,導演伊琳極力突出寫實的特點,真實地再現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風雲變幻的歷史畫卷,極力還原了二十年代不同人生命運轉折的社會現實,並藉助這種背景細膩地刻劃了幾個青年知識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奮鬥和分化,最終因對革命理解和追求的不同從而走上各異的人生道路。(網易娛樂評)
《大浪淘沙》劇照
《大浪淘沙》劇照
該片是一部革命的好影片。它較好地表現了知識分子在革命鬥爭中的重要作用。它不局限於寫一人一事,而是從一群人物和事件來展開,反映的生活內容較為豐富、廣闊。該片在塑造人物和概括時代這兩方面結合得比較成功,有顯著的特色。片中青年知識分子在錯綜複雜的階級鬥爭與路線鬥爭中所經歷的不同道路,使觀眾深切體會到毛主席對知識分子的教導是何等的正確和重要。片中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中,靳恭綬頗有特色,獨具光彩,被刻畫得既有色彩豐富的個性,又體出了鮮明的階級特色和時代精神,有一定的典型意義。該片的成功,是由於它發揮了電影這一綜合藝術的特長,編劇、導演、演員、攝影、美工各有所長,又溶為一體,使它在思想上、藝術上都比較和諧、統一、完整。導演很注意人物、時代、環境、細節的真實感和典型化,基本上做到了粗中有細,主次相宜,情景交融,脈絡清楚。該片的不足之處在於,以青年知識分子形象來說,顧達明、楊如寬等較為缺少思想深度。影片在描定靳恭綬等人到武漢之後的部分,敘述、交性對話過多,不如前一部分富於藝術感染力,顯得有些拖沓、沉悶。(原中國電影藝術委員會委員王雲縵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