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差電

溫差電

溫差電是一種差電現象(thermoelectric phenomena),導體中發生的熱能和電能間的可逆轉換現象。

兩種不同導體聯接成閉合迴路,如果兩個接點處有溫度差,在迴路中將產生所謂溫差電動勢。這樣組成的迴路稱為溫差電偶或熱電偶。反過來,當電流流過上述閉合迴路時,接點處將分別放出或吸收熱量。這種現象稱為珀爾帖效應。

術語簡介


亦稱熱電效應。兩種不同導體或導電類型不同的半導體按附圖聯接時,如兩結點的溫度不同而在兩結點間產生電動勢的現象。1821年由德國物理學家塞貝克首先發現,故又名塞貝克現象。
溫差電偶
溫差電偶
兩端相接產生的電流稱溫差電流(舊稱熱電流)。在溫差電現象中,金屬(或半導體)的性質可排成序列,稱溫差電序(舊稱熱電序)。從序列中任取兩種金屬製成溫差電元件時,在溫度高的結點電流從序列前位的金屬流向序列后位的金屬。幾種常見金屬的溫差電序如下:
鉍—鎳—鈷—鉀—銣—鈣—鈀—鈉—汞—鉑—鉭—鋁—錳—鉛—錫—銫—鎢—鉈—銦—銥—銀—錸—銅—金—鎘—鋅—鉬—鈰—鋰—鐵—銻—鍺—碲—硒
金屬的溫差電效應較小,常用以對溫度的測量和控制(如溫差電偶溫度計);半導體的溫差電效應較大,可用以製造溫差發電器。1834年法 國科學家珀耳帖發現,如有電流流過上述閉合 電路,則在一結點處會變冷(放熱),另一結點處 會變熱(吸熱),這種現象稱為珀耳帖效應。半 導體的珀耳帖效應比較顯著,可用來製造致冷器。

主要分類


具有顯著溫差電效應的材料。在固態或液態導體中存在三種不同溫差電效應:塞貝克效應、珀耳帖效應和湯 姆森效應。有不同效應的材料可具有 不同用途。

塞貝克效應

為把兩種不同導體連接成閉合迴路,若其兩個結點的溫度(T和T)不同時,迴路中就產生電流的現象。引起電流產生的電動勢稱溫差電動勢。

珀耳帖效應

為塞 貝克效應的逆效應,即當電流通過兩 種不同導體組成的迴路時,其中一結 點處吸熱,而另一結點處放熱。

湯姆森效應

是當電流通過有溫度梯度的均勻導體時,導體中除了不可逆焦耳熱外,還要吸收或放出一點熱量。利用塞貝克效應可對輻射能量進行測定,製成 絲狀溫差電偶和將若干對電偶串聯組成溫差電堆,已廣泛用於光譜、遙感和 激光等技術領域。

溫差電材料


溫差電偶材料有銀 和鉍、錳和銅鎳合金、銅和銅鎳合金、鉍和鉍錫合金等。用若干對溫差電偶串聯(或並聯)還可製成溫差發電器。
製作溫差發電器要求其熱冷結點溫度(T、T間差值儘可能增大,溫差電材料的品質因素Z(為溫差電動勢率、電導率和熱導率的函數)盡量高。
不同溫度下的最佳溫差發電材料不同: 300℃以下P型為BiTe-SbTe;N 型為BiTe-BiSe; 300~600℃下有 PbTe、PbTe-SnTe、PbTe-PbSe、GeTe 及AgSbTe等;600~1000℃下有 GeSi合金和MnTe等。
溫差發電器可利用固、液、氣態燃料及太陽能、核能、廢能等多種能源,適用作衛星、海上燈塔等的電源。利用珀耳帖效應可製作溫差電致電器。目前所用材料均為半導體,性能最好的為以BiTe為基的固溶體材料。
半導體致冷器無機械轉動部件、無致冷劑、無噪音、可小型化,且改變電流方向變致冷為加熱,是理想的無污染致冷器,可用於冰箱、冷藏箱、冷飲器、冷熱箱及科學測試儀器中降溫和醫學設備中冷凍。

具體應用


溫差電偶又稱熱電偶,是通過測量溫差電動勢來測量溫度的重要器件。實驗和理論證明,若在兩種金屬A和B間串接第三種金屬導體C,且C的兩端保持同一溫度T0,則溫差電動勢與C的材料無關,這一特性使溫差電偶便於同其他測量儀器(如電位差計)相連以測定電動勢。
溫差電偶的測溫範圍很廣,可在-200~2000℃範圍內使用,從液態空氣的低溫到鍊鋼爐中的高溫均可用溫差電偶測定。溫差電偶的測溫靈敏度和準確度很高,可達10-3K以下,特別是鉑和銠的合金製成的溫差電偶穩定性很高,常用作標準溫度計。
溫差電偶的測溫端的面積和熱容量均很小,可測量小範圍內的溫度或微小熱量,這對研究金相變化、化學反應和小生物體的測溫等有重要意義。
將溫差電偶的測溫端封裝在真空管內,並在端點焊上塗黑的金屬片,可更有效地吸收輻射熱,靈敏度也大大提高,是測定光輻射和紅外線的重要檢測器件。把許多溫差電偶串接起來成為溫差電堆,可增大溫差電動勢,從而提高測溫靈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