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衄

齒衄

齒衄,以牙齦齒縫出血為主證的病證。多由胃火上炎、灼傷血絡或腎陰虧虛,虛火內動,迫血妄行所致。一般出血量較多,血色鮮紅,伴牙齦紅腫,口臭,口乾欲飲,頭痛,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出血量較少,血色較黯淡,伴齒搖而浮,頭暈目眩,耳鳴,腰背酸楚,口乾不欲飲,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簡介


● 英文名稱:Gum Bleeding
● 又稱:牙齒出血;牙衄;牙宣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血從齒縫牙齦中出者,名為齒衄。此手足陽明二經及足少陰腎家之病。(《景岳全書·雜證謨·血證 》)

名詞解釋


● 與外傷無關的牙齦出血。

百科解讀


● 齒齦出血即為齒衄,屬血證中的一種。

臨床特徵

● 常在進食或刷牙時牙齦出血。
● 牙齦萎縮或紅腫熱痛。
● 常伴有口臭、口黏,牙齒鬆動。
● 可以由齒齦局部病變或全身疾病引起。

病因病機

● 本病的病因病機多與胃熱、腎虛兩個因素有密切的聯繫。
● 嗜食辛辣肥甘之物可導致濕熱內蘊,胃熱熾盛;情志過極可導致肝火亢盛,肝火犯胃因而也會導致胃熱熾盛,胃火上攻,火熱迫血妄行而造成齒衄的發生。
● 而腎陰虧虛,陰虛火旺,火熱之邪灼傷血絡也同樣是造成本病發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血液病、維生素缺乏症、肝硬化以及齒齦局部病變均可出現齒衄癥狀,可參照本病辨證論治。

病證鑒別

● 舌衄:由於牙齒和舌頭距離較近,齒衄與舌衄二病易混淆。但舌衄表現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針眼樣出血點;而齒衄則表現為血自牙齦、齒縫而溢出,兩者可依此進行鑒別。

治則治法

● 本病陽明熱盛者多屬實證,應選用清胃瀉火之法。
● 腎虛火旺者多屬虛證,應選用滋陰降火之法。
● 二者的治療均應配伍涼血止血之品。

預防調護

● 刷牙時,選用軟毛牙刷,注意口腔衛生。
● 飲食以清淡為主,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忌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 戒煙、戒酒,煙和酒會使保持口腔健康所需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流失。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