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史

2010年洪子誠所著書籍

《中國當代文學史》是2010年01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洪子誠

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文學史》內容簡介:對於20世紀的中國文學,目前已有多種概括方法,在文學分期上也出現了多種處理方式,以“20世紀中國文學”命名的文學史著作,已經有多種問世。不過,《中國當代文學史》仍繼續沿用那種將20世紀的中國文學劃分為“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處理方法。按照這一劃分,“現代文學”在時間段落上,指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到40年代末期的文學,而“當代文學”則指50年代以後的文學。
在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的提法,最早出現在50年代後期。雖然1959年“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期間,文學界權威機構和批評家在描述1949年以來的大陸中國文學時,並沒有使用這一概念,1960年的第三次全國文代會,“當代文學”也未見諸大會的報告和文件。但在上述的文章、報告①中,已使用了可與“當代文學”互相取代的用語,確立了為“當代文學”這一概念所內涵的分期方法②。最早使用“當代文學”這一概念的,是50年代後期文學研究機構和大學編寫的文學史著作。從那時開始,“當代文學”作為與“現代文學”相銜接又相區別的文學分期概念得到認可。

作者簡介


洪子誠,廣東揭陽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並留校任教,從事中國當代文學、中國新詩的教學、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當代中國文學概觀》(與人合著)、《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問題》、《作家姿態與自我意識》、《中國當代新詩史》(與人合著)、《中國當代文學概說》、《1956:百花時代》、《中國當代文學史》、《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文學與歷史敘述》等。

圖書目錄


自序
修訂版序
前言
上編50—70年代的文學
第一章文學的“轉折”
一40年代的文學界
二左翼文學界的“選擇”
三毛澤東的文學思想
四“文學新方向”的確立
第二章文學環境與文學規範
一“遺產”的審定和重評
二刊物和文學團體
三文學批評和批判運動
四作家的整體性更迭
五“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矛盾和衝突
一頻繁的批判運動
二左翼文學內部矛盾的延續
三對規範的質疑
四分歧的性質
第四章隱失的詩人和詩派
一詩歌道路的選擇
二普遍的藝術困境
三穆旦等詩人的命運
四“七月派”詩人的遭遇
第五章詩歌體式和詩歌事件
一“寫實”傾向和敘事詩潮流
二青年詩人的藝術道路
三50年代的詩歌事件
四當代的政治抒情詩
第六章小說的題材和形態
一“現代”小說家的當代境況
二題材的分類和等級
三當代的小說樣式
四類型單一化趨向
第七章農村題材小說
一農村小說的當代形態
二趙樹理和山西作家
三趙樹理的“評價史”
四柳青的《創業史》
第八章對歷史的敘述
一革命歷史小說
二“史詩性”的追求
三《紅岩》的寫作方式
四革命的“另類”記憶
五《青春之歌》及其討論
第九章當代的“通俗小說”
一被壓抑的小說
二尋求新的替代
三“都市小說”與工業題材小說
四《三家巷》及其評價
第十章在主流之外
一“非主流文學”
二最初的“異端”
三“百花文學”
四象徵性的敘述
五位置的置換
第十一章散文
一當代的散文概念
二散文的“復興”
三主要散文作家
四雜文的命運
五回憶錄和史傳文學
第十二章話劇
一話劇創作概況
二老舍的《茶館》
三歷史劇和歷史劇討論
四話劇的“高潮”
第十三章走向“文革文學”
一1958年的文學運動
二文學激進思潮和《紀要》
三文學的存在方式
四“文革文學”的特徵
第十四章重新構造“經典”
一創造“樣板”的實驗
二“革命樣板戲”
三小說“樣板”的難題
四“經典”重構的宿命
第十五章分裂的文學世界
一公開的詩界
二小說創作情況
三“地下”的文學創作
四“天安門詩歌”
下編80—90年代的文學
第十六章文學“新時期”的想象
一“轉折”與文學“新時期”
二體制的修復和重建
三文學規範制度的調整
四80年代的作家構成
五文學著譯的出版
第十七章80年代文學概況
一80年代文學過程
二“新時期文學”的話語資源
三文學歷史的“重寫”
四文學諸樣式概況
第十八章“歸來者”的詩
一“文革”后的詩歌變革
二“歸來者”的詩
三詩歌流派的確認
第十九章新詩潮
一《今天》與朦朧詩
二新生代或“第三代詩”
三新詩潮主要詩人(一)
四新詩潮主要詩人(二)
第二十章歷史創傷的記憶
一創傷記憶與歷史反思
二三部中篇小說
三“復出”作家的歷史敘述
四“知青小說”的演變
五幾位小說家的創作
第二十一章80年代中後期的小說(一)
一文學的“尋根”
二“尋根”與小說藝術形態
……
第二十二章80年代中後期的小說(二)
第二十三章女作家的小說
第二十四章散文
第二十五章90年代的文學狀況
第二十六章90年代的詩
第二十七章90年代的小說
中國當代文學年表(1949—2000)
初版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