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棠樾牌坊群的結果 展開

棠樾牌坊群

棠越牌坊群

棠越牌坊群位於由黃山市市區前往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的途中,離屯溪約26公里,離歙縣縣城約5公里。

基本介紹


“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繡江南第一鄉”。世所罕見的歙縣棠樾牌坊群位於由黃山市市區前往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的途中,離屯溪約26公里,離歙縣縣城約5公里。
棠樾牌坊群是古徽州人倫理道德、宗法思想的表現;“棠”指棠梨樹,“樾”為兩樹交蔭之下,“棠樾”意為棠蔭之處,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來已經綿延了八百餘年。該村的大姓鮑氏,他們的本源斷自晉咸和年間(326——335)的新安太守鮑弘。
棠樾鮑氏是一個以“孝悌”為核心、嚴格奉行封建禮教、倡導儒家倫理道德的家族。
牌坊俗名牌樓,是一種門洞式的、帶紀念性的獨特建築物,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徵,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應該說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為了表彰在忠孝節義等各方面“功勛顯赫”的官員,為朝廷和社會作出的“傑出貢獻”。徽州原有牌坊一千多個,現尚存有百餘個,被譽為“牌坊之鄉”。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
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理的概貌。其中一座明代牌坊,橫匾上鐫刻“御制慈孝里”幾個大字,為皇帝表彰徽商鮑壽遜父子而建。據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所獲,並要二人殺一,請他們決定誰死誰生。孰料 父子爭死,以求他生,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后朝廷為旌表他們,賜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為鮑氏宗祠題聯曰:“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秀江南第一鄉。”又據傳,棠樾鮑氏家族當時已有“忠”“孝”“節”牌坊,獨缺“義”字坊。其村鮑氏世家,至鮑漱芳時,官至兩淮鹽運使司,掌握江南鹽業命脈。他欲求皇帝恩准 賜建“義”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糧十萬擔,輸銀三萬兩,修築河堤八百里,發放三省軍餉,此舉獲得朝廷恩准。於是,在棠樾村頭又多了一座“好善樂施”的義字牌坊。在歙縣眾多的牌坊之中,這種“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與經濟互為融貫的密切關係屢屢可見。棠樾牌坊群雄偉壯觀,全國罕見,1981年9月被列 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其中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7座牌坊的來歷介紹如下:
鮑燦孝行坊,建於明嘉靖初年。牌坊額題“旌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據《歙縣誌》記載:鮑燦讀書通達,不求仕進,其母兩腳病疽,延醫多年無效。鮑燦事母,持續吮吸老母雙腳血膿,終至痊癒。其孝行感動鄉里,經請旨建造此坊。因鮑燦曾孫鮑象賢是工部尚書,故贈兵部右侍郎銜。
慈孝里坊,為旌表宋末處士鮑佘岩、鮑壽遜父子而建。據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所獲,並要二人殺一,請他們決定誰死誰生。孰料父子爭死,以求他生,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后朝廷為旌表他們,賜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為鮑氏宗祠題聯曰:“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秀江南第一鄉。”還有明永樂皇帝的詩句,詩曰:“父遭盜縛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時……鮑家父母全仁孝,留取聲名照古今。”
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額刻“矢貞全孝”,“立節完孤”。據縣誌記載,汪氏為棠樾人,25歲守寡,45歲去世,守節20個春秋。
樂善好施坊,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據傳,棠樾鮑氏家族當時已有“忠”、“孝”、“節”牌坊,獨缺“義”字坊,其村鮑氏世家至鮑漱芳時,官至兩淮鹽運使司,掌握江南鹽業命脈。他欲求皇帝恩准賜建“義”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糧十萬擔,捐銀三萬兩,修築河堤八百里,發放三省軍餉,此舉獲得朝廷恩准。於是,在棠樾村頭又多了一座“好善樂施”的義字牌坊。
鮑文淵繼吳氏節孝坊,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因旌表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勁三冬”、“脈存一線”而建。據縣誌記載:吳氏,嘉定人,22歲嫁入棠樾,時小姑生病,她晝夜護理;29歲時丈夫去世,她立節守志,盡心撫養前室之子,直至其成家立業。吳氏守寡31年,60歲辭世。
鮑逢昌孝子坊,建於清嘉慶二年。為旌表孝子鮑逢昌而建。據記載:逢昌之父明末離亂時外出多年,杳無音信,順治三年,逢昌才14歲,便沿路乞討,千里尋父,終在雁門古寺與父相見,並將父請回家中。后其母重病,他又攀崖越洞,採藥醫治,更能割股療母,因造此坊。
鮑象賢尚書坊,明天啟二年建。據縣誌記載:鮑象賢嘉靖八年進士,初授御史,後任兵部右侍郎,死後封贈工部尚書。牌記因旌表他鎮守雲南、山東有功而建。
在歙縣眾多的牌坊之中,這種“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與經濟互為融貫的密切關係屢屢可見。棠樾牌坊群雄偉壯觀,全國罕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棠樾牌坊群旁有兩座祠堂,一為鮑氏敦本堂祠,俗稱男祠。另一為鮑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稱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歷史的生動教材。其中女祠一破“女人不進祠堂”的舊例,為國內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