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昆的結果 展開
- 漢語漢字
- 方言
昆
漢語漢字
昆,漢語常用字,讀音kūn,最早見於先秦時代。基本含義為一起,共同;引申含義為子孫,後嗣:昆裔。
昆的常用組詞為崑山。包含昆的常用成語為崑山之玉。
昆
有的學者認為“昆”由“眾”分化而來。“眾”和“昆”二字的古文字形體皆像眾人在太陽底下從事勞動。“眾”的甲骨文為“圖A”,上部為“日”,即一輪懸空的烈日,其下部為三個人。是會意字,合起來的意思是:許多人在烈日下從事勞動。甲骨文中偶有圖B的形體,“日”下只有兩個人,也是“昆”字的前身,其意思是:二人在太陽底下一起肩並肩從事勞動,並且十分親密,後來這兩個人寫成了“比”。在古代,那些一起從事勞動,並且十分親密的人多為兄弟輩。由此“昆”引申指“兄”。《說文解字·日部》:“昆,同也。”“同”並不是“昆”的本義,而是“昆”的引申義。“昆”的初義是兩個人一同在太陽下勞動,所以便引申為“同”或“一起”的意思。又由於“昆”是指兩人一起勞動,兩人就為眾,所以“昆”便引申為“眾、眾人”的意思。《大戴禮記·夏小正·二月》:“昆,小蟲,抵蚳(註:抵蚳,擠擠的意思)。昆者,眾也。”這就是說“昆”有“眾、眾多”的意思。所謂“昆蟲”,就是許多蟲的意思。
昆
昆
3張
昆
昆kūn ㄎㄨㄣˉ
● ● 子孫,後嗣:~裔(子孫後代)。后~。
● ● 哥哥:~弟(a.兄弟;b.友好親愛)。~仲。~季。~玉(稱人兄弟的敬辭)。
● ● 眾多:~蟲(蟲類的統稱)。
● ● 山名(a.「崑山」,在中國上海市和江蘇省;b.「昆崙山」,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交界處,亦作「崑崙山」)。
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kūn | 動詞 | 同,共同。 | together | 漢·揚雄《太玄‧攡》:“理生昆群,兼愛之謂仁也。” | 昆仲;昆弟;昆季 |
形容詞 | 眾,諸多。 | many | 《大戴禮記‧夏小正》:“昆小蟲,抵蚳。昆者,眾也。” | 昆蟲 | |
高。 | 《後漢書‧荀爽傳》:“察法於地,則崑山象夫,卑澤象妻。” | ||||
通“焜”。盛明。 | bright | 揚雄《甘泉賦》:“樵蒸昆上,配藜四施。” | |||
名詞 | 兄;哥哥。 | elder brother | 《詩經‧王風·葛藟》:“終遠兄弟,謂他人昆。” 漢·張衡《思玄賦》:“牛哀病而成虎兮,雖逢昆其必噬。” | ||
后,與“先”相對。 | after | 《尚書‧大禹謨》:“官占,惟先蔽志,昆命於元龜。” | |||
後裔;後代。 | progeny | 《尚書‧仲虺之誥》:“垂裕后昆。” 郭沫若《懷念董老》詩:“發揚馬列垂型範,萬代后昆執斧柯。” | 后昆 | ||
古時西南少數民族稱其大種曰“昆”。 | 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夷人大種曰昆,小種曰叟。” | ||||
(Kūn)姓氏用字。 | |||||
【崑崙】(Kūnlún)山名,在中國新疆、西藏和青海交界處。 | |||||
hún | 【崑崙】(húnlún)廣大無垠的樣子。昆,通“渾”。 | ||||
hùn | 動詞 | 通“混”。混同。 | 馬王堆漢墓帛書乙本《老子‧道經》:“有物昆成,先天地生。”按,今本《老子》作“混成”。 漢·揚雄《太玄‧昆》:“昆於黑,不知白。” |
【辰集上】【日部】昆·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4
《唐韻》古渾切。《集韻》《韻會》《正韻》公渾切,並音崐。
《說文》:同也。註:日日比之是同也。《前漢·揚雄傳》:噍噍昆鳴。註:師古曰:昆,同也。
又《爾雅·釋言》:昆,后也。註:謂先後也。《書·大禹謨》:昆命於元龜。傳:昆,后也。
又《書·仲虺之誥》:垂裕后昆。傳:垂優足之道示後世。《釋名》:來孫之子曰昆孫。昆,貫也,恩情轉遠,以禮貫連之耳。
又《詩·王風》:謂他人昆。傳:昆,兄也。
昆
又姓。《詩·商頌》:昆吾夏桀。傳:昆吾,巳姓也。《姓氏急就篇》:昆氏,夏諸侯昆吾之後。戰國有賢者昆詳。
又山名。《史記·李斯傳》:致崑山之玉。註:正義曰:昆岡在於闐國東北四百里,其岡出玉。
又左思《魏都賦》:昆蟲毒噬。註:昆,明也。明蟲者,陽而生,隂而藏。
又與崑同。《前漢·地理志》:崑崙、析支、渠叟,西戎卽敘。《書·禹貢》:作崑侖。
又《集韻》《韻會》胡昆切,音魂。人名。漢有屬國公孫昆邪。
又《集韻》戶袞切,音混。義同。
又昆夷亦作混。
又與渾同。《揚子·太玄經》:崑崙旁薄。◎按,即渾淪。
又《韻補》葉俱倫切。度尚《曹娥碑》:若堯二女,為湘夫人。時效髣髴,以詔后昆。
又葉居員切。韓愈《胡評事墓誌》:宜茲人,肖后昆。五十七,不足年。
《集韻》本作?。
【寅集中】【山部】崐·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8
《廣韻》古渾切。《集韻》《韻會》《正韻》公渾切,音昆。
崐崘,山名。《水經注》:山在西北,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高萬一千里,河水出其東北陬,屈從其東南,流入渤海。《前漢·崑侖山》註:山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隱蔽為光明。《渤海十洲記》:崑侖山有三角,其一角正干北辰,名閬風巔,其一正西,名元圃台,其一正東,名崐崘宮,有五城十二樓。
又《爾雅·釋丘》:三成為崑侖丘。註:昆崙山三重,丘有三重,故以名亦作崑侖。義同。
又《山海經》:海內崐崘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方八百里,高萬仞,面有九井,以玉為檻,旁有九門,開明獸守之。註:言海內者,明海外別有崑侖也。
又張騫渡西海,至大秦烏遲國,復有西海,海濵有小崑侖,高萬仞。永平閑竇固出燉煌崑侖塞,擊破白水鹵於蒲類。海上博物志引河圖括地象曰:崑侖廣萬里,泉南流入中國曰河,八十城繞之,中國居一分,是也。
又國名。《書·禹貢》:織皮崑侖。疏:崐崘,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內。◎按《前漢·郊祀歌》、揚雄《甘泉賦》,崑侖俱作崑崙,文省義通。
【卷七上】【日部】古渾切(kūn)
(昆)同也。從日從比。
【卷九下】【山部】古渾切(kūn)
(崑)崑侖,山名。從山昆聲。《漢書》楊雄文通用崑崙。
【卷七上】【日部】
昆
同也。《夏小正》:“昆,小蟲。”傳曰:“昆者,眾也。由䰟(由同猶)。䰟也者,動也,小蟲動也。”《王制》:“昆蟲未蟄。”鄭曰:“昆,明也。明蟲者,得陽而生,得陰而藏。”以上數說兼之而義乃備。惟明斯動,動斯眾,眾斯同。同而或先或后,是以昆義或為先,如昆弟是也;或為後,如“昆命元龜”,《釋言》“昆后也”是也。《羽獵賦》:“噍噍昆鳴。”
從日,從比。從日者,明之義也,亦同之義也。從比者,同之義。今俗謂合同曰渾,其實當用昆、用㮯。古渾切,十三部。
方言集匯
客家話:[東莞腔] kun1 [寶安腔] kun1 [梅縣腔] kun1 [海陸豐腔] kun1 [客英字典] kwun1 [陸豐腔] kun1 [客語拼音字彙] kun1 [沙頭角腔] kun1 [台灣四縣腔] kun1
粵語:gwan1
上古音系
字 | 聲符 | 韻部 | 對應廣韻小韻 | 擬音 | 註解 |
---|---|---|---|---|---|
昆 | 昆 | 文 | 昆 | kuːn | 金文象日下二人比肩同作,造意同眾而省文,如夕月異語共義轉註例 |
廣韻
字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廣韻目次 | 高本漢 | 王力 | 李榮 | 邵榮芬 | 鄭張尚芳 | 潘悟雲 | 蒲立本 | 推導現代漢語 | 古韻羅馬字 | 有女羅馬字 | 註解 |
---|---|---|---|---|---|---|---|---|---|---|---|---|---|---|---|---|---|---|---|---|---|---|
昆 | 昆 | 古渾 | 見 | 魂 | 魂 | 平聲 | 一等 | 合口 | 魂 | 臻 | 上平二十三魂 | kuən | kuən | kuən | kuən | kuən | kuon | kwən | gun1 | kuon | kuon | 兄也後也同也又姓夏諸侯昆吾之後戰國策有齊賢者昆辨古渾切二十 |
蒙古字韻
字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 修正 |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 音譯 | 音譯 修正 | 音譯 其他形式 | 擬音 | 聲調 | 註解 |
---|---|---|---|---|---|---|---|---|---|
昆 | ꡂꡟꡋ | gun | gun | 平聲 |
中原音韻
字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四呼 | 寧繼福 | 註解 |
---|---|---|---|---|---|---|---|---|
昆 | 鯤 | 見 | 真文合 | 真文 | 陰平 | 合口呼 | kuən |
洪武正韻牋
字 | 小韻 | 反切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
昆 | 䰟 | 胡昆 | 八真 | 真 | 平聲 |
昆 | 昆 | 公渾 | 八真 | 真 | 平聲 |
昆 | 袞 | 古本 | 八軫 | 真 | 上聲 |
分韻撮要
字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註解 |
---|---|---|---|---|---|---|
昆 | 君 | 古 | 賓 | 第八賓稟嬪 | 陰平 | 兄弟曰昆弟 |
崑曲、昆仲、昆布、昆季、崑腔、昆味、昆媦、鬲昆、弟昆、北昆
崑崙使者、昆靈之池、昆蟲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