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山

山東省新泰市地標之一

山東新泰市青雲山,古稱嶅山(嶴山),位於新泰市城東4公里,青雲湖東畔,面積6平方公里,山勢呈西北東南走向。西北接青雲湖

建築景觀


山東省新泰市青雲山,四座峰巒,一字擺開,逐次升高。主峰海拔495米。
現主要建築有三官廟、玉皇廟、攬波亭。三官廟位於主峰絕壁之下,創建於明代。山門下台階53級,俗稱53參。台階兩側雕有龍首、獅首,威嚴壯觀。進山門左右列鐘鼓樓,東西配殿,正殿為三元殿。大殿內所供神像三位一體,即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或三元。玉皇廟建在山頂,內層全用石塊發券砌成,不用一磚一木。當地人稱"無梁殿",殿中供玉皇大帝。

地質遺跡


青雲山[山東省新泰市景點]
青雲山[山東省新泰市景點]
青雲山地質公園是泰山山脈的東延部分,素有“岱宗襟帶”之稱。由青雲山、青雲湖組成的公園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公園總面積32·5平方公里。公園內地質遺跡多樣,具代表性、典型性和稀有性於一體,自然形態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地學教育與旅遊觀賞價值。
青雲山主要由四座山峰組成,四座奇峰從東南向西北沿山脊線呈一字形排列,依次為青雲峰、翠雲峰、晴雲峰、彩雲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主峰青雲峰與彩雲峰,它們為崩塌后殘留在山頂上的岩石,經長期風化形成集險、奇、俊、美於一身的花崗岩奇峰地貌。
到過青雲山的人會發現山坡上和山腳下到處是滾落下來的大塊的岩石,有的落石重達六千餘噸。這是典型的崩塌地質災害遺跡,崩塌遺跡對於地質工作者來說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對於遊客來說更具科普價值,是人們了解地質災害的最好實物現場,也是對青少年進行科普教育的最好課堂。青雲山花崗岩的形成年代久遠,距今約24億年。期間經歷了多次造山運動的抬升及多次斷裂構造的影響,加上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形成了青雲山獨特的地貌景觀。據資料記載,1870年前後,德國、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先後來新泰做過地質調查。

歷史沿革


1998年,新泰市政府將青雲山劃為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2002年,將青雲山、青雲湖合併為一體,規劃為青雲湖風景區。青雲湖在青雲山腳下,水面開闊,水質清潔,湖岸線曲折多變,港灣、淺灘、小島構成了獨特的湖溪風光。
青雲山地質公園緊鄰新泰市,商周時期,新泰曾是杞國東遷后國都所在地,相傳“杞人憂天”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現時常發現杞人生活的遺跡。新泰歷史悠久,距今約5萬年的烏珠台人就曾生活在這裡,是泰山周圍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