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禹錫

柴禹錫

柴禹錫,字玄圭,大名人。北宋大臣。原系宋太宗為晉王時的舊臣,歷官供奉官、翰林副使、如京使、宣徽北院使、樞密副使、轉南院使和滄州、潞州、涇州、陝州、貝州等地知州。

史書記載


原文

《宋史·卷二百六十八·列傳第二十七》
柴禹錫,字玄圭,大名人。少時,有客見之曰:"子質不凡,若輔以經術,必致將相。"禹錫由是留心問學。時太宗居晉邸,以善應對,獲給事焉。太平興國初,授供奉官。三年,改翰林副使,遷如京使,仍掌翰林司。每夜直,上以藩府舊僚,多召訪外事。遷宣徽北院使,賜第寶積坊。告秦王廷美陰謀,擢樞密副使。逾年,轉南院使。服勞既久,益加勤敏。
雍熙中,議廣宮城。禹錫有別業在表識中,請以易官邸,上因是薄之。又與宰相宋琪厚善。會廣州徐休復密奏轉運王延范不軌狀,且言倚附大臣,無敢動搖者。上因訪琪及禹錫曰:"延范何如人?"延范與琪妻為疏屬,甚言其忠勤,禹錫亦傍贊之。上意其交通,滋不悅。禹錫又為琪請盧多遜故第,上益惡其朋比。坐琪以詼諧罷相,不欲顯言之也。下詔切責禹錫,以驍衛大將軍出知滄州。在任勤於政治,部民詣濱州列狀以聞。改涪州觀察使,徙澶、鎮二州駐泊部署,俄知潞州,州民乞留三載,詔獎之。徙知永興軍府,再召為宣徽北院使、知樞密院事。
至道初,制受鎮寧軍節度、知涇州。入謝日,上謂曰:"由宣徽罷者不過防禦使爾,今委卿旌節,兼之重鎮,可謂優異矣。"禹錫流涕哽咽而已。咸平中,移知貝州。是歲,契丹兵奄至城下,禹錫內嚴備御,寇尋引去。明年,徙陝州。
景德初,子宗慶選尚,召禹錫歸闕,令公主就第謁見,行舅姑禮,固辭不許。頃之,還鎮。未幾,卒,年六十二,贈太尉。子宗亮,太子中允;宗慶,永清軍節度。

譯文

柴禹錫字玄圭,大名人。少年時,有賓客見到他說:“你資質不凡,如果學習經術,必定達到將相之位。”柴禹錫從此留心治學。當時太宗居於晉王府邸,因為善於應對,得以在那裡供職。
太平興國初年,授供奉官。三年,改為翰林副使,升任如京使,並掌翰林司。
每次夜晚值班,皇上因為是藩王府的舊官,經常召見詢問外界事務。升為宣徽北院使,在寶積坊賞賜住宅。告發秦王趙廷美的陰謀,提升為樞密副使。過了一年,轉任南院使。事奉時間已經很長,更加勤勉。雍熙年間,商議擴建宮城。柴禹錫有別墅在規劃地域內,請求交換官邸,皇上因此輕視他。又與宰相宋琪親密友好。
適逢廣州徐休復密奏轉運使王延范不合法度的情形,而且說他攀附大臣,沒有敢動搖他的。
皇上因此詢問宋琪和柴禹錫說:“王延范是什麼樣的人?”王延范因為與宋琪的妻子是遠親,便極力陳說他忠誠勤勉,柴禹錫也在旁邊贊助他。
皇上認為他們相互串通,更加不高興。
柴禹錫又為宋琪請求盧多遜的舊住宅,皇上更加憎恨他們勾結。
把宋琪以戲嘻為罪名罷相,是不想明說這一點。
下詔深切責備柴禹錫,以驍衛大將軍出朝為滄州知州。
在任上勤於治理,所轄百姓到濱州列舉情況上報。
改任涪州觀察使,移任為澶、鎮二州駐泊部署。
不久為潞州知州,州內百姓請求延留三年,下詔獎勵他。
移任永興軍府知軍,又召回為宣徽北院使、知樞密院事。
至道初年,授鎮寧軍節度、涇州知州。
入朝拜謝之日,皇上對他說:“從宣徽院免職的人不過授防禦使罷了,現在給你旌節,加重鎮,可謂特別優待了。”禹錫流淚哭泣而已。
咸平年間,調任貝州知州。
當年,契丹軍隊突然來到城下,柴禹錫在城內嚴密守備防禦,敵軍不久退去。
第二年,移任陝州知州(,景德初年,兒子柴宗慶為駙馬,召柴禹錫返回朝廷,讓公主到住宅去拜見,行公婆之禮,堅持推辭不被允許。
稍後,返回軍鎮后沒過多久,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贈官太尉。
兒子柴宗亮,太子中允;柴宗慶,永清軍節度使。

其他文獻資料


太宗以柴禹錫、趙鎔皆晉邸故吏,頗親任之。后禹錫、鎔告秦王廷美陰謀,事連宰相盧多遜。趙普與多遜有積怨,上章乞備樞軸以糾奸變。廷美謫房州,多遜謫崖州;擢禹錫樞密副使,鎔知樞密院。禹錫、鎔益散遣吏卒於國門內外偵事。吏卒有醉酒與鬻書人韓玉鬥毆不勝者,又誣玉有指斥語。禹錫、鎔以聞,玉伏法。太宗尋知其冤,遂疎禹錫、鎔,不複信用,無幾,皆罷。廷美以太平興國七年五月遷房陵,九年正月卒。前詔以是年十一月有事於泰山。五月,迅雷中烈火作,焚乾元文明二殿,罷封泰山。柴禹錫病狂易,趙普亦被重疾,委吏甄潛禱於終南上清宮。天神降語云:“普坐冤累耳。”廷美自真宗咸平二年,方自房陵歸葬汝州梁縣新豐鄉。前已追復涪王,謚曰悼。仁宗即位,贈太師尚書令,並出國史。

藝術形象


《柴禹錫赴齊王宴》
出自《趙宋王朝(烽戎底定太宗真宗兩朝上下)》第十一回 作者:李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