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社會心理學名詞,指的是個體就自己的信念、態度、意見等與其他人的信念、態度、意見等做比較。

概述


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
從自我意識萌發的那一刻起,人類就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思考和探索,但是人類很難直接獲得有關自我的信息。由於群居的生活特點決定了人的社會屬性,所以人們往往通過與周圍人的比較來定義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處境、地位等社會特徵,如能力特點、智力水平、觀點的傾向性、身體健康狀況等等,在比較性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意義感。
美國社會學家Festinger把這種現象命名為“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這是人類在相互作用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並且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

方向形式


社會比較主要有兩種方式,分為上行比較和下行比較。
從比較的方向上看,與更優秀的人作比較,稱為“上行比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反之,與不如自己的人相比,稱為“下行比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
當人們與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較時,往往會希望自己也能夠那麼好、甚至做得更好,這種“天天向上”的價值取向會產生向上的驅動力,產生鼓舞作用,促使自己積極地去獲取有效信息來提升自己。

影響因素


在社會比較的過程中,適當的背景因素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只有當有關的背景因素相當時,比較出來的結果才有意義。然而,人們出於自尊往往會選擇背景不同的人作比較,以得出合乎己意而有偏差的結論。
社會比較的過程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等不同的成分。
人們根據自己不同的社會角色、在不同的社會領域通過與他人的比較,得到一個參照點,並依此來做出相應的評價、判斷和決策。因此社會比較的過程和信息對人類具有基本的進化價值,會影響到人們的自我概念、情緒狀態和對未來的期望。

心理調節


一項關於疾病治療的研究發現,癌症病人會花更多的時間閱讀其他病人的積極內容,而且閱讀的積極內容越多,病人就會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對自己病情的評價也會更好;如果病人獲知其他病人的惡化信息時,則會感到焦慮和緊張,應對疾病的信心也會下降。也就是說,積極的榜樣可以使病人感到鼓舞和安慰,從而有助於治療。
當人們遭遇失敗等消極的生活事件時,則更傾向於進行下行比較,通過降低自我評價的參照點,來維持自己的主觀幸福感和積極的自我評價。因此,下行比較是應對壓力事件、維護心理健康的一種應對機制,具有很好的適應功能。老百姓常說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是這樣的原理。
因此,面對跑不過的“平均數”,我們可以:借鑒“下行比較”的心態,一句“數據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可一笑而過;採取“上行比較”的實際行動,向著平均數,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