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鎮街道
青島市城陽區轄街道
惜福鎮街道位於青島市城陽區東部,中心位於東經120°0′36″,北緯36°0′12″。東靠嶗山區王哥庄街道,西鄰城陽街道,南同夏庄街道相連,北與即墨市龍山、環秀街道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1.6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4公里,總面積53.9平方公里。轄32個社區(2016年),總人口4.6萬人(2014年)。
夏、商、西周(約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為萊夷地,屬青州。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5年),初為介國、夷國、萊國等諸侯國屬地,中期歸齊國。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屬齊國隸即墨。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屬膠東郡不其縣。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初期,仍屬膠東郡不其縣。東漢(25~220年)初期,仍屬琅琊郡不其縣。建武十三年(37年),改屬東萊郡管轄不其縣。三國(220~265年)時期,屬魏國青州東萊郡不其縣。西晉(265~317年)時期,屬青州長廣郡不其縣。南北朝北魏(386~534年)時期,改隸光州長廣郡不其縣。北齊(550~577年),廢除不其縣,划並於長廣郡長廣縣。
隋朝(581~618年),重置不其縣,不久又將其併入新設的即墨縣。唐朝(618~907年),屬河南道萊州即墨縣。北宋(960~1127年),為京東東路萊州東萊郡即墨縣。金朝(1115~1234年),屬山東東路萊州定海軍(東萊郡)即墨縣。
元朝(1206~1368年),先後屬山東東西道益都路即墨縣、般陽路萊州府即墨縣。明朝(1368~1644年),屬山東省,初隸青州府即墨縣。洪武九年(1376年),改屬萊州府膠州即墨縣。清初,屬山東省登萊青道萊州府膠州即墨縣;乾隆年間(1736~1795年),直隸萊州府即墨縣;光緒三十年(1940年),膠州改直隸州,屬膠州即墨縣。
明代,即墨縣設立7個鄉、82個社。清代,即墨縣設7個鄉、81個社。惜福鎮域內分屬仁化鄉鐵旗社、訓虎社、聚仙社,其中鐵旗社轄東鐵騎后、西鐵騎后、院后、棉花、書院、演禮、東葛家夼、西葛家夼、前荊溝、后荊溝、後庄、河窪、霞溝、吳家、松園、后寨、北寨、歇佛寺(溝東崖)18個村;訓虎社轄歇佛寺(溝西崖)、王家村、李家村、辛家村、邵家村、荊溝、牟家村、小庄8個村;聚仙社轄紙房、黃家營、埠上、風口子、宮家村、草庵、上拖埠、下拖埠8個村。清末(1840~1912年),松園更名為松樹庄。
民國初年(1912年),荊溝村改稱杜家村。是年,改鄉社製為區鄉制,域內屬即墨縣仁化區鐵騎、訓虎、聚仙鄉。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屬山東省膠東道即墨縣。
民國十六年(1927年),即墨縣將仁化區所轄的鐵騎、訓虎、聚仙鄉合併為訓東、舞旗鄉,轄東鐵騎后、西鐵騎后、院后、棉花、書院、演禮、東葛家夼、西葛家夼、前荊溝、后荊溝、後庄、河窪、霞溝、吳家村、松樹庄、后寨、北寨、歇佛寺、王家村、李家村、辛家村、牟家村、小庄、紙房、黃家營、埠上、風口子、宮家村、草庵、上拖埠、下拖埠34個村莊。
民國十八年(1929年),即墨縣設將12個區調整組合,按序數改劃為10個區、57鄉鎮,訓東、舞旗鄉改屬即墨縣第四區,所轄村莊不變。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草庵更名為超然。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歇佛寺更名為惜福鎮,前荊溝、后荊溝更名為前金溝、后金溝,風口子更名為青峰,河窪更名為河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吳家更名為吳賈;7月1日,青島市郊區擴大,即墨縣第四區的惜福鎮、王家村、李家村、辛家村、杜家村、邵家村、黃家營、埠上、宮家村、青峰、超然、霞溝、棉花、演禮、后寨、吳賈、院后、前金溝、后金溝、後庄、松樹庄、上拖埠、下拖埠、河灣24個村划入青島市夏庄區,東葛家夼、西葛家夼、書院3個村划入青島市嶗東區,紙房、牟家村、東鐵騎后、西鐵騎后、北寨、小庄6個村仍屬即墨縣第四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李家村、辛家村合併為李辛村,杜家村、邵家村合併為杜邵村。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域內劃為抗日民主政府領導的即東縣井山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埠上改稱傅家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后寨改稱南寨。
1949年10月1日後,惜福鎮境域仍屬南海專區嶗山行政辦事處和即東縣。
1950年5月1日,撤銷南海專區嶗山行政辦事處,改屬膠州專區嶗山行政辦事處。
1951年4月1日,改屬青島市嶗山行政辦事處。1953年6月,改屬青島市嶗山郊區。1961年10月5日,嶗山撤區置縣,其隸屬不變。
1955年12月,葛家鄉由嶗東區劃入惜福鎮區,建新、曹村鄉划入夏庄區,全區轄惜福鎮、李辛、杜邵、傅家埠、科埠、金村、院鐵、棉花、葛家9個鄉。東葛家夼更名為東葛家村。
1988年11月,嶗山撤縣改區,仍歸其轄治。
1957年4月,撤區並鄉,撤銷惜福鎮區,由惜福鎮、杜邵、李辛3個鄉合併成立惜福鎮鄉,傅家埠、科埠2個鄉合併成立傅家埠鄉,金村、院鐵2個鄉合併成立金院鄉,葛家、棉花2個鄉合併成立書院鄉。
1958年9月5日,惜福鎮、傅家埠、金院、書院4個鄉合併成立衛星人民公社,轄9個生產管理區、56個生產隊。
1959年1月,人民公社以駐地冠名,衛星人民公社更名為惜福鎮人民公社。
1961年1月,南寨、松樹庄、吳賈從惜福鎮生產大隊析出自建生產大隊,東荊、紙房、黃家營、王家村從杜邵生產大隊析出自建生產大隊,撤銷金村生產大隊,前金溝、后金溝、後庄、河灣自建生產大隊。至此,惜福鎮公社共轄31個生產大隊、208個生產小隊。1966年12月7日,惜福鎮公社更名為紅星人民公社。
1974年9月,恢復惜福鎮人民公社原名。
1984年4月4日,農村進行體制改革,撤銷惜福鎮公社設立惜福鎮,31個生產大隊改為31個行政村,225個生產隊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實行而自行解體;6月,杜邵村更名為西荊村。
1994年4月23日,青島市行政區劃調整,隸屬新置城陽區。
2001年6月13日,為適應青島市郊區農村城市化的需要,惜福鎮撤鎮設街道。
2004年,除牟家、紙房村外,所有行政村均改為農村社區。
截止2005年12月,惜福鎮街道轄惜福鎮、楊家村、李辛、小庄、西荊、東荊、黃家營、傅家埠、青峰、宮家村、超然、科埠、前金溝、后金溝、後庄、霞溝、河灣、院后、演禮、西鐵騎后、東鐵騎后、西葛家、東葛家、書院、棉花、吳賈村、松樹庄、南寨、王家村29個社區和牟家、紙房兩個行政村。
2007年4月30日,牟家、紙房2個行政村也改為農村社區。
惜福鎮街道
惜福鎮街道位於青島市城陽區東部,地處東經120°0′36″,北緯36°0′12″。東靠嶗山區王哥庄街道,西鄰城陽街道,南銜夏庄街道,北與即墨市環秀、龍山街道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1.6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4公里,總面積53.9平方公里。
惜福鎮地處膠東半島東南部,屬膠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前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劇烈的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由變質岩構成的復背褶皺。此後,地層褶皺覆蓋層不甚發育,受斷裂影響而形成單斜構造或舒緩的波狀褶曲。在距今約0.8~1.29億年的燕山運動後期,相繼有熔岩噴發和花崗岩的廣泛侵入,緩慢冷卻上升,逐步構成現今的地質輪廓。
惜福鎮地域屬華北地台魯東地盾的一部分。由於地殼上升剝蝕,境內缺失古生界地層,主要分佈的地層是中生界青山組和王氏組。以前金溝-夏庄-大棗園東北、西南為界線,其東為嶗山花崗岩的侵入體,其西為火山噴發岩產物,凝灰岩、安山岩等大都被第四紀地層覆蓋。第四紀地層分佈廣泛,自東部山區向中西部丘陵平原逐漸加厚,1~2米厚的殘積層分佈最廣,墨水河源頭葛家河、白沙河支流上中游惜福鎮河、傅家埠河一帶分佈稍厚,約8~30米,多由砂土、砂質粘土、砂礫、卵石組成。
惜福鎮境域東部地質構造屬斷塊隆起,中生代構造線大致以北北東及北東南走向大斷裂特別發育,其次為北西向,一般以壓扭性斷裂為主。華夏系構造壓扭性斷裂多發育在東部山區,控制了嶗山花崗岩及岩脈的分佈,多次性活動規模較大,一般為北東走向,主要有前金溝-夏庄-大棗園斷裂。新華夏系構造發育在東部、南部和西部,多為北東向,局部為北西向。東西向構造分佈在嶗山西北部及北部,走向近東西,多呈陡形或負地形,主要有鐵騎山-土寨斷裂,后金溝-樓金石斷裂等。由於構造的多次性活動,使周圍岩石節理裂隙比較發育,新構造運動不強烈,一直處於地殼緩慢上升剝蝕夷平的過程中,形成新構造運動相對穩定的剝蝕型平原。整體地域在膠遼地盾之上,具有很大的穩定性。
惜福鎮街道
惜福鎮街道域內有山區、丘陵、平原3個不同地貌類型,分為裸岩石礫地、荒坡嶺地、陡坡梯田地、緩坡梯田地、沿河平地5個不同地貌單元。
惜福鎮街道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受海洋季風和海潮的影響,空氣濕潤,溫度適中,雨水豐富,四季變化及季風進退較為明顯,四季分明,夏季及早秋時有颱風影響,晚秋至春,雖有西北寒流入侵但較少。春季多為南風或東南風,氣溫回升緩慢,時有大風、大霧天出現,多春旱;夏季空氣濕潤,氣溫高而不燥,降雨較集中,災害性天氣較多;秋季天高氣爽,氣溫下降緩慢,雨量減少,常受旱澇威脅;冬季雨雪稀少,易乾旱,氣溫下降遲緩,多西北風,無嚴寒。氣候總的表現為春寒、夏涼、秋溫、冬暖,具有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和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
境域有葛家河、惜福鎮南河、北河,傅家埠南河、北河5條河流,長26公里,流域面積70平方公里,均發源於東部山區。由於落差較大,易暴漲暴落,其特點是源短、流急,屬季節性河流。
惜福鎮地域屬暖溫型半濕潤性氣候,歷史上特大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至2005年的474年間,危及域內較嚴重的自然災害110多次,平均三年半就有一次災荒年。在發生自然災害的年份中,大旱年份佔25%,澇災年份佔24.6%,蟲災年份佔13%,風雹年份佔6.3%。
地域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其儲蓄量及豐枯變化直接受大氣降水影響,由於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降水不均勻,使水資源呈豐枯或連豐、連枯交替狀況。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后,枯水年份居多,降水量多集中在每年七八月汛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945.21萬立方米,按2005年全街道總人口計算,人均佔有水資源461.33立方米。
地表水
1956~2000年,境域河流徑流量6876.6萬立方米,年徑流深487.7毫米。河流徑流主要由降水補給,由於降水不均勻,年徑流也不均勻。豐水期6~9月徑流量約佔全年的80%,枯水期10~5月徑流量僅佔全年的20%。1957~2000年,域內共建水庫6座,其中書院中型水庫1座,庫容1349萬立方米,軍援、金村、東鐵、金垛溝、岔河小(二)型水庫5座,有塘壩46座,庫容79.1萬立方米,這些水庫、塘壩總蓄水1552.7萬立方米。
地下水
地下水域內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392.53萬立方米,其中山丘區地下水資源211.54萬立方米,平原區地下水資源147.41萬立方米,其它地下水資源33.58萬立方米,地下水位的變化受地下水的開採影響。改革開放后,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人口的急劇增長,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位下降,導致農田灌溉靠打井取水。至2005年,全街道有機電井186眼,全年開採地下水287.18萬立方米,佔地下水資源的73.16%。
惜福鎮街道圖片
植物藥材地膚子、馬齒莧、酸棗、柴胡、野菊花、雞冠花、金銀花、薺菜、蒲公英、沙參、車前子、栝蔞、兔絲子、半夏、蒼耳、槐米、蓖麻、蒺藜、防風、香艾、蘆葦根、無花果、枸杞、茅草根、香草、節骨草、臭蒲、花椒、蒜草、爬山虎、海帶、芭蔞棵、老鼠布袋、桔梗、野茶、小葉石葦、元胡、細辛、玉竹、茵陳、遠志、黃芪、益母草等。
野生動物
惜福鎮街道圖片
鳥類麻雀、喜鵲、燕子、鴻雁、灰鶴、鵪鶉、蒼鷹、布穀鳥、斑鳩、貓頭鷹、鴿子、野雞、雀、杜鵑、啄木鳥、百靈鳥、翠鳥、烏鴉、魚鷹、蒼鷺、水鴨等。
兩棲類青蛙、蛤蟆。
昆蟲類蠶、蜜蜂、蠍子、土元(土鱉)、蚯蚓、螞蟻、蝴蝶、蜻蜓、蟑螂、螳螂、蟋蟀、野蜂、蝗蟲(螞蚱)、螻蛄、蟑、蒼蠅、蚊子、蜘蛛、地老虎、飛蛾、天牛、蚜蟲、瓢蟲、豆蟲、地瓜虎等。
爬蟲類蛇、蜥蜴(馬蛇子)、壁虎、蝸牛、蜈蚣、鱉等。
動物藥材獾油、蠐螬、蛇、蜈蚣、蟾酥、蝸牛、土元、壁虎、蠍子、蟋蟀、蟬蛻、刺蝟皮、蜥蜴、地龍(蚯蚓)、蜂房、雞內金、蛤粉、蜂巢、蜂蜜、蜂膠、斑蝥等。
淡水生物
魚類鯽魚、黃鱔、鰱魚、草魚、鯉魚、鯰魚、黑魚、泥鰍等。
蝦蟹類青蝦、草蝦、中華絨螯蟹、河蟹等。
貝類河蚌、河螺等。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城鄉分類代碼 | 名稱 |
370214008001 | 111 | 盛苑社區居委會 |
370214008002 | 112 | 西葛家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03 | 112 | 小庄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04 | 112 | 楊家村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05 | 111 | 王家村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06 | 112 | 松樹庄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07 | 112 | 科埠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08 | 220 | 宮家村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09 | 112 | 傅家埠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10 | 220 | 青峰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11 | 112 | 西鐵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12 | 111 | 惜福鎮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13 | 112 | 吳家村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14 | 112 | 河灣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15 | 220 | 霞溝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16 | 111 | 東荊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17 | 112 | 演禮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18 | 112 | 後庄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19 | 112 | 東鐵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20 | 112 | 李辛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21 | 112 | 前金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22 | 111 | 西荊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23 | 220 | 書院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24 | 112 | 黃家營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25 | 112 | 東葛家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26 | 112 | 后金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27 | 220 | 棉花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28 | 112 | 院后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29 | 220 | 超然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30 | 112 | 南寨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31 | 112 | 牟家社區居民委員會 |
370214008032 | 112 | 紙房社區居民委員會 |
惜福鎮街道
1958年,惜福鎮公社有4866戶、25409人,人口比1949年增長84.6%。1960~1961年因生活困難,人口增長減緩。1962年後,人口增長加快。1971年,全社人口達到32760人,比1958年增長28.9%。1972年後,實行計劃生育,人口增長得到控制。1978年9月後,計劃生育被確定為基本國策,全鎮有計劃控制人口增長。1980年,全社人口自然增長率6.37‰,1985年降到3.25‰,1991年降到1.83‰。90年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增多。1995~2005年,人口由38133人增加到42165人,增加4032人。在2005年的總人口中,男性20789人、女性2137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768人,佔總人口的13.7%,比建國之初增加近10倍。
截至2014年,惜福鎮街道總人口4.6萬人。
截至2000年,惜福鎮街道除漢族以外有蒙古族、回族、朝鮮族、滿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布依族、達斡爾族。
惜福鎮街道
2014年,惜福鎮街道生產總值49.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9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8.5%,固定資產投資54.5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865元、同比2013年增長14%。
惜福鎮街道圖片
1996年,全鎮糧食總產量達3620噸,平均畝產332公斤,畝產創歷史最高水平。2000年,全鎮有經濟林2180畝,果品產量達到6620噸,肉蛋奶產量8000噸,蔬菜產量3.2萬噸。2005年,全街道農業收入仍完成28.52億元。
2014年,全年新批准過億元、過千萬美元內外資大項目10個,實際利用內資完成18億元,到賬外資完成1.1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量完成6.7億美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63億元。
2010年,城陽區惜福鎮街道前十個月累計接待遊客157萬人次,同比2009年增長28.1%;實現旅遊收入1.19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27.9%;促進山區居民人均增收4800元,同比2009年增長16.7%。
截至2014年,全年累計接待遊客22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9億元,完成規模以上批零住餐企業銷售額15.5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9.2%。
2005年,全街道有印刷企業11家、圖書門市部8家、網吧6處、歌舞廳2處、照相館10處、旱冰場3處。
截至2015年,惜福鎮街道共配送公益電影、社區演出213場;召開了惜福鎮街道2015年市民運動會,近千名運動員參加。
惜福鎮街道圖片
2001年,全街道有小學9處,81個教學班,學生2716人,教職工192人。2005年,全街道有小學8處,88個教學班,教職工198人。
1985年,全鎮有金院、惜福鎮、傅家埠、嶗山五中4處普通中學,另有葛家和棉花九年制聯辦中學。2005年,城陽第十中學仍為惜福鎮街道的初等中學。有17個教學班,學生666人,教職員工80人,是城陽區規範化學校。
1984年,全鎮有各類診所31個,鄉村衛生員86人,其中有證書的鄉村醫生60人。2005年,全街道有衛生室、醫療診所69家,其中甲級衛生室31家,鄉村衛生員102人,有證書的鄉村醫生92人。
2003年,城陽區和惜福鎮街道共同投資100多萬元,修建惜福鎮中心醫院病房等設施,增加全數字B超、半自動生化儀、血球計數儀、500毫安X光機、心電監護儀各1台。2005年,又新增加雙床球管遙控X光儀和微循檢查儀、光量子血療儀等設施。
惜福鎮街道圖片
惜福鎮街道圖片
惜福鎮街道圖片
崇佛寺俗稱荊溝院,原址坐落於院后村南河之北岸,已圮。歷史上的崇佛寺廟宇很多,其地域東到王哥庄大橋村北壽砣山,西起玉皇頂通明宮舊址,南至惜福鎮南部山區的金蟬頂,北到即墨留村、楊頭村的冥王山小廟。崇佛寺建於三國景元五年(公元264年)。20世紀80年代,院后村李永業在崇佛寺舊址附近挖菜窖,發掘出土殘碑一截,鐫刻有“魏甲申”字樣。后又相繼出土一銅像、銅權(稱砣)。1968年,村民李書業在古寺舊址挖掘石砌井一口,該寺建於何年,尚待考證。建國初,崇佛寺廢墟原址依稀可辨,周圍有殘留的瓦礫、基石,河南岸也有鐘鼓樓殘石,后全毀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
惜福鎮街道圖片
三官廟遺址坐落於紙房村與黃家營村之間,現青島維達福利廠南側,佔地160平方米。廟門正南不遠處有一池塘,橢圓形,塘內水清見底,金鱗游泳,夏天荷花盛開,故三官廟又稱連葉庵。三官廟正殿3間,磚石結構,單檐無斗拱,屋脊塑有“神上神”,屋山頂飾龍頭,青瓦飛檐,木柱撐頂,重梁起架,朱漆大門,格子窗,出門石階而下,殿正中匾額金字“三官大帝”,殿內供奉“三官”,皆彩泥塑,中者高大,左右次之,左面神像瞪眼如斗,右面神像怒氣衝天,唯獨中間之神像面容安祥自若。廟內的裝飾壁畫,白堊塗壁,內容主要是神龍汲水,上方裝飾畫是水果、食品,壁畫單線白描渲染,無不工細,是紙房村民間藝人工氏所繪。正殿院內植古柏2株,粗可合抱,已毀於戰亂。東側設3間矮房,為道人和後來看管廟產之人居住用房。該廟東南約百米有一道士塋,碑上殘留鐫刻“道光袁嘉盛道人”等字樣。建廟年代無考,廟中神像毀於1953年前後,后拆廟種地,建起工廠。
老母廟坐落於霞溝村東南2公里黑尖山澗台滿石壁下,台滿石隙中常年流出一股清泉,曰“聖母泉”。該廟初建於1915~1916年,供奉老母娘娘。原廟很小,佔地僅3平方米,青磚瓦結構,廟中無神像,老母廟只供奉一磚刻“龍山老母之神位”字樣的牌位,毀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但每年農曆四月十九為廟會,會期3天。善男信女們抬著花轎,高舉神像,旗幡笙管,走村串鄉先後到即墨縣龍山、馬山,嶗山玉皇廟、華樓宮等積錢募捐,以備廟宇修繕及祭神活動之費用。此後,又“進會”兩天,到其他廟宇舉行祭神“跪經”等儀式。1934年,村民自發籌集資金2000多元,修復老母廟,廟門坐北向南,背靠台滿石削壁,面臨聖母泉,建築面積長約3米,寬約2米,紅磚瓦,抽屜檐,鞍瓦四翹,兩間兩門,只掛門簾,門兩旁有對聯“黃傘遮日聖母來,紅毯鋪地坐蓮台。”廟內東間供奉觀音老母、三老母神像,兩間供奉天皇姑,神像都是瓷制,每尊神像做花被兩床,廟內積滿旗、匾、燈籠等,廟事活動由“香頭”負責。如今,每逢廟會之日,青島、即墨等地趕廟會的人接踵而至,周圍村莊的人也紛紛湧來,供“三牲”、燒香紙,幽靜的山溝如鬧市,也有忙中偷閑的人自帶水酒席地而坐,把酒臨風,聽松濤陣陣,看流水潺潺,宛如蘭亭盛會。
惜福鎮街道圖片
惜福鎮街道圖片
林花庵坐落於東葛家村南,臨水面山,環境幽雅,為明代所建,奉佛教,久圯無垣。廢墟南標山半腰處有一墓,人稱“康師父墳”,“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挖掘,全墓松香凝固,水氣不透,出土屍體肌膚衣飾完好,但旋即化為灰燼。
黃貞明墓
黃貞明墓坐落於黃家營村東嶺最高處,清初所建,佔地150平方米。墓前設石桌,立圓頭碑,為黃貞明與王、劉二夫人合葬墓。其東南不遠處,有“後土”石碑,毀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墓毀后,發現墓穴石條鎖口殉葬物僅有銅鏡3枚。
王邦直字子魚,別號東溟,小庄王氏第八世祖,系漢朝名臣諫議大夫王吉的後裔,明正德八年(1513年),生於即墨城東關(今屬即墨市潮海街道),其祖父王佑,字翰之,為明成化年間副榜舉人,署山西忻州學正,建飛黃坊於即墨城東關南北大街。幼時聰明過人,少年時應試童子科,考官以其文章不俗,將其選為歲貢生頭名。
張鉿又名張鶴,字蕭蘇,號陽扶,惜福鎮村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庚寅恩科舉人,福建建陽知縣。張鉿為官清廉,名列當朝循吏。《即墨縣誌》(同治版)載:“官福建建陽縣尹,即權同治,所至不名一錢,行顯擢矣。”張鉿才氣高卓,對詩詞造詣很深,交友甚廣,但厭煩官場的繁文褥節,淡泊功名。辭官歸里后,半生精力探訪奇勝,研究詩文古帖名畫。
傅士古字商賢,傅家埠村人,生於1750年。自幼酷愛武術,師從許青雲,學四門斗拳、少林地功拳、練硬氣功。出師后,在村中設武館,與膠東拳師孫克揚、宋允通齊名,號稱“膠東三傑”,威名遠揚。他拳路廣泛,有仙人拱手、霸王舉鼎、左右插花、枯樹盤根、夜叉探海、推窗亮格、韋陀獻杵、老僧入禪、鐵牛耕地、青龍擺尾、左右騙馬、燕子啄水、虎奔人身、陳搏大困、鯉魚大挺、張遼獻袍、金鉤掛瓶、拱手跕定18種羅漢拳,套路有四面采手、回馬、大泰山、小泰山、胸前掛卯、雙龍劍、太極刀、齊眉棍等。其為人正直,見義勇為,好打抱不平,晚年屢遭報復和暗算,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沉睡中被人用巨石砸斷腿,因傷口感染等去世,享年70歲。
牟亮義字道明,學名熙彩,牟家村人,清末庠生。自幼聰穎好學,善書法,民國初年省試第一。1921年,任河北省青縣縣令。1922年,其侄牟崇禮任河北省清峰縣縣令。1925年,次侄牟恕禮省試又中金榜,任河北省景縣縣令。
惜福鎮街道
2020年7月,獲得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榮譽稱號。
惜福鎮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