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成書院

康成書院

青島嶗山有座遠近聞名的書院——康成書院遺跡。它是東漢大經學家鄭玄,當年在嶗山講學論經時留下的。康成書院,是鄭玄的字“康成”而得名的書院。

介紹


東漢經學家鄭玄
東漢經學家鄭玄
遠在1800年前,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鄭玄就在這裡創建了聞名遐邇的康成書院。鄭玄在這裡 講學授徒,據史書《三齊記》記載,從學者有萬人之眾,影響很大。此後,嶗山的書院歷代興建,可達五六家之多。它們分別是青峪書院、石屋書院、下書院、勞山書院和華陽書院等等。嶗山眾多書院的建立,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延伸。至今,嶗山還有一個村莊名叫“書院村”。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在看了嶗山的康成書院之後寫道:“荒山書院有人耕,不記山名與縣名。為問黃巾滿天下,可能容得鄭康成?”

地理位置


康成書院坐落于山東省青島市嶗山風景區北麓三標山西側的朝陽坡下,北倚巍峨屹立的鐵騎山,南臨風光秀麗的墨水河,四周松、竹相抱,果樹互掩,春天百花盛開,清香撲鼻;夏秋杏紅柿黃,萬紫千紅;數九嚴寒,松綠竹翠,紅梅舞雪!

歷史滄桑


康成書院
康成書院
漢代的康成書院,距今已有1700餘年,歷盡滄桑,早已傾圯無存,初建時之規模、結構、布局已無可考。但明正德七年(1512年)重建的書院遺跡仍在,建築格局與規模至今猶存:房舍坐北朝南,佔地1.2畝,屋外砌有院牆,院內向陽開門。院內植松栽柏,枝繁葉茂,高聳雲天;三邊牆根,密栽竹、梅、秋菊,清雅幽靜。房舍3間,高約5米,寬約12米,重梁起架,檐下四根木柱撐頂,柱基基座為青石鼓形,木質門窗平開,並雕有流雲圖案,具有十分完善的牆、梁、棟、枋、斗拱起脊屋頂。這在當時,可以算得上為高大的建築了。“康成”是鄭玄的字。因為是鄭玄修建和執教的場所,所以被人們稱作“康成書院”。附近的居民點也以書院命名,稱為書院村;村北不遠處的小屯,名叫“演禮村”,這裡曾是鄭玄當年向山裡人傳授、演習禮儀的地方。
2001年,青島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視察嶗山風景區,提議恢復"康成書院"。按照以高等學府為依託搞好書院建設的思路,嶗山風景區管委會與山東大學經磋商,決定共同恢復康成書院,並遷址於嶗山南麓,更名為"嶗山康成書院"。書院以山東大學為依託,遵循書院文化新理念,在完善自身功能、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上,吸納知名專家學者,開展多領域、高層次的傳統文化學術研究,並對研究成果進行整理、轉化和推介。

康成書帶


康成書院村邊的山坡、溝壑、山崖處,至今長有一種葉如韭,長過尺,堅韌異常,四季常青的草,因為當年鄭玄在此講學論經時,經常採摘草葉編竹簡,當地人便把這種草叫作“康成書帶”,也叫“書帶草”。唐朝文學家陸龜蒙游康成書院時,對這種草發生濃厚的興趣,想起了鄭康成。他以草喻人,以人比草,專門為這種草寫了一首賦,叫《書帶草賦》:
彼碧者草,雲書帶名,先儒既沒,後代還生。有味非甘
莫共三山芝校,無香可媚,難將九畹蘭爭。叨詞林畔
種,在經苑中榮。翠影臨波,恐被芙蓉見鄙;貞姿傍砌,愁
為芍藥相輕。發葉(一作地)抽英,因天授性。紛稚圭池上
之宅,拂仲蔚門外之輕……。蕭蕭而不計榮枯,漠漠而何
干好惡。金燈照灼,尚驚秦帝之焚;粉蝶留連,真謂羽陵
之蠹。爾乃高推籬菊,瑞許階蓂;我則惟親志士,每聚流螢。
豈便離蒿萊於隙地,希杜若遙汀:儻遇翰林主人之一顧,
遮長保歲寒於青春。
作者既寫了書帶草質樸中顯示出的高貴品格,又讚譽了鄭玄不圖權貴、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
明朝學者顧炎武來嶗山游康成書院后,也對鄭玄肅然起敬,並寫詩抒懷:
荒山書院有人耕,不知山名和縣名
為問黃巾滿天下,可能容得鄭康成。

歷史發展


康成書院
康成書院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市)人。自幼敏而好學,多才多藝,精通音律,擅 鼓琴瑟,號稱“神童”,深得當時北海郡太守杜密的賞識,因而被推舉入太學學習。先學今文《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等,又學《周官》、《禮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等,后又四處拜師求學,學識大增。漢桓帝建和年間(公元147-149年),他與涿郡盧植,結伴西行,拜師馬融,攻讀古文經。3年後,學業滿,又遊學周、秦,往來幽、兗、豫……從而名滿九州。漢靈帝初年,朝廷封他為“大司農”。但是,面對當時貪官滿朝,污吏輩出,重臣弄權,王、侯割據的混亂局面,鄭玄視權力如糞土,決心教書育人,恢復禮義,治亂於天下。因此上任不久,鄭玄便推病辭官,回鄉辦學。一時門徒潮湧,數百上千。后遭黨錮受牽連,被禁錮14年。在此期間,杜門不出,專修經業。
康成書院
康成書院
漢靈帶中平年間(公元184-189年)黨錮解除,鄭玄受聘於北海(現山東省青州)孔融家講學授徒。漢靈帝末年,黃巾大起義,徐州黃巾軍攻破北海,鄭玄同他學生一起逃到不其山(嶗山鐵騎山)避難,在山中建書院一座,人稱“康成書院”,收徒講學議經,著書立說。後來,由於自然災害,山中糧食奇缺,為減輕學生負擔,謝絕眾生的挽留,離開嶗山,遷到徐州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起兵,為爭取學者們的支持,強迫鄭玄抱病隨軍遠行,途中至元城(河北大名縣東)病故,終年74歲。生前他雖有“薄葬”之囑,但送葬者諸弟 子達千人。他一生著有《六藝論》、《駁五經異義》等,遍注群經60餘種280卷,100餘萬字,成為漢代經學集大成者,被譽為“鄭學”。他為東夷偏遠之鄉的嶗山,培養了第一代儒生,開創了村學之風。從此,嶗山文人輩出,賢士叢生,成為禮儀之邦。
鄭玄知識淵博,才華橫溢,不畏權貴,頂天立地,執教嚴謹,為人謙和,朝野上下,十分敬服。在徐州時,陶謙以師友相待;從徐州還家路上,遇黃巾軍數萬人,均下拜,並相約不入縣境,高密百姓免遭塗炭。人人稱他為鄭老夫子。嶗山的草木、精靈也十分敬仰這一大賢人。

歷史傳說


傳說,鄭玄在嶗山書院講學論經時,一天清晨,剛剛開了大門,忽見一個童顏鶴髮的老漢走進門來,跪到他的身邊,苦苦哀求收他為徒。一時間,鄭玄被老漢的求知慾所感動,便滿口答應下來。從此,老漢在他的教導下,勤學苦練,成為弟子中年紀最大,學業最好的一個。3年過後,老漢學業期滿,臨別時,送給鄭玄一個用白綢子包紮的小包,作為報答他三年教經之恩。然後,轉身變作一隻白毛老狐狸,拉著一溜火線,朝著深山老林跑去了……
鄭玄看了老漢的變幻后,方才恍然大悟,長長地嘆了口氣,急忙打開那白綢小包:只見裡麵包著一粒粉紅色、杏核大的藥丸。他手捧藥丸,奇怪地左看右瞧,左聞右聞了好一陣,末后,放在嘴邊,想伸出舌頭舔舔是什麼滋味!誰知,剛剛張開嘴巴,那藥丸便“呼啦”一閃,從手心蹦進口中,滑進嗓子眼裡,鑽進肚子里!鄭玄只覺一股香噴噴、甜絲絲、涼颶颼的味兒,立即傳遍全身!從那天開始,他那彎了多年的腰,又直立起來;昏花多年的雙眼,又重新放出了光亮;濃霜盡染般的須、發,由白變黑;虛弱多病的身子,又恢復了青春年少的活力!
原來那狐狸老漢送他的粉紅色藥丸叫“回春丸”。老人吃一粒便可返老還重30年。鄭立自從吞食了那“回春丸”,便返老還了重。30年後,當那“回春丸”失了效.他也由童變叟,病故了。
鄭玄雖然逝世1700餘年,但是,他的名字和他在嶗山創辦的書院,如同巍巍屹立於黃海之濱的嶗山,千秋長存。

今日


2002年5月嶗山康成書院掛牌成立。書院理事會和學術委員會分別由共建單位主要領導、國內外著名學者組成。
書院自恢復以來,先後舉辦了“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學術研討會”、“海峽兩岸易學中國古代哲學研討會”、“易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美學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嶗山養生文化國際研討會”、“儒學與和諧世界學術研討會”等一系列學術研討活動,對加強東方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嶗山文化內涵,促進國內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交通


公交車線路:市內從台東,李村,輪渡,火車站,大港二路,昌樂路等站可乘公交車直達嶗山風景區。分別為104路,106路,107路,110路,113路,123路,304路,311路,312路,365路,371路和802路。然後在景區內乘旅遊專線車或徒步到達本景點。
駕車路線:從火車站,昌樂路或大港二路出發,入高速公路,自駕車僅需一小時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