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鄭學的結果 展開

鄭學

鄭學

鄭學,亦稱“鄭氏學”、“通學”、“綜合學派”等,是指東漢末由鄭玄開創的經學學派。在遍注群經的基礎上,鄭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學之長,融會為一,以其豐富的著述創立了“鄭學”,破除了過去今古文經學的家法,初步統一了今古文經學,使經學進入了一統時代,對經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創始人


鄭玄是東漢的儒家學者、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經學家。他曾師事第五元先、張恭祖、馬融,先後研習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然後網羅眾家之說,把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通融為一。鄭玄在經學上的重大成就,使他成為漢代最大的“通儒”,同時也是兩漢時期儒家經學的集大成者。鄭玄站在“通學”的立場上,遍注群經,“整”而“齊”之。根據史籍記載,鄭玄曾註解過《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以及《中候》、《乾象曆》;又撰寫了《天文七政論》、《魯禮褅袷義》、《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等,凡百餘萬言。范曄評價他說:“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後漢書·鄭玄列傳》)
鄭玄的弟子數以千計,鄭學也曾風靡一時。以後從魏晉至隋唐,鄭學的流傳始終很廣。清代乾嘉學學派提倡“漢學”,對鄭學十分重視,頗多發揮(參見本書“鄭玄”條)。
唐孔穎達《札記正義》稱“禮是鄭學”,究其原因,一因鄭玄禮學著作甚多,特專精於禮學;二因自鄭玄兼注《三禮》,始有所謂《三禮》之學;三因鄭玄能將其禮學付諸實際運用,為朝廷制禮;四因鄭玄能以禮律己,“非禮不動”。然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自鄭玄兼注《三禮》之後,後世之治禮學者皆以鄭學為宗,而不可舍其書,自魏晉至隋唐皆然,故孔氏有“禮是鄭學”之稱。

歷史發展


魏初盛況

鄭玄
鄭玄
漢末 魏初,鄭氏門徒遍天下,經學界幾乎成了鄭學的一統天下,鄭學大盛。鄭門弟子超過萬人,他們或在朝廷為官,或任博士,或從事著述,或於民間收徒講學,共同傳授鄭氏經注,闡發鄭學。田瓊在漢魏之際任博士,時王粲對鄭玄《尚書注》有疑問,撰《尚書問》4卷,田瓊與韓益合撰《尚書釋問》4卷,共同匡正其謬,答王粲之問以申鄭義。宋均魏初任博士,他繼承並發展了鄭玄的讖緯學,遍注群緯,成就卓著。劉熙亦曾為博士,發展了鄭玄以音求義的訓詁原則,專用音訓,撰《釋名》8卷,是一部漢語語源學專著。程秉,博通五經,著《周易摘》、《尚書駁》、《論語弼》,凡三萬餘言。任嘏亦著書38篇,四萬餘言。如此等等,鄭學成為當時最大的學派。當時,朝廷講論經義均採用鄭注,儒生、學者皆為鄭學的博大宏通、無所不包所震撼,轉而崇尚鄭學,大批經生屬意於鄭注,不復更求各家,正如皮錫瑞所說:“當時莫不仰望,稱伊、洛以東,淮、漢以北,康成一人而已。咸言先儒多闕,鄭氏道備。自來經師未有若鄭君之盛者也。”(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中衰時代》。)

與王學的關係

魏文帝以後,隨著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已不以經術取士,選官重門第,看閥閱,經學開始衰落,然因士族最講究禮,而鄭玄對禮最為精通,故所注《三禮》受到重視,鄭學仍有相當的地位。三國時期,已有人在鄭學之外標新立異,如魏有王肅,吳有虞翻,蜀有李。王肅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曾習今文經,又善賈逵、馬融的古文學,故兼通今、古文經。他亦遍注群經,為《尚書》 、 《詩經》 、 《論語》 、 《三禮》 、 《左傳》等作注,又撰定其父王朗所作《易傳》。他亦采今、古文說,然專與鄭學對立:鄭玄用古文說,他則以今文說予以批駁;鄭玄用今文說,他則以古文說予以批駁。他甚至偽造《孔子家語》、《孔叢子》,還根據《孔子家語》立論撰《聖證論》,假託孔子和孔子子孫的言論,以譏短鄭玄,遂形成新的經學派別--王學。
但直至魏末,由於鄭玄弟子眾多,朝廷論講經義仍用鄭玄經注。高貴鄉公曹髦亦主鄭學,他常親臨太學,講《易》 、《尚書》 、 《禮記》 。一次,講《尚書》以後,賜執經親授者司空鄭沖、侍中鄭小同等各有差,以示崇尚鄭學。司馬氏集團掌握朝廷實權以後,因為王肅與司馬氏集團有聯姻的關係,所以王肅所注諸經及其父王朗所作《易傳》都被列為學官,皆設置博士。王學博士有政治勢力作後盾,有恃無恐,連皇帝也敢反駁。甘露元年(266年),高貴鄉公到太學向諸儒詢問經義,而博士不顧他主張鄭學,竟以王學觀點相對答。高貴鄉公問:《尚書》中鄭玄注“稽古”同天(《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注,《鄭氏佚書》本。),認為堯是效法天的,王肅則注“稽古”為堯順考古道而行之。二義不同,何者為是?博士庾峻回答說:依據《洪範》(按:此指《尚書洪範傳》)“三人占,從二人之言”的古例,賈逵、馬融和王肅都注為“順考古道”,因此,王肅的注說是對的。高貴鄉公又引孔子所說的“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予以反駁,認為堯的美德就在於效法天意,“順考古道”不足以表達堯的德行。庾峻則以他“奉遵師說”為由,把皇帝的反駁頂了回去(《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這說明,鄭學的地位在魏末受到王學的嚴重挑戰。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儘管王學因為有政治背景而地位抬高,但主張鄭學、崇信鄭學者大有人在,他們挺身而出捍衛鄭學。這些人有鄭玄弟子或再傳弟子,也有鄭學的愛好者。
(一)魏國 魏國崇信鄭學者,主要有王基、孫炎、馬昭、張融等。王基(? -261),字伯輿,魏東萊曲城(今山東萊州東北)人。青年時曾入琅邪界遊學,崇尚鄭學。黃初中,察孝廉,除郎中,擢中書侍郎。王肅著諸經傳解及論定朝儀,改易鄭玄舊說,而他據持鄭氏經義,常與之抗衡。後作《毛詩駁》1卷,據持鄭義。孫炎,字叔然,魏樂安(今山東博興西南)人。曾受學於鄭玄之門,人稱“東州大儒”。征為秘書監,不就。王肅集《聖證論》譏短鄭玄,孫炎駁而釋之,作《周易》、《春秋例》、《毛詩》、《禮記》、《春秋三傳》、《國語》、《爾雅》諸注,又注書十餘篇。今存有《爾雅注》和《禮記注》佚文。其書皆為駁王衛鄭而作。鄭玄雖未對《爾雅》 作注,但對《爾雅》很有研究。孫炎為鄭玄《爾雅》之學的繼承者,其《爾雅》注承緒師說,又發揚光大,深得鄭玄之旨。其《禮記注》對《禮記》篇目次序有調整,其注仍宗鄭玄,故《舊唐書?元行沖傳》說:“鄭學之徒有孫炎者,雖扶玄義,乃易前編。”馬昭,曾為中郎,信守鄭學,王肅規玄數十百件,昭“上書以為肅謬”。他指斥《孔子家語》為王肅偽作,孔穎達《禮記?樂記》疏引馬昭云:“《家語》,王肅所增加。”張融,曾為博士,王肅改鄭68條,融核之,將定臧否,“稱玄注泉深廣博,兩漢四百餘年,未有緯於玄者”(《舊唐書?元行沖傳》。)。
(二)蜀國 蜀國崇信鄭學者,主要有許慈、姜維。許慈,字仁篤,南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師事劉熙,為鄭玄再傳弟子,善鄭氏學。治《易》、《尚書》、《三禮》、《毛詩》、《論語》,宗鄭說。建安中,與許靖等俱自交州入蜀,與胡潛並為學士,與孟光、來敏等典掌舊文。姜維(202-264) ,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縣東)人。《三國志?蜀書?姜維傳》雲“好鄭氏學”,然不言其何所師受。維“樂學不倦,清素節約,一時儀錶”,為蜀漢奉義將軍、輔漢將軍,封當陽亭侯。姜維遠處天水,與北海相去甚遠,而好鄭學,足見鄭學影響之大。
(三)吳國 吳國崇信鄭學者,主要有薛綜、徐整。薛綜,字敬文,沛郡竹邑(今安徽宿縣北)人。少依族人避地交州,從劉熙學,為鄭玄再傳弟子,是鄭學崇信者。仕吳為五官中郎將,除合浦、交 太守。后官至尚書僕射、太子太傅。所著詩、賦、難、論數萬言,名曰《私載》,又定《五宗圖述》、《二京解》。徐整,字文操,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吳太常卿。《隋書?經籍志》著錄其所撰《毛詩譜》 3卷,而《經典釋文?序錄》云:“鄭玄《詩譜》二卷,徐整暢,太叔裘隱。”盧文 《釋文考證》云:“暢謂暢明鄭旨,隱謂詮發隱義。”說明徐整於鄭氏《詩譜》有申衍暢明之功,並非別撰《詩譜》。

產生原因


鄭學的產生,有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也是由經學自身發展的內部規律決定的。

社會歷史原因

鄭學,就是以古文經為主的今文、古文的合流。鄭學產生於東漢末年,反映著封建地主階級擺脫日益深重的社會危機的需要。
有關《三禮注》的專著
有關《三禮注》的專著
東漢後期,外戚專權,宦官擅政,中央政權內部的傾軋與鬥爭愈演愈烈。到東漢末年,中央政權嚴重削弱,危機四伏,而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精神支柱的經學,其內部今、古文經嚴重對立,甚至出現了“異端紛紜,互相詭激”(《後漢書·鄭玄列傳論》。)的混亂局面,這不利用中央集權的鞏固。因此,實現經學的統一,是從意識形態方面強化封建統治的當務之急。但是,東漢末年的統治者內外交困,自顧不暇,已經沒有能力運用政權的力量解決這一問題。儘管靈帝曾頒布熹平石經,“使天下咸取則焉”,然而實際上只能改變一下“文字多謬”(③《後漢書·蔡邕列傳》。)的狀況,未能解決經義分歧的問題。於是,經義的統一,就只能由那些忠心維護封建統治的大儒自下而上來完成了。
從東漢末年的情況來看,今文經學衰敗,古文經學興盛。今文經學派的儒者不可能承擔這一任務,所以只能由古文經學派的學者來完成。而鄭玄是東漢古文經學派的最後一位經學大師,有條件、有能力承擔這一任務。他慨嘆“漢世之事,誰與正之?”?③正表明了他維護漢室封建統治的抱負;他發願“述先聖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齊”,正表明他以統一經學為己任;他年輕時在外求學近20年,遍訪名師,遂精通今、古文經,正表明他為統一經學做了長期的準備。鄭玄遍注群經,是他採取的自下而上解決經義分歧的一種最為可行的辦法。
東漢末年社會危機的加劇,還在客觀上為經學的統一提供了條件。黨錮之禍使經學的派別之爭相對緩和,出現了今、古文合流的可能性。黨錮之禍給學界帶來的後果,是大批學者無心仕途,紛紛退居書齋,潛心學術研究。鄭玄就是在被禁錮的十四年間,“隱修經業,杜門不出”,完成《三禮注》的。

自身發展規律

漢代經學經歷了由簡到繁,又由繁到簡的過程,鄭學的產生標誌著這個過程的完成。西漢經學強調守師法,儒生們大都各抱一經,很少撰述。東漢時期,隨著師法的被打破,出現了大規模的撰述活動。隨著注經的盛行,出現了日趨繁瑣的現象,正所謂“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②《後漢書·鄭玄列傳》。)。所以,經學的進一步發展,要求就簡削繁。鄭玄適應了這一要求,“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②,注經極為簡約。鄭注出現以後,經生景從,其他諸家經注遂廢。更重要的是,鄭玄的經注兼融今、古,擇善而從,衝破了家法的束縛,遂使今、古文經不僅在文字上,而且在經義的解釋上統一起來。鄭學的產生,正是突破今、古文學的門戶之見,在學術上相互交流的產物。學者通經奠定了學術基礎在鄭玄以前,已經有一大批精通數經的通儒出現,他們對群經的註釋,為今、古文的融合和鄭學的產生打下了學術基礎
西漢時,經學家大都只通一經。到東漢,才出現了學通數經並且兼學今、古文的潮流。這種潮流的出現,是和統治者的要求分不開的。如漢章帝就曾下詔,要求學今文經的也要學習古文經。這不僅提高了古文經的地位,也對儒生兼學今、古文經產生了較大影響,以至學者通經成為普遍現象,賈逵、馬融等就是這樣的古文經學大師。
鄭玄正是在這種博通今、古文經的潮流中成長起來的一位通儒。他既學今文經,又學古文經,並求學於精通古文經的大師馬融,遂成為精通古文經、並對今文經有很深造詣的經學大師。這種兼通今、古文經的有利條件,使他成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故能“發一義無不貫穿群經”(《鄭氏佚書·序》。)。鄭玄以前的古文經學家注經,已經出現兼容今、古文的現象,但因受到今、古文學派的限制,不便在注中公開標明哪些出自古文經義,哪些出自今文經義。鄭玄則敢於衝破今、古文學派的限制,廣泛地全面地融合今、古文經,並在注中明確標明哪些是今文經義,哪些是古文經義,正如賈公彥指出的:“鄭注禮之時,以今古二字並之……或從今,或從古,皆逐義強者從之。若二字俱合義者,則互換見之。”(《儀禮·士冠禮》疏。)阮元也指出:“鄭注迭古今文最為詳該。”(《儀禮註疏·校勘記》。)由於鄭玄遍注群經,又能兼融今、古文經,加上他高節、碩學、高壽、高譽,故為天下學者歸宗,遂形成鄭學。

特點


兼容並包

鄭玄是漢末通儒,所創鄭學,可謂通學。他以古文經說為主,兼采今文 經說以及讖緯之學注經,不守門戶之見,從而創立鄭氏家法,建立起鄭氏經學體系:“於《易》先通京氏,後傳費氏;於《書》傳杜林古文;於《詩》先通韓氏,后尊毛氏;於《禮經》本傳小戴今文之學,兼習淹中古文;《周禮》采杜子春及二鄭(鄭興、鄭眾);《禮記》依盧(植)、馬(融)之本;《春秋》則有評論略說,發《公羊墨守》、針《左氏膏肓》、起《?梁廢疾》;其餘《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有註解,由其於兩漢經師之說,綜括靡遺,而又網羅百家,博稽六藝,證其同異,辨其是非。”(胡培?《北海鄭公生日祀於萬柳堂記》。)在鄭玄之前,儒者各守師法、家法,壁壘森嚴,少有會通。自鄭玄遍注群經,使今、古文經合流,成為一種新的經學。

形式靈活

鄭玄博通今、古文經以及當時流行的其他學問,在創立鄭學的過程中,除遍注群經,採取多種訓詁形式之外,還在經學研究中,在與論敵的鬥爭中,採用了靈活多樣的體式,有“論”,如《六藝論》;“譜”,如《毛詩譜》;“議”,如《魯禮議》;“贊”,如《書贊》 ;“駁”,如《駁〈五經異義〉》;“難”,如《答臨孝存周禮難》;“發”,如《發公羊墨守》;“針”,如《針左氏膏肓》;“起”,如《起梁廢疾》等。

簡明扼要

在鄭玄之前,博士說經,往往繁瑣寡要。鄭玄博洽經傳,長於訓詁,其注經,“文義自解,故不言之,凡說不解者耳”(《鄭志》鄭玄答張逸語,《詩·周南·螽斯》正義引。),故經注簡約,用字往往少於經文,遂使儒家經典有了能為後學所取正的註釋。鄭玄的著述,遵循“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毛詩譜·序》,《鄭氏佚書》本。)的原則,故學者用力少而功多。

成就


鄭學主要通過經注表現出來,內容雖涉及古代政治、經濟、哲學、法律、教育、歷史、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學、機械製造等多種學科,但就其體式而言為訓詁,其成就是:
(一)重視古今詞義的對比研究,強調以今語釋古語,使古文獻中的詞語的本義得到正確解釋。
鄭學對訓詁學、經學、文獻學有影響
鄭學對訓詁學、經學、文獻學有影響
以今釋古,先秦訓詁已常見,然至鄭玄注經這一原則才得以廣泛應用,併產生很大影響。為存詞之古義,鄭玄在經注中還十分重視以複音詞訓釋單音詞,這不僅縮小了詞義距離,而且使古代文獻詞義解釋得更加明確,也反映了當時詞語變化
的情況。
(二)經注盡量說明古代文獻在詞語方面所保存的古今音變的軌跡。
鄭玄深知古今語音隨時間、地域的轉移而不斷變化的道理。經注中因聲求義,說明通假的例子甚多,後世訓詁家多據以研究先秦兩漢的古音古義,是一份十分寶貴的歷史信息資料。如清代王念孫王引之等人,正是沿著鄭玄開闢的路子,吸收歷代研究成果,建立自己的古音系統,並運用於經學、文獻學、訓詁學的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三)通過註釋,廣泛解釋屬於百科性的語詞意義。
鄭玄的經注,以《三禮注》為代表,在鄭學中占重要地位。《三禮》內容非常廣博,包括社會政治制度、禮樂兵刑、文教賦稅、宮室車服、酒膳飲食、農商醫卜等諸多方面,可謂古代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方面的百科全書,是人們的行為規範和準則,今天仍不失為重要的歷史資料。鄭玄在《三禮注》中所涉及到的有關百科詞目的解釋,是了解前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鄭玄遍注群經的成果,在鄭玄以後各代註釋中,被廣泛應用於各類書籍的註釋;後代辭書編纂,有關古代文物制度等百科詞目的釋義,也多參考鄭注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