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論文

化學論文

化學論文,內容涉及化學,而用來描述化學科研過程及結果的文章。它既是表達有關化學問題相關研究理念的一種方法,又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化學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

結構要求


論文結構

論文一般包括封面、扉頁、目錄、論文摘要(中、外文)、縮略語表、正文、參考文獻、致謝、附錄等幾個部分。其中正文由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與分析、討論等部分組成。

書寫格式

論文要求統一使用Microsoft Word軟體進行文字處理,統一採用A4頁面複印紙列印。其中上邊距25mm、下邊距25mm、左邊距25mm、右邊距25mm、頁眉15mm、頁腳15mm。頁眉內容統一為“華中農業大學本科畢業論文(或設計)”,採用宋體小五號斜體字居右排寫。
論文頁碼在下邊線下居中放置,用小五號阿拉伯數字(1、2……)編排。目錄、摘要、關鍵詞等文前部分的頁碼用羅馬數字(Ⅰ、Ⅱ……)編排,論文錯漏按正式出版物要求不能大於萬分之一。
論文中的各級標題與正文、表頭、題頭等可以用不同的字型大小和字體加以區別,但通篇論文的同級標題和正文應採用統一的字間距、行間距、字體和字型大小。論文標題一般可設三級,一級標題採用三號黑體,二級標題採用小三號黑體,三級標題採用四號黑體,且都採用左對齊排版;標題以外的正文,一般採用小四號宋體(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體);圖表應同時標註中英文對照標題,中文標題用小四號宋體加粗,英文標題用小四號Times New Roman加粗;圖表內的文字一般中文採用五號宋體,英文採用五號Times New Roman體。
論文中的各級標題應採用統一的編號體系,一般按“1”、“1.1”、“1.1.1”體系進行標題編號,不能將“一、”、“1、”、“1.1”、“(1)”等混編在一起。
注意孤行控制,一段文字的最後一行不能落在下一頁,一段文字的啟始行不放在前一頁。所有的表圖,包括表題、圖題和腳註等,都應儘可能放在同一頁,以保持表圖的完整性。

封面

封面面內容包括論文題目、學生姓名、學號、專業、導師姓名、職稱、論文(設計)完成時間等。論文題目應高度概括和準確反映論文內容,力求簡潔,一般不超過25個漢字。論文封面式樣見附件,由學校教務處統一印製,學生自己填寫後進行包裝。

與扉頁

扉頁應包括分類號、密級、論文題目(中英文)、學生姓名、導師姓名、職稱、學生所在院系、論文(設計)完成時間等內容。扉頁式樣見附件。

目錄

目錄獨立成頁,是論文的導讀圖,包括論文中全部章、節的標題及頁碼,含摘要與關鍵詞(中、外文)、正文章、節題目(一般編寫到第3級標題)、參考文獻、致謝、附錄等。目錄必須與全文的綱目完全一致,應清楚無誤地逐一標註標題在正文中的頁碼。編排時注意不同級別標題寫作格式上的差別,相同級別的標題字體、字型大小應相同。

摘要

摘要包括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和關鍵詞,是論文目錄之後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排列順序為:中文摘要、中文關鍵詞、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
摘要是文章的縮影,要求簡明確切、不加註釋或評論地介紹論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結果、結論、科學意義或應用價值等。使用符號、略語或縮寫等必須符合學科規範。英文摘要的內容與中文摘要的內容基本一致,語法正確、拼寫無誤、符合英語表達習慣。
關鍵詞是摘要的一部分,一般由3-8個相對獨立的反映論文主體內容和涉及範圍的詞或片語組成,是論文分類和建立索引的依據。中文關鍵詞在中文摘要之後,英文關鍵詞在英文摘要之後,中英文關鍵詞一一對應,分別放置在中、英文摘要之後另起一行,各關鍵詞之間用“;”隔開。為增加檢索的信息量,關鍵詞應避免與標題相重複。

縮略語表

如有必要,在摘要之後、正文之前可以列出一縮略語表,列出文中涉及的各種縮寫、略寫等用語的確切含義。

內容介紹


正文包括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與分析、討論等節,視涉及到的內容,每節還可分成若干小節,用小標題分開。

前言

前言應包括研究問題的由來、文獻綜述、研究目的等基本內容。
研究問題的由來應明確提出論文研究所針對的科學、生產和經濟建設的問題,指出研究這些問題的意義。
文獻綜述主要回顧與所研究課題相關的學科背景,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和存在的問題等,是作者對相關文獻閱讀、消化后的綜合、提煉與升華,反映作者對國內外相關進展的了解和理解的程度。因此,文獻綜述在敘述前人工作的同時,應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不應將文獻綜述寫成前人工作的堆砌,也不應像教科書一樣寫成知識性介紹。
研究目的是在提出問題和綜述文獻的基礎上,闡述學術思想,提出科學假設或假說,提出論文研究要實現的目標或達到的目的。

材料與方法

詳盡列出研究所用材料,如生物材料及拉丁文學名、品種名稱、菌株名稱,實驗材料與課題研究有關的各種特徵特性,由實驗材料所得到的各種衍生材料、實驗群體、世代、數量等,並明確指出各種材料的來源。
詳盡描述實驗方法,以能將實驗材料與實驗結果貫通為基礎,且他人能按所述的方法進行重複實驗。對一些常用的實驗方法,可在引用他人文獻的基礎上,簡要加以描述,但對於自己改進或發明的新方法則需要詳細說明,指出所用的是他人的方法,還是自己發明的方法,或是在前人基礎上的改進及改進的內容等。實驗方法還應包括實驗設計、田間種植方式、田間管理、試驗時間、地點、數據採集(考種)、統計分析方法、所用統計軟體、計算機程序等。

結果與分析

詳盡陳述課題研究結果,在寫作時力求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做到環環相扣,具有嚴密的邏輯性,避免重複敘述實驗方法,或作過多的討論。

討論

討論是反映作者綜合分析、邏輯、思維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內容,是在透徹理解結果的基礎上,精練地歸納研究的主要結論,指出本研究結果的進步所在和所解決的科學問題,闡明研究結果在理論上和應用上的價值、前景等。討論中還應指出本研究及其結果所存在的問題、研究工作的不足及進一步開展研究的思路和建議等。討論內容應注意與前文的研究目的相呼應,要言之有據,避免重複敘述實驗結果。鼓勵學生以一定的實驗證據為基礎,進行大膽推論、假設,提出新的學術觀點。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緊接正文後面列出,與文中的文獻引用一一對應。參考文獻排列規則是:中文文獻在前,外文文獻在後;中文文獻按第一作者姓氏拼音字母為序排列,英文及其它西文按第一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出;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獻按發表的先後順序列出,所列的同一第一作者同年內的文獻多於一篇時,可在年份后加“a”、“b”等字母予以分別,如“1997a”、“1997b”等;文獻作者人數在3人以下的全部列出,超過3人時,列出前3名作者,後面加“等”(“et al”)字以示省略;作者姓名之間用“,”隔開;姓名一律採用“姓在前名在後”的寫法,外國人姓名的名字部分應縮寫,並省略縮寫點。未公開發表的資料不應列入參考文獻,確有引用必要,須在腳註中註明引用。
所有中文參考文獻著錄格式中的句號和逗號用中文全形狀態下的“.”和“,”表示;所有西文參考文獻著錄格式中的標點符號用西文狀態下的符號,后空一格。

結論

結論是對論文主要研究結果、論點的提煉與概括,應準確、簡明,完整,有條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論文的意義、目的和工作內容。主要闡述自己的創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學術領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同時,要嚴格區分自己取得的成果與導師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在評價自己的工作時,要實事求是,除非有足夠的證據表明自己的研究是“首次”的,“領先”的,“填補空白”的,否則應避免使用這些或類似詞語。

注意事項


1、論文摘要中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尤其是自我評價)。
2、不得簡單重複題名中已有的信息。
3、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摘要先寫什麼,后寫什麼,要按邏輯順序來安排。句子之間要上下連貫,互相呼應。摘要慎用長句,句型應力求簡單。每句話要表意明白,無空泛、籠統、含混之詞,但摘要畢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電報式的寫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稱。建議採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進行了……調查”等記述方法標明一次文獻的性質和文獻主題,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
5、要使用規範化的名詞術語,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可用原文或譯出后加括弧註明原文。
6、除了實在無法變通以外,一般不用數學公式和化學結構式,不出現插圖、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該文獻證實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縮略語、略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科技論文寫作時應注意的其他事項,如採用法定計量單位、正確使用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等,也同樣適用於摘要的編寫.
9、論文摘要之撰寫通常在整篇論文將近完稿期間開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內容。但亦可提早寫作,然後視研究之進度作適當修改。有關論文摘要寫作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間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
11、用簡單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語、俗語或不必要的技術性用語。
12、請多位同僚閱讀並就其簡潔度與完整性提供意見。
13、刪除無意義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矯枉過正,將應有之字眼過份刪除,如在英文中不應刪除必要之冠詞如a'' an'' the等。
14、盡量少用縮寫字。在英文的情況較多,量度單位則應使用標準化者。特殊縮寫字使用時應另外加以定義。
15、不要將在文章中未提過的數據放在摘要中。
16、不要為擴充版面將不重要的敘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僅能以一兩句話概括,就讓維持這樣吧,切勿畫蛇添足。
17、不要將文中之所有數據大量地列於摘要中,平均值與標準差或其它統計指標僅列其最重要的一項即可。
18、不要置放圖或表於摘要之中,盡量採用文字敘述。

寫作指導


(一)題名(Title,Topic)
題名又稱題目或標題。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
論文題目是一篇論文給出的涉及論文範圍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也是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不達意和編製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論文題目十分重要,必須用心斟酌選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話:“論文題目是文章的一半”。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準確得體:簡短精鍊:外延和內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單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這一項屬於論文署名問題。署名一是為了表明文責自負,二是記錄作用的勞動成果,三是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繫及文獻檢索(作者索引)。大致分為二種情形,即:單個作者論文和多作者論文。後者按署名順序列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對研究工作與論文撰寫實際貢獻最大的列為第一作者,貢獻次之的,列為第二作者,余類推。註明作者所在單位同樣是為了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繫。
(三)摘要(Abstract)
論文一般應有摘要,有些為了國際交流,還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論文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他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即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摘要應包含以下內容:
①從事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
④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四)關鍵詞(Key words)
關鍵詞屬於主題詞中的一類。主題詞除關鍵詞外,還包含有單元詞、標題詞的敘詞。
主題詞是用來描述文獻資料主題和給出檢索文獻資料的一種新型的情報檢索語言辭彙,正是由於它的出現和發展,才使得情報檢索計算機化(計算機檢索)成為可能。主題詞是指以概念的特性關係來區分事物,用自然語言來表達,並且具有組配功能,用以準確顯示詞與詞之間的語義概念關係的動態性的詞或片語。

寫作規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正文(只列出章、節即可)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畢業設計小結
附錄
註:
1、目錄不編頁號;中、英文摘要單編頁號,用Ⅰ、Ⅱ、Ⅲ表示;目錄中應有頁號,頁號從前言開始直至全文結束。
2、自摘要始,每一部分都另起一頁。

裝訂要求


按以下順序裝訂畢業設計說明書或畢業論文:
(1)封面
(2)開題計劃表
(3)任務書(理、工科)
(4)成績評定匯總表
(5)目錄
(6)中文摘要(含關鍵詞)
(7)英文摘要(含關鍵詞)
(8)正文
(9)謝辭
(10)參考文獻
(11)註釋
(12)附錄
(13)封底

構成鑒別


摘要

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了三聚氰胺的有關性質,我深入探究了近日奶粉事件中所涉及的化學原理,並根據其性質探究出在家中即可鑒別三聚氰胺的方法。通過研究,使我更加深入的認識了三聚氰胺,也了解了生產奶製品的內幕。
關鍵詞:三聚氰胺、假蛋白原理、凱氏定氮法、溶解度。:

正文

前言:近日的“三鹿奶粉”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其根本原因就是奶粉中的添加劑“三聚氰胺”。
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究竟用意何在?如何利用簡單的實驗來鑒別三聚氰胺呢?這些都是人們關心的問題,這些知識對於作為消費者的我們都是有必要進行研究的。“奶粉事件”在國內外影響極大,導致了許多嬰兒中毒並患有腎結石。通過查閱資料、理論分析和實驗得出:1、添加三聚氰胺是利用了假蛋白原理,從而降低成本,欺騙消費者。2、家庭可用類似降溫結晶的方法,檢測出三聚氰胺,降低中毒的可能。
主體與討論:三聚氰胺,化學式C3H6N6,簡稱三胺,又叫2 ,4 ,6- 三氨基-1,3,5-三嗪、1,3,5-三嗪-2,4,6-三胺、2,4,6-三氨基脲、蜜胺、三聚氰醯胺、氰脲三醯胺、蛋白精。
一、假蛋白原理
牛奶和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主要是因為它能冒充蛋白質。
食品都是要按規定檢測蛋白質含量的。但商家為牟取暴利,給牛奶摻入大量的水,這樣蛋白質含量就會降低。於是商家就利用了蛋白質監測方法上的漏洞,矇混過關。
蛋白質主要由氨基酸組成,平均含氮量為16%左右。由於直接對蛋白質進行檢測太複雜,因此食品工業上檢測牛奶蛋白質含量被定為國家標準的是凱氏定氮法。原理很簡單:蛋白質含有氮元素,用強酸處理樣品,讓蛋白質中的氮元素釋放出來,測定氮的含量,就可以算出蛋白質的含量。
經計算得出,三聚氰胺的含氮量為66.7%,含氮量為蛋白質的四倍多,白色無味,是理想的蛋白質冒充物。鮮牛奶的國家標準是100毫升≥2.95克,各個品牌奶粉中蛋白質含量為15-20%,蛋白質中含氮量平均為16%。以某合格牛奶蛋白質含量為3%計算,含氮量為0.48%,某合格奶粉蛋白質含量為18%計算,含氮量為2.88%。而三聚氰胺含氮量是牛奶的139倍,是奶粉的23倍。每100g牛奶中添加0.1克三聚氰胺,理論上就能提高0.625%蛋白質。有人估算在植物蛋白粉和飼料中使測試蛋白質含量增加一個百分點,用三聚氰胺的花費只有真實蛋白原料的1/5。三聚氰胺作為一種白色結晶粉末,沒有什麼氣味和味道,所以摻雜后不易被發現。
奶粉有毒是因為其中含有的三聚氰胺,可能是在奶粉中直接加入的,也可能是在原料奶中加入的。
這就是所謂的“假蛋白原理”。
二、家庭檢測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溶於熱水,微溶於冷水,因此可以利用三聚氰胺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規律,利用類似降溫結晶的方法,對三聚氰胺進行粗略檢測。
三、實驗報告
[實驗名稱] 家庭檢測三聚氰胺的小實驗
[實驗日期] 2008-12-2
[實驗員] 劉琳
[實驗目的]通過不同奶粉的對照實驗,確定出檢測三聚氰胺的方法。
[實驗儀器和藥品] 四個玻璃杯,兩塊黑布,筷子,冰箱,三鹿奶粉(找鄰居家借的),紅星奶粉,熱水,清水,一杯冷水。
[實驗步驟及現象]
1.取等量的紅星奶粉和三鹿奶粉分別放入兩個玻璃杯中,分別向兩個杯中加入等量等溫的沸水(比平常沖奶粉的水要少一些),用筷子充分攪拌兩杯牛奶,使牛奶完全溶解。觀察兩杯牛奶無明顯差別,紅星奶粉的顏色略微深一點。分別給兩杯牛奶的外壁貼上標籤,以便辨認兩杯牛奶。
2.將兩杯牛奶同時放入冰箱,待牛奶靜置降溫一小時。
3.將兩杯牛奶取出,仔細觀察兩杯牛奶,發現三鹿奶粉杯底有少量沉澱,紅星牛奶無明顯變化。
4.準備好一個空杯,將一塊黑布罩在其中一杯牛奶的杯口上,用手把布緊緊固定,將杯子倒置,讓牛奶透過黑布過濾到空杯里。用同樣的方法,使用另一塊黑布對另一杯牛奶進行過濾。
5.過濾完畢,將兩塊黑布進行對比。發現三鹿奶粉的黑布上有少量白色塊狀固體,紅星奶粉的黑布上無明顯固體出現。將黑布合上,用清水反覆進行沖洗。打開,三鹿奶粉的黑布上仍存有少量白色晶體。將白色晶體倒入一杯冷水中,固體沉入水底。
[實驗解釋及結論] 三聚氰胺溶於熱水,微溶於冷水,在冷卻熱的三聚氰胺溶液後會有三聚氰胺的固體析出,為白色晶體,密度大於水。因此三鹿奶粉中過濾出的沉澱很可能是三聚氰胺。在家中可以用這種方法監測出三聚氰胺。
[實驗評價與討論] 這是一個難度不大、不需要專業儀器、每個人都可以做的生活實驗。它惟一需要的是平靜的心態和仔細的觀察,而不是很深的理論知識或者過硬的實驗操作水平,而且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還是無法排除其他物質的可能,不能有力地證明沉澱就是三聚氰胺。前景在於還是可以有效的防止飲用添加三聚氰胺的奶製品,使人們的生活多一份保障。

成因利用


摘要

本文總結歸納和簡單分析了高中化學實驗出現異常現象的常見原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並在如何選擇教學策略,使實驗異常現象變廢為寶進行綜合利用等方面結合我自身經驗與體會進行了簡單的分析與探討,不妥之處望同行批評指正。

關鍵詞

化學實驗 現象異常 成因 利用
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要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以及新課程改革教學,實驗教學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課堂演示還是學生實驗,由於種種原因,有時會出現一些與預料的正常實驗結果不相符合的現象,其中有顏色變化的異常,生成物氣味的異常,事故發生的異常等等。
實驗中異常現象的出現,會對學生造成認知衝突的失衡。教師若不及時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徹底解決,勢必會影響教學效果,給學生留下知識盲點,並自身失去對實驗教學的信心。找出產生異常現象的原因,變“異常”為“正常”,是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善於觀察、自主探究的科學素質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對教師本身也提供了一個提高專業素質,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
實驗現象異常的成因
1. 因試劑的純度引起的實驗異常
高中化學實驗中,不同的實驗對其所選擇的實驗藥品純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限於中學化學實驗條件,有些實驗往往產生“失常”現象。
例如在做甲烷的燃燒實驗時,用無水醋酸鈉和鹼石灰製備CH4氣體,在用石英玻璃管燃燒時卻發現火焰呈黃色。這是由於製備氣體時反應物受熱不均勻,局部溫度過高所致,使產生的甲烷不純,含有丙酮等雜質氣體。因此可以在實驗前將無水醋酸鈉和鹼石灰充分炒干、研細、混勻,同時要保證鹼石灰過量。
再如在做原電池實驗時,在觀察到除了銅片上有大量氣泡產生以外,作為負極的鋅片上也會有較多的氣泡生成。這種現象是由於鋅片不純,含有C、Fe等雜質且金屬表面粗糙,容易產生微小電池而使氫的超電壓減小,最終使得一部分氫氣在鋅表面析出。
2. 因試劑加入順序的先後引起的實驗異常
教師或學生在實驗中,若將化學試劑的加入順序變更以後,有可能引起實驗現象不明顯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實驗結果。
例如在做溴與苯酚取代實驗時,將苯酚溶液加到濃溴水中,觀察不到白色沉澱,而只能見到溶液變成了黃色。若將反應物的加入順序改為“將1-2滴濃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保證反應中苯酚過量,則預期現象很明顯。
再如Cu(OH)2的製備是高一的一個學生實驗。若按教材要求的方法和步驟,向盛有CuSO4溶液的燒杯中滴加NaOH溶液,可以產生大量的絮狀沉澱,但是對該沉澱進行加熱時有時就是看不到黑色CuO。實際上,按如上操作一般生成的沉澱只能是綠色的鹼式硫酸銅,致使觀察不到Cu(OH)2的受熱分解現象。所以,建議將步驟改為“向盛有NaOH溶液的燒杯中滴加幾滴CuSO4溶液”,確保生成Cu(OH)2過程中NaOH始終是過量的。
3. 藥品保存方面引起的實驗異常
實驗室購置的藥品不一定會馬上使用。有些藥品會因為在實驗室保存過程中,由於長時間與空氣中的氧氣、水蒸氣等作用或者人為地藥品保存不當而發生變質,最終導致實驗過程中異常現象的出現。
比如在檢驗Na2SO3中的SO3離子時,加入BaCl2溶液后產生大量白色沉澱,加入稀HCl后,產生可以使石蕊試紙變紅的酸性氣體。但是無論HCl量多少,試管中始終會有少量白色沉澱無法溶解。實際上,由於SO3離子具有很強的還原性,很容易被空氣中的氧氣等氧化成Na2SO4,所以看見有不溶於HCl的沉澱也就不足為奇了。
4. 因藥品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實驗異常
實驗過程中,特別是在學生做學生實驗時由於實驗習慣的問題,在取用藥品時用量很隨意,很容易出現出乎意料的現象。
例如在做銀鏡反應時,在一洗凈的試管里注入1mlAgNO3溶液,然後加氨水到完全溶解,再滴幾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熱幾分鐘卻始終得不到光亮的銀鏡。分析原因,應該是銀氨溶液配製時氨水量未控制好引起的。在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過量,教材描述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澱剛好溶解為止”。實踐經驗證明,氨水過量越多,銀鏡反應的效果越差。所以我個人建議,加氨水時直到最初產生的沉澱溶解到還略顯渾濁(不可使沉澱恰好溶解至溶液澄清)為止,這種銀氨溶液氧化能力最強,實驗效果非常好。
5. 因副反應的存在導致實驗現象異常
很多化學反應中都有副反應的存在,有些副反應甚至影響實驗結果,干擾實驗現象。
例如高中化學《氮和磷》一節有這樣的練習:“用大試管收集一試管NO2氣體,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不久看到試管里紅棕色氣體消失,水面上升至容積的約2/3處……”事實上由於收集的氣體中常常含有NO等物質,存在副反應NO2 + NO + H2O === 2HNO2,實際水面上升要遠遠大於試管體積的2/3。
6. 因實驗溫度控制不當引起的實驗異常
溫度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和反應趨勢的一個重要方面。溫度的高低往往決定了一個反應能否發生、向什麼方向發生等問題。所以,溫度的合理控制對實驗現象與實驗結果至關重要。
例如在做乙醇的氧化實驗時,將螺旋狀的銅絲加熱變黑后,如不迅速插入乙醇,反覆幾次,並不會看到銅絲變紅亮,也不會聞到有刺激性氣味。因為銅絲插入速度太慢,使銅絲溫度下降后反應就不能發生了。
在實際的實驗教學中,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所用試劑的濃度大小,試劑選用的恰當與否,酸鹼介質環境,儀器的選用及裝置是否合理,以及實驗操作者自身基本操作是否過關等方面也會引起實驗的異常現象。
異常現象的合理利用
實驗出現預料之外的情況是可能的,關鍵是採取正確的補救措施。如何對待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異常現象?意外中蘊含著正常,關鍵是透過表象看到本質。如果設法搪塞或者迴避的話,就錯過了最好的教育時機。抓住實驗中的意外,也就抓住了學生旺盛的求知慾,若能積極引導並給予合理的分析解釋,也就能化慌亂為沉著、化意外為平常,反而能因化腐朽為神奇的“意外”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記憶,教學目的也就能輕易實現,使師生雙方在探索活動中相互得到提高。
1.利用異常現象提高教師自身專業素質
實驗中出現的異常現象要求我們教師自覺地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思考、分析、研究,並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理論,進一步使教師樹立起“科研先導”的意識,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創新型”轉化。
去年高二我校邀請了溫嶺中學郭君瑞老師和黃岩中學王萬林老師來校指導,我被要求上《鐵和鐵的化合物》第一課時,需要演示Fe和水蒸氣反應制H2實驗,但是按高中化學教材圖示和步驟操作實驗幾乎就不能成功,為此我採用了多媒體模擬實驗來代替,在課後評析中有了較大的爭議。之後我再認真的進行反思總結,查閱資料,終於發現陸燕海:《鐵與水蒸氣反應的裝置改進和鐵粉選擇》一文中採用石英兩通管、用電熱絲豎直加熱方法(如圖),此裝置不但克服了原方法的弊端,還具有升溫時間短,出氣速率快,課堂演示效果好等優點。
2.利用異常現象進行反思性實驗教學,逐步使學生養成去思考、會思考的習慣
當學生在實驗中出現的實驗失敗或誤差較大時,教師應見縫插針積極引導學生如實記錄實驗結果,反思失敗的原因以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改進實驗,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例如:在做鹽類水解實驗時,學生在測定NaCl溶液的pH時卻發現其結果往往不等於7,而是略大於7。這時就不能主觀臆斷地把結果記為7,而應該讓學生從溶液、環境、試紙等方面仔細探索產生異常現象的原因。教師此時要當好“領路人”角色,多與學生交流,鼓勵其對這些異常現象進行探討,這樣不但提供學生主動思考、表達的機會,也有助於學生樹立自信心。
3.利用異常現象,積極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探究的水平和創新能力
在化學教學中,只要學生留心觀察實驗過程,注意捕捉奇特的變化,就可以發現許多實驗異常現象,對這些異常現象進行探究會得到很多重要的發現。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對見怪不怪的現象著手探究、發現問題。中學化學中異常現象很多,其中很多異常現象都可以成為學生進行探究的極好材料。
本學年我個人任教高一和高三,在指導高一學生學習元素周期表時,探究“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質遞變的遞變規律”,分別用鎂條和鋁片與稀硫酸反應,發現鋁片與稀硫酸幾乎不反應,基本上看不到氣泡。這一現象與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和酸的通性等是矛盾的,引起了學生的認知衝突,在疑惑中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當時我也困惑的逃避過去了,第二天在高三複習資料黃岡專刊專題六中的24題發現類似,引起了我強大的求知慾,原題大意是這樣的:在相同的條件下,將兩塊完全相同的鋁片放入c(H)相同的稀硫酸和稀鹽酸中,發現稀鹽酸中產生H2速度比稀硫酸中快,請設計實驗分析原因。於是我鼓勵高三學生去對此現象大膽猜想、探究,進行了一系列的假設和實驗設計:
疑問:根據離子反應方程式的分析,反應的實質是單質鋁與氫離子反應,那麼為什麼氫離子濃度相同的稀鹽酸與鋁片反應的速率卻比稀硫酸要快得多?
猜想與假設:溶液中除氫離子外的其他離子(Cl、SO4)可能會影響反應速率。稀鹽酸中產生H2速度比稀硫酸中快,那麼,是否Cl對反應有促進作用,SO4對反應有抑制作用呢?。
探究方案制定與實施:用1mol/L的稀鹽酸和0.5mol/L的稀硫酸分別與相同的鋁片反應,驗證了這個題目的正確性。兩者再進行對比實驗分別檢查Cl和SO4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再進行對比實驗:
1、若往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固體NaCl后,再與Al反應,發現反應的速率的加快。
2、若往稀鹽酸中加入一定量固體Na2SO4后,再與Al反應,發現反應的速率的減慢。
通過以上等實驗對這些“異常”現象加以分析、探究,喚起了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慾,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將“苦學”變為“好學”、“樂學”,這正是當前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教學理念。

總結

高中化學實驗中由於受試劑的純度,試劑添加順序,藥品用量,副反應,溫度,催化劑,實驗裝置等各方面制約,有時會導致實驗現象異常。
如果我們教師轉換觀念,把實驗的目的看作是帶領學生探究知識,“發現”他們尚未認識的客觀事物,並從中學到認知的本領,就不會因為出現異常現象而手忙腳亂,影響教學。所以我們教師應實事求是地面對實驗現實,並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發生異常現象的原因,師生共同研究,改變實驗方法和策略,最後把實驗做成功。這樣雖多佔了一些教學時間,影響到上課的進度,但由於學生參與了實驗從失敗到成功的全過程,在知識、技能、意志、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升,是非常值得的。

參考文獻

[1]萬東北等. 無機化學實驗現象異常的原因. 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6):85~87.
[2]胡志彪等. 探索無機實驗異常現象,培養創新精神. 龍岩師專學報,2003(12):100~101.
[3]趙三銀. 無機化學實驗現象異常的剖析. 韶關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4):46~49
[4]陸燕海. 鐵與水蒸氣反應的裝置改進和鐵粉選擇. 化學教學,2006(7):9~10.

論文類型


為了探討和掌握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論文進行分類。由於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論文分為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描述性論文和設計性論文。
另外還有一種綜合型的分類方法,即把論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1.專題型論文。
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直接論述的形式發表見解,從正面提出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一種論文。
2.論辯型論文。
這是針對他人在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見解,憑藉充分的論據,著重揭露其不足或錯誤之處,通過論辯形式來發表見解的一種論文。
3.綜述型論文。
這是在歸納、總結前人或今人對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介紹或評論,從而發表自己見解的一種論文。
4.綜合型論文。
這是一種將綜述型和論辯型兩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寫成的一種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