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滅亡的結果 展開

滅亡

中國作家巴金創作小說

《滅亡》,巴金1928年完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說,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后引起強烈反響。1923年5月,19歲的巴金跟隨哥哥堯林離開四川老家,乘船順江而下,到達上海。4年後,他又去往法國。走出四川與出國是巴金人生的兩大轉折。他的第一部小說《滅亡》就是在法國巴黎寫成的。

內容簡介


《滅亡》反映的是1926年左右,在北伐戰爭之前,軍閥孫傳芳統治下的上海的生活,塑造了一個以生命向黑暗社會復仇的職業革命者杜大心的形象,這位主人公得了嚴重的肺結核病,卻忍住極大的痛苦為反抗專制制度而拚命工作,他對自己個人的前途失去了希望,對黑暗壓迫下的人類前途也感到絕望,然而他還是要儘力奮鬥。雖然他也被人愛過,但那種絕望、虛無而又要拚死抗爭的心態最終使他喪失了愛情,甘願消耗生命以殉事業,求取良心的安寧。
小說《滅亡》以在北洋軍閥統治下沾滿了“腥紅的血”的上海為背景,描寫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尋求社會解放道路的知識青年的苦悶和抗爭。響徹全書的是這樣的呼聲:“凡是曾經把自己的幸福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應該滅亡。”這也是小說的主題。主人公杜大心懷有“為了我至愛的被壓迫的同胞,我甘願滅亡”的決心,最後,他為“信仰”而英勇獻身。
杜大心為“信仰”獻身的結局反映了巴金本人的人道主義思想(即忠實的生活,正當的奮鬥,愛那需要愛的,恨那摧殘愛的,為了人類準備獻出自己的一切)和無政府主義思想(即“正義,平等,自我犧牲”)。
小說以火一樣的激情傾吐愛憎,揭露和控訴罪惡的舊制度和殘暴的軍閥統治,喊出了人民的心聲;他鼓舞青年的變革信心,激發他們的鬥爭精神,同時以主人公的悲劇結局,在客觀上顯示了個人反抗的失敗,成為一部有很大進步意義的作品。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無邊的黑暗中一個靈魂底呻吟
第二章 夢景與現實
第三章 四年前
第四章 女人
第五章 一個平淡的早晨
第六章 李冷和他底妹妹
第七章 生日的慶祝
第八章 一個愛情的故事
第九章 杜大心與李靜淑
第十章 愛與憎
第十一章 立誓獻身的一瞬間
第十二章 杜大心底悲劇
第十三章 張為群
第十四章 危機
第十五章 革命黨被捕
第十六章 八日
第十七章 殺頭的盛典
第十八章 兩個世界
第十九章 決心
第二十章 最後的愛
第二十一章“淑,我去了!”
第二十二章 滅亡

創作背景


巴金先生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僚地主家庭,從小目睹封建大家庭內部腐敗墮落、勾心鬥角的生活方式,封建專制主義壓迫、摧殘年輕一代的罪惡行徑,他對封建制度、封建家庭的痛恨和對自由生活的熱情嚮往,充盈於作品之中。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於上海和南京的中學。1927年3月至1928年8月初赴法國留學時,寫成了處女作中篇小說《滅亡》,發表時使用筆名“巴金”,載1929年1月至4月《小說月報》第20卷第1號至第4號,初版1929年10月開明書店,現收《巴金文集》第1卷。創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處於上海的蔣介石在白色恐怖及國共合作崩潰之後,無力在兩派之間再作為左翼反對派來開展活動。當時無政府主義運動在上海的社會影響力僅限於工會組織內的工團主義,影響極為有限。巴金在此情況下主要負責發行、編輯刊物,進行啟蒙活動。巴金出發赴法前一年,即1926年,以翻譯克魯泡特金及愛瑪·高德曼等外國無政府主義者的文章為中心,致力於在《民鍾》及《民眾》等無政府主義刊物上介紹無政府主義的歷史和原理。之後他離開了可謂處於末期的無政府主義運動的現場與同志們,而前往法國,開始了孤獨與憂愁的留學生活,在之後的法國留學中完成了關於《滅亡》的創作。

人物介紹


姓名人物介紹
杜大心杜大心是一個出身封建地主家庭的青年,他憎恨封建制度,信仰了所謂“自由的社會主義”,相信“要用革命的方法推翻人世間一切的不平,創造出美滿的世界來”。現實中的他想要推翻壓迫卻又非常的勢單力薄。在小說後期,看到革命同志張為群被捕並被殺害之後,心中的矛盾更加激化,刺殺戒嚴司令未遂而自殺。 
李冷大學生,是主人公杜大心的好朋友,信奉著“愛的哲學”,相信世間愛的存在,在知曉杜的憤恨思想時,還抱有期望用“愛”來感化他。最終被杜的行為舉動有所影響,改變了一些思想觀念。 
李靜淑李冷的妹妹,與哥哥一樣主張以愛來對待人生,與主人公杜大心互相喜歡,但是由於思想觀念的不同以及一些現實因素的影響未能在一起。 
張為群出身貧苦,在紗廠作工,常向杜大心請教一些革命問題。后在取傳單和《工人旬刊》雜誌的途中,被孫傳芳的士兵逮捕。他慘遭軍閥的嚴刑逼供,仍拒不低頭,被處死刑。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小說以北洋軍閥統治下,沾滿了“猩紅的血”的上海為背景,描寫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尋求社會解放道路的知識青年的苦悶和抗爭。響徹全書的是這樣的呼聲:“凡是曾經把自己的幸福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應該滅亡。”這也是小說的主題。主人公杜大心懷有“為了我至愛的被壓迫的同胞,我甘願滅亡”的決心,最後,他為“信仰”而英勇獻身。
小說通過杜大心革命與戀愛的故事,以他的死,表示了對舊社會邪惡勢力、醜惡現象的否定,讚美了追求光明未來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但杜大心又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病態的革命者,他身上帶有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種種局限,特別是他無政府主義的個人奮鬥方式,使他至死也沒有找到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但杜大心畢竟發出了英勇反抗的槍聲,畢竟震醒了人們去思索正確的革命道路。小說在說明凡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人都要滅亡的同時,也流露出最先起來反抗的人也要滅亡,革命與反革命都要滅亡的傷感虛無的情調。

藝術特色

《滅亡》作為巴金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開端,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初步顯示了其特有的基本風格。小說具有充沛熾烈的激情,態肆雄勁的筆力,在緊張的情節中,依據人物性格自身發展的邏輯,逼真、細緻、綿密地刻畫細節,展示人物矛盾的思想和複雜的心理,而且富有詩劇般的結構和清麗流暢的語言,以及簡潔的筆觸。就整體來說,它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滅亡》不僅具有充沛熾烈的感情和敘寫自如的筆力,而且能在張弛相宜、波瀾起伏的情節之中,依據主人公杜大心的性格自身發展的邏輯,比較細緻逼真地展示他的矛盾思想和複雜心理。同時,巴金那時而舒緩、時而急峻不失流暢清麗的語言,也為作品增多加彩。

作品影響


《滅亡》正式出版之前曾在上海出版的《小說月報》1929年第一至四期上連載。《滅亡》出版后即在文壇上產生了較為強烈的反響,1930年10月開明書店就再版該書。從1929年到1951年,開明書店本《滅亡》總共印行了28版,其發行量僅次於《家》的35版。此後《滅亡》曾先後再版,重版數十次,是現代文學史上影響較大的暢銷書之一。
《滅亡》是巴金漫長的文學生涯的起點,在這部小說的手稿上,他第一次署上了“巴金”這個筆名;正是它的發表使得“巴金”成為一代代讀者熟知的作家。這部作品被看作當時文壇的重要收穫,《小說月報》編者認為《滅亡》和老舍的《二馬》,“這兩部長著在今年的文壇上很引起讀者的注意,也極博得批評者的好感。他們將來當更有受到熱烈的評贊的機會的,”有人在回顧一九三二年文壇時,認為:“在怠懶和疲憊的狀態下支持著的文壇上,近年來只有巴金可以算是盡了最大的努力的一個。”“我們甚至可以說,文學上的羅曼主義是因了巴金才可能把壽命延續到一九三二年以後去。”

作者簡介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后引起強烈反響。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索橋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1982年獲“國際但丁文學獎”。散文集《隨想錄》(包括《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我國文學界有“魯郭茅,巴老曹”的美稱,也就是說,我國文學界的泰斗主要有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這六位。
巴金照片
巴金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