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台村

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市甘堰鄉張家台村

行政區域名,有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甘堰鄉張家台村、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南博山鎮張家台村、河北省靈壽縣張家台村。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戶通自來水,有190戶飲用井水,有1344戶通電,有11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1戶(分別佔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摩托車85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10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概況


張家台村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市甘堰鄉,由三個坪組成,以前稱三坪村。1982年地名普查時,定名為張家台村,因為甘堰鄉東部有一個平台,平台上居住的人大多數姓張,故名張家台,村以此而名。該村東鄰桃埡村,西南連煙竹村,北抵穿石溪村。轄趙家、學堂、鴨棚、嚴家崗等11個村民行政小組,全村共257戶,總人口921人。主要姓氏有趙、張、盧。總面積4031畝,其中耕地面積為1240畝。

經濟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佔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佔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萬元,佔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佔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占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

建設成效


2006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號召,張家台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精神,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工作方針,以產業發展、村容村貌、農民培訓和民主管理點全民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了全村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全民進步。
村支兩委班子積極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大力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張家台村的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成效:
一、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生產取得新發展。趙志飛和村委班子緊密結合,積極探索發展本村經濟的特色道路。努力調整產業結構,振興經濟。張家台村充分利用當地的肥沃土地,種植水稻棉花。他還購置了一台大型收割機,供全村村民使用。全村共有40%的村民也擁有小型收割機
二、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村民生活質量有了保障。趙志飛自1998年任書記一職以來,花大力氣完善本村基礎設施建設。村裡以前沒有公路,於是他就帶領村民自己修建公路,終於實現了組組通公路的願望。2008年洪災沖毀村公路600多米,為了及時整平公路,他向上級領導部門爭取到了資金14萬元,自己在籌集資金8萬多元,再向外借債3萬多元,把沖毀的公路及時的修整完善,保持本村交通暢通無阻。2009年,他還計劃還清外債,硬化村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村70%的村民喝上了自來水,另外一部分村民也喝上了自家的井水。
三、農村文化進一步豐富,鄉風文明有了新進步。國家實行科教興國策略,張家台村也嚴抓教育,走科技興村的道路。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全村本科生就有二十多人。趙志飛說:人才是發展之本,培養高學歷、高文化、高素質、高精神面貌的人才才是發展本村經濟的關鍵,才能實現科技興村的策略。
四、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進一步加強,村容村貌發生了新變化。全村正在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在村容村貌方面的建設也卓有成效。全村大部分的村民住上了漂亮的新樓房。有90%的村民用上了衛星電視。80%以上的農戶家裡都備有摩托車,村裡還有貫穿全村的班車。農村新型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0%。
五、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民主管理展現新氣象。趙志飛身為黨員幹部,凡事以身作則,緊密團結村委幹部,加大力度培訓黨員,提高領導班子的整體文化素質,積極組建年輕後備軍。認真貫徹中央精神,實現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在趙志飛的帶領下,張家台村多次被評為鄉里的“國土管理先進單位”、“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和“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等。

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戶1345戶,鄉村人口5164人,其中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