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節
宋初節
布朗族民間傳統節日。"宋初"是布朗語音譯,意為"嘗新米"或"新米節"。流行於雲南省布朗族地區。因為蛇食量小,又冬眠,省糧食,使得糧食經吃、夠吃。新米節沒有統一的日期,各家各戶在每年旱谷成熟的一個月內,由家長選定一吉日。
目錄
名稱:宋初節
時間:農曆每年七月第一個蛇日節日意義布朗族民間傳統節日。"宋初"是布朗語音譯,意為"嘗新米"或"新米節"。流行於雲南省布朗族地區。因為蛇食量小,又冬眠,省糧食,使得糧食經吃、夠吃。節日內容節日晨,先到田間向東方掐一把飽熟透了的谷穗,口叫"谷魂"回寨,到佛寺及村社神"代襪那"也"代襪么"處各供祭一些,意為請諸神先嘗新,求其保佑豐產豐收。然後割些新谷回家舂米做飯共餐。以上是西雙版納地區布朗族節俗。雲南省西南部永德縣的布朗族在節日清早,帶著兩支蠟燭,到田頭祭谷魂,由阿占(巫師)念咒講《魯弄》經書中所說的鼠王偷谷種送給人間的故事。然後各家分頭到自己田掐谷穗,捋谷料,用白布包了,叫"谷魂"回家,先敬神,然後做米粉雞肉,供婦女享用。雙江縣的布朗族是先把早熟的谷穗掐回去供在火塘旁供案上,殺兩隻雞祭谷魂灶神,求豐收。待穀子全部成熟收割時,要以新米飯、雞、臘肉、酒宴請親鄰長輩。飯前以新米飯喂牛和狗。席間要唱歌祝豐收,祝人畜興旺,而且大家吃得越多越好。敢於多吃,說明糧食富裕。節谷的細節差別,說明關於節日及糧食來歷的傳說不同也說明過去各民族村社之間交往較少。慶祝方式新米節沒有統一的日期,各家各戶在每年旱谷成熟的一個月內,由家長選定一吉日。這天,全家老幼黎明即起,打掃衛生,備辦新米飯和菜肴,待日上三竿,由家長依自家種的地塊,將菜飯分成若干份,到地里去祭谷,並吃頓午飯,直到夕陽西下才趕回家。入夜,邀請親友共進晚餐,同慶新谷登場之喜。新米節:在每年農曆的七至八日,要分別過兩次“新米節”。七月,早稻開始成熟,過第一次“新米節”。佤語叫“朋奧”或“波奧”。八月,稻穀大量成熟,第二次過“新米節”。它又稱“吃新米”,佤語叫“朋挺”或叫“奧瓦”。“新米節”這一天,主人早起準備好過節的雞、豬、牛肉,然後背背籮上稻穀地采新谷。路途中,注意聆聽動物的叫聲,如中途聽到麂子或角布落(鳥)的叫聲,就認為不吉利,馬上返家將過節的日子往後推。若無異常,繼續上路。采來的穀物獻在神台前,用手把谷穗搓出穀粒,用鐵鍋炒干,舂出新米,撒些鹽巴獻在神台片刻后煮成飯,再舀出來放上雞、豬、牛肉撒上鹽巴,獻在神台上,請魔巴念咒語,意思是報請祖宗的亡靈回來吃新。保佑家人平安。若無魔巴在場,主人就對著神台“啪”地咋一下嘴,表示祖宗已經來吃過飯。敬過神的新米飯,一定要讓魔巴和家裡的老人先吃,這是家祭的規矩。舉行家祭期間,不許外人進家門。主人讓自家小孩在門外“放哨”。如遇外人找,小孩就婉言拒絕進屋。祭禮儀式結束后,主人把門打開,把自家過“新米節”的消息向全寨人公開,邀請寨里人過“新米節”。絡繹不絕的客人帶著禮物來祝賀,熱烈歡度“新米節”。
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