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九年戰爭的結果 展開

九年戰爭

伊麗莎白一世時期英國與愛爾蘭的戰爭

九年戰爭(英語:Nine Years' War),也稱 蒂龍叛亂(英語:Tyrone's Rebellion)。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的前三十年裡,愛爾蘭發生了三次大規模叛亂,而第四次在1590年代由愛爾蘭北部的蒂龍伯爵休·奧尼爾等人掀起的一場旨在推翻英國在愛爾蘭統治的戰爭。引起了曠日持久、代價慘重的戰爭。

1594年8月休·奧尼爾等幾個領主聯合一起在恩尼斯基林附近擊敗一支數量不多的英國軍隊,於是揭開了北方首領們大起義的序幕。起義軍在布萊克沃特河(1598年8月)附近的耶洛福德之戰中,以機動戰勝伊麗莎白一世的寵臣埃塞克斯伯爵率領的英格蘭政府軍(1599-1600年)。在起義軍的請求下,西班牙派遣由約翰德安吉拉率領的4,000人的援軍在1601年終於抵達金塞爾陸岬,而英軍則把西班牙人團團圍住。蒂龍伯爵聞訊賓士來援,卻在金塞爾之圍中被人數遠遜於自己的英軍打敗。在這之後,西班牙人啟程西返,而愛爾蘭零星的叛亂也在英國人的焦土戰術下被完全撲滅。英格蘭人的勝利為將來的阿爾斯特殖民打下了基礎,也為北愛爾蘭問題埋下了禍根。同時愛爾蘭的游擊戰給英格蘭的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它被稱為“英格蘭國庫的漏斗”。

背景


不列顛諸島之間的歷史關係可謂是源遠流長又錯綜複雜。11世紀末,英格蘭與愛爾蘭基本屬於兩個并行發展的歷史單位。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即位,在對待愛爾蘭問題上,她堅定地秉持其父王的強硬政策,強制推行“王權至尊法案”和“信仰劃一法案”;繼續推行“先繳再賜”的政策,進一步削弱封建領主制度,擴大直隸於總督的“省郡制”的範圍;加快使愛爾蘭英格蘭化的進程,使英國法律在愛爾蘭全境順通無阻;以英格蘭的風尚代替愛爾蘭的習俗,這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愛爾蘭普通民眾,特別是領主貴族階層感到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各種矛盾交織的結果就是愛爾蘭人的反叛、暴亂、起義連連爆發,1569-1573年間,芒斯特地區爆發起義,1572年,康諾特爆發“反叛”,1579,年,克里郡爆發天主教徒大起義。至1594年,在厄爾斯特爆發由北方梟雄休·奧尼爾領導,有眾多貴族,曠日持久(1594-1603年)的戰爭,也是愛爾蘭人在中世紀時代對英國統治的最後一次大反抗,史稱“九年戰爭”。面對這些反抗起義,伊麗莎白一世調集重兵,進行鎮壓。當代英國著名史學家安德森對此評論到:“伊麗莎白時代的擴張主義無力與歐陸主要王朝國家進行正面對抗,就將大批軍隊投入對愛爾蘭貧窮、落後的氏族社會的征戰之中,而從創建了一項重大的“武功””。

過程


蒂龍伯爵領導下的反抗

1594-1603年九年戰爭的戰場發生範圍
1594-1603年九年戰爭的戰場發生範圍
英國統治者在明斯特開展的殖民活動引起本地民眾的不滿,他們到了90年代中後期表現的更具攻擊性。1594 年爆發的由休·奧尼爾(蒂龍伯爵)領導的北方首領大起義從厄爾斯特逐漸蔓延開來,於1598年10月攻入明斯特省,一支起義軍加入了戰鬥,他們在十多天內就席捲了整個明斯特殖民地。儘管起義最終被鎮壓下去,政府為其名譽考慮也確保能夠召回賜地領受人繼續他們的職責,強迫他們在更加安全的環境中重建殖民地。但是當官員們在執行這些命令時,他們堅信最初制定的計劃就有缺陷,這個缺陷主要體現在它太過依賴日後建成的模範殖民地的教育示範功效,而這個模範殖民地還是在被愛爾蘭人包圍的環境中建立起來的。因而,人們開始傾向認為孤立存在於愛爾蘭大環境中的這些殖民地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堅持不了太長時間。斯賓塞認為全愛爾蘭必須統一規劃於一個系統的殖民計劃中,並且要由軍隊來推動這一計劃的實施。他的這一觀點已經被那些站在英王一邊的人奉為準則,儘管還沒有成為政府的官方政策。因此,在明斯特進行殖民的第一次試驗對英國政府制定愛爾蘭政策產生的深遠影響一直持續到17世紀。

西班牙的介入

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后,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一直謀划著如何報復英國。蒂龍戰爭的爆發終於使菲利普二世找到了復仇途徑,那就是援助起義軍首領休·奧尼爾及其大聯盟。這使伊麗莎白女王及其顧問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西班牙與叛軍的聯合很可能使英國在愛爾蘭的利益消失殆盡,愛爾蘭更是有可能成為西班牙的附屬國。為了阻止西班牙對英格蘭本土形成有效的包圍,英國政府劃撥了一筆用於愛爾蘭戰事的軍事費用,這在僅僅十年之前是絕對想象不到的。據統計,在戰事的高峰期,英國駐愛爾蘭的軍隊人數達到21000名,維持這支軍隊的整體費用高達1,845,696英鎊。而平定叛亂的愛爾蘭總督也從女王喜愛的埃塞克斯伯爵換為在英格蘭民眾中享有最高聲譽的蒙特喬伊勛爵。

戰爭的尾聲

當1601年金塞爾之圍之後,局勢開始明朗化,即英王在愛爾蘭的權威將難以撼動,但蒂龍仍然有能力堅守住他最後的堡壘——厄爾斯特。1602年為了給蒂龍施加壓力,蒙特喬伊勛爵寬恕了眾多參與叛亂的厄爾斯特和其他省份的下級領主。1603年2月,蒙特喬伊勛爵與蒂龍談判,雙方於同年3月30日達成協議,蒂龍投降。蒙特喬伊勛爵在此過程中做出了較大讓步,因為他考慮到需要在蒂龍意識到伊麗莎白一世已經去世這個事實前結束談判。當然這也要很大程度上歸於蒙特喬伊勛爵急於被召回倫敦的決心。

影響


事實證明,未進行這場旨在將蒂龍勢力壓制於厄爾斯特腹地的消耗戰所付出的代價是昂貴的,經濟方面尤其如此。羅伯特·塞西爾1599年宣稱,從1588年以來,已有4,300,000鎊用於那裡。而在1598年10月到1603年3月,英格蘭耗費了大約120萬英鎊。對英格蘭來說,這場戰爭尤其昂貴,英軍受到多次巨大損失,最後英軍不得不採用焦土政策;假如有愛爾蘭人被懷疑參加反抗,他就全家被殺,英軍燒毀田野,破壞農莊,製造了一場空前的人為大飢荒。詩人和殖民者埃德蒙·斯賓塞寫道:“受害者被帶到如此悲慘的境地,任何鐵石心腸的人也會為此懊悔”。這場戰爭的殘酷性使愛爾蘭人對英國人的仇恨、敵對和不信任一直遺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