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龍潭口

憶秦娥·龍潭口

《憶秦娥·龍潭口》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上片描繪了黑龍潭的景色,詞人頓生悲戚。下片由眼前之景生出興亡之嘆。全詞格調蒼老沉鬱,在納蘭詞中別具一格,深致綿緲,感人之至。

作品原文


憶秦娥·龍潭口
山重疊。懸崖一線天疑裂。天疑裂。斷碑題字,苔痕橫嚙。
風聲雷動鳴金鐵。陰森潭底蛟龍窟。蛟龍窟。興亡滿眼,舊時明月。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憶秦娥:詞牌名。又名《秦樓月》《玉交枝》《碧雲深》等。此調有多種不同體格,都是雙調。本首為其中一體,上下闋各五句,四十六字。上下闋第一、第二、第三、第五押仄聲韻,第三句疊用第二句末三字。
②龍潭口:龍潭山口,地處清代吉林府伊通州西南,即今吉林省吉林市東郊龍潭山。此處的“龍潭印月”之景是當地名勝古迹。
③“懸崖”句:此句的意思是龍潭口附近群山環繞,舉頭望去,只露出一線天,彷彿天幕開裂了似的。
④古苔橫嚙(niè):意思是斷了的石碑上長滿了苔蘚,那苔蘚看上去好像是在啃食殘存的碑文。
⑤“風聲”句:此句的意思是龍潭口附近風雷大作,聲音好似風雷金鉦戈矛撞。
⑥蛟龍窟(kū):蛟龍的洞府。

白話譯文

層層的山巒重疊掩映,從懸崖下往上看,天空只露一線,好像要斷裂開來一樣。斷裂的石碑上長滿了蒼苔,那陳年蒼苔好像啃咬著碑文。
風聲如同雷鳴一樣大作,發出了如同金鉦戈矛撞擊的聲音,那陰森森的潭底應該是蛟龍的洞府吧。舊時的明月仍在,照耀過多少時代的興亡與終結。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納蘭扈從康熙帝東巡,路過此地。詞人隨康熙帝望祭長白山,網魚松花江。這首詞應為那時所作。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上片描繪了黑龍潭的景色,十分到位。“山重疊,懸崖一線天疑裂”,似乎閉上眼睛就可以看到那割裂一線的天空,兩邊懸崖峭立,斷碑上生滿了苔蘚和模糊不清的碑文。秀麗的景色間不經意地流露出了一絲蒼涼。兩邊峭立著的懸崖遮擋了整個天空,只留下如同裂開的一條線,在此處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將景物描寫推到了極致。“天疑裂,斷碑題字,古苔橫嚙”,“斷碑”、“古苔”,面對此情此景,納蘭頓生悲凄,而就像金戈鐵矛撞擊聲一樣的風聲更令納蘭將這種悲凄推至一個制高點。
下片由眼前之景生出興亡之嘆。“風聲雷動鳴金鐵,陰森潭底蛟龍窟。”納蘭的詞中極少有這樣的句子,不但令人體會到了龍潭口的險峻,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心中的蒼涼。然而納蘭終究是一位敏感的詞人,最後他無奈地發出了感慨:“蛟龍窟,興亡滿眼,舊時明月。”明月仍然是那輪明月,可世上有不少事是不斷地興亡交替。此句令人心中頓生物是人非的感覺。黑龍潭的山色浸染了納蘭尚未塵封的心靈,更激發了他胸中那點自由浪漫的天性。遙想古人,可以仗劍走天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看自己喜歡看的風景,容若忍不住也躍躍欲試。
全詞蒼涼慷慨,寄思遙深,是詞人的興亡之嘆和惆悵之情的和鳴,深致綿緲,感人之至。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盛冬玲《納蘭性德詞選》:“此作雄峻冷峭,與容若平素之作風迥異。”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