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秦樓月的結果 展開

秦樓月

詞牌名

秦樓月,詞牌名。此詞仿自李白。因詞有"秦娥夢斷秦樓月"句﹐故名《秦樓月》﹐又名《憶秦娥》。雙調﹐四十六字。前段五句﹐三仄韻﹐一疊句﹐二十一字。後段五句﹐三仄韻﹐一疊句﹐二十五字。

其一


秦樓月①范成大樓陰缺。闌干影卧東廂月。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隔煙催漏金虯咽②,羅幃暗淡燈花結③。燈花結,片時春夢,江南天闊。
註釋
①秦樓月:據傳李白始創此調,因李白詞有“秦娥夢斷秦樓月”句,因此得名。
②金虯(qiú):虯形飾的漏箭,用以計時。
③燈花結:俗謂燈花結則有遠客至,兆示團聚之意。
賞析 這首詞表達了一種朦朧的情緒。霜月、樓陰、風露、杏花等組合成的月夜景色,能引起無限遐思。又由室內諸景而勾起團圓之念。如果說這是詞人出使金國懷念南方之作,那麼,“樓陰缺”,便帶痛惜河山破碎之意了。

其二


秦樓月
向子諲
芳菲歇,故園目斷傷心切。
傷心切,無邊煙水,無窮山色。
可堪更近乾龍節,眼中淚盡空啼血。
空啼血,子規聲外,曉風殘月。
向子諲詞作鑒賞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北去,中原盡失。這樣的時局下朝野志士無不拔劍斫地,切齒扼腕,於是詞壇上產生了一批令人讀後慷慨悲涼、數百年後尚見其慷慨磊落之氣的作品。向子諲這一首《秦樓月》,題旨相同,篇幅雖短,感情的容量卻並不小。另外這首詞表現上也自有特色。

詞曲賞析


全詩結構分上下兩闋,詞意可分三層。
起首“芳菲歇”三字,寫春光消逝景象,似實而虛。因為詞人並非吟詠節序,抒發一般的傷春傷別情懷,所以下面不再展開對景色的描繪。當此春末夏初時節,縈繞詞人心間的是什麼呢?是“故園目斷傷心切”。這句中“故園”可作家鄉解,但向子諲家江西臨江,並未淪落於金人之手,這裡顯然是指失去的國土。詞人登高遙望北方故國,而故國不可見,對於一個胸懷愛國之情的南渡詞人來說,怎能不悲傷痛苦呢?這一句,是詞人內心感情的直捷表露。但如果任憑感情的驅使,沿此思路寫下去,就未免有一瀉無餘之病了。詞是吟詠性惰的,但最好是訴諸具體的事物。至此,詞人筆鋒一轉,由直而曲,欲吐又休,不言情而轉寫景:“無邊煙水,無窮山色。”詞人眼中所見,唯有迷離的煙水,朦朧的山色。這一景象,既是“故園目斷”含義的豐富和擴展,又使“傷心切”這一心理活動形象化;同時,無邊無際的自然山水,又恰到好處地隱隱傳達出詞人此時此地情感的悠遠的惆悵。所以,讀至此,我們簡直分不清詞人是寫景呢,還是抒情。景與情合,情以景生,情景交融,“悲喜亦於物顯”(王夫之語),正是“無邊煙水,無窮山色”的妙處。
下闋“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意思。此乃詞人著意用力之筆,正是這兩字把上闋“故園目斷傷心切”的感情向前深化了。詞人為何春末夏初時節思念故國呢?因為是“更近乾龍節”。《易·乾》:“九五,飛龍天。”乾卦以龍取象,所以古人便以“乾龍”喻帝王。乾龍節,是北宋欽宗趙恆的生日。據《宋史·禮志》記載:“靖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太宰徐處仁等表請為乾龍節。”從記載中可以想見當年此日,朝廷中群臣為皇帝祝壽,欽宗賜宴,好一派隆重的壽宴的盛況!而今又是四月,乾龍節又將近,然而此時卻是神州板蕩,山河易主。詞人撫今追昔,怎能忍受得了如此巨變呢?於是萬千感觸,化為使人不忍卒讀的詞句:“眼中淚盡空啼血。”這一句,哀怨悲涼,撼人心魄。向子諲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將領。高宗建炎四年(1130)金兵大舉南下,一路殺奔江西、湖南。此時向子諲正潭州(今長沙)知州任上,有人建議暫避敵鋒,他大呼曰:“是何言之不忠也!使向之諸郡有一二能為國家守,敵其至此耶?朝廷使我守此潘也,委而去之,非義矣!”(見汪應辰《向公墓誌銘》、胡宏《向侍郎行狀》)他親率軍民血戰數日,終因實力不濟而城破。事後,他的好友陳與義贈詩,詩中贊曰“柱天勛業須君了”(《題向伯恭過峽圖》)。然而詞人想當如今家亡國破,君辱臣恥,卻又回天無力,胸中不禁充塞著極度的憤恨和悲哀。這樣深沉難遣的感情鬱積胸中,實非“眼中淚盡空啼血”一句不能盡之了。以上為詞意的第二層。
緊接著,詞人由人的“空啼血”聯想到自然界的子規,感情又進一層。按《秦樓月》詞調的要求,“空啼血”是承上句而來,並非是語句的簡單重複,而用以引起以下句意。詞人因情設景,以“子規聲外,曉風殘月”這樣凄厲蕭索的意境結束全詞。子規即杜鵑鳥。子規啼血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李山甫《聞子規》:“斷腸思故國,啼血濺芳枝。”“曉風殘月”,是柳永雨霖鈴》詞中的名句。這首詞雖是移用,但詞人顯然對”杜鵑啼血“內涵進行了改造。本詞中它表現的已不是離別的愁苦,而是因國破家亡而生的故國之思了。”子規聲外,曉風殘月“,是因情而設景,也就是王國維所謂”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它以豐富的內蘊,傳達出詞人心中的無限哀怨,撞擊著讀者的心扉。
全詞感情真摯,情景交融,《酒邊詞》中,是一首成功的小令。但終因其忠憤有餘而少豪放之氣,且詞中意境獨創性少,新鮮感不足,不免影響了它的藝術感染力量,宋詞中不屬於上乘。

傳說一


秦娥就是「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兒,她長得非常漂亮,而且很喜歡音樂,是一個吹簫高手。因此,她住的「鳳樓」中,常會傳出美妙的簫聲。有一天晚上,她又坐在「鳳樓」中,對著滿天的星星吹蕭。夜裡靜悄悄,輕柔幽婉的簫聲好像一縷輕煙,飄向天邊,在星空中回呀盪的。隱約中,弄玉覺得,自己並不是在獨奏。因為,星空中似乎也有一「縷」簫聲,正與自己合鳴。
後來,弄玉回房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一個英俊少年,吹著簫,騎著一隻彩鳳翩翩飛來。少年對弄玉說:「我叫蕭史!住在華山。我很喜歡吹簫,因為聽到你的吹奏,特地來這裡和你交個朋友。」說完,他就開始吹簫,簫聲悠美,聽得弄玉芳心暗動,於是也拿出簫合奏。他們吹了一曲又一曲,非常開心。這是一個多甜美的夢呀!弄玉醒來后,不禁一再回想夢中的情景,對那位俊美少年再也不能忘懷。
後來,秦穆公知道女兒的心事,就派人到華山去尋找這位夢中人。沒想到果真找到一位名叫蕭史的少年,而且他也真會吹簫。等弄玉見到蕭史,她真是太高興了,因為蕭史就是她夢裡的少年啊!蕭史和弄玉結婚後,非常恩愛,兩人經常一起吹簫,秦國的山林溪邊、藍天、夜空,幾乎時時可以聽到他們的合奏。
秦國的少年男女被他們這種浪漫的行為感染,開始也愛唱歌跳舞,全國的氣氛由嚴肅變成活潑。這種現象使得朝廷臣子很憂心,怕社會風氣因此變壞,所以不斷向秦穆公反應。蕭史和弄玉為了不為難父王,也為了逃避這些煩人的閑話,於是不告而別,躲到一個別人再也找不到的地方。民間為他們的消失編了一段美麗的神話。將蕭史和弄玉說成是仙人下凡,有一天當他們夫婦正在合奏時,忽然天外飛來一隻龍和鳳,載著他們一路吹蕭,飛到華山明星崖。為紀念蕭史弄玉,後人在此修建了“引鳳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這段奇事,《東周列國志》上有“弄玉吹蕭雙跨鳳,趙盾背秦立靈公”的詳細記載。

傳說二


春秋時期,秦穆公最喜歡的小女兒在周歲時抓周,唯獨抓了一塊別國進貢的一塊碧玉。不舍放下。於是秦穆公給她取名為弄玉。弄玉不僅活潑聰穎、美艷伶俐,而且能歌善舞,還吹得一口悅耳的竹笙。秦穆公素來疼愛這個小女兒,於是將她周歲時所抓寶玉打製成笙賜於弄玉。弄玉長大以後,出落得容貌非常美麗,而且聰明無比,善喜吹笙,並無師自通,技藝精湛。每每在鳳凰台上吹碧玉笙,定能招來百鳥合鳴。秦穆公自視為掌上明珠。欲為女兒召鄰國王子為婿,將來可做國君夫人。但弄玉不從,自有主張,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寧可不嫁。穆公珍愛女兒,只得依從於她。
一天仲夏之夜,月華如水。弄玉正在鳳凰台上吹笙。一陣陣微風拂面而過。弄玉耳畔忽聞一派優美輕柔的音樂之聲。這樂聲從天邊遠遠傳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深沉凄惋,彷彿在召喚遠的親人。弄玉又驚奇、又佩服。再吹笙時,這樂聲竟應和著弄玉吹奏的節拍、曲調,吹起和音。好像合奏者就在呼吸相聞的咫尺之間,若遠若近,配合得水乳交融,天衣無縫,襯托著弄玉的笙聲更加細膩悅耳。啊,這是簫!只有如此技藝高超的吹簫人才是弄玉夢寐以求的夫君。
秦穆公派人從百裡外的太華山把名字叫做“蕭史”的吹簫者請上鳳凰台。只見他少年英俊,氣宇軒昂,舉止瀟灑,落落大方。蕭史取出一支赤玉簫,在陽光照耀下,玉簫閃著赤紅的光輝,耀眼奪目。他吹第一曲,天上就飄來陣陣清風;吹第二曲,彩雲從四方聚合;吹到第三曲時,只見一雙雙丹頂白鶴在空中來回飛舞,一對對開屏的孔雀相伴棲息在樹林之中;百鳥隨著飛來,爭相鳴叫。穆公、弄玉及群臣百姓陶醉在美妙的簫聲之中。
蕭史和弄玉彼此仰慕,即結成夫妻,他們相親相愛,生活十分美滿。
一天,夫妻二人正在月下吹簫捧笙,忽見天上冉冉飛來一龍一鳳。那紫色的翔鳳停在鳳台左邊,金色的騰龍盤在鳳台右邊。這一龍一鳳舒頸、展翅,鳳鳴龍吟顯得親切和善,彷彿在向他們召喚。弄玉帶著碧玉笙乘上紫鳳,蕭史帶上赤玉簫跨上金龍,一時間龍鳳雙展翅,駕著祥雲飛入皓月太空。至今,人們還能隱隱約約聽見他們那象鳳鳴般悅耳動聽的合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