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碑

楊黼刻寫碑文的古碑

一塊刻了字的古碑

簡介


大理收藏著一塊,已有530多年歷史的古碑。碑高1.2米,寬0.5米,碑文豎寫13行,每行整整齊齊40個字,其中第一行抬高一格,多一個字,最末一行少一個字,全碑共520個字。古碑上刻寫的是,用白族傳統詩歌排列行式,寫成的“三七—五”詩10首。這是白族詩歌獨特的形式一一每首八句,分兩節,每節的前三句為七個字,后一句為五個字。這種民族傳統的排列法,在白族群眾中叫“山花體”,這塊碑也就因此而得名,叫“山花碑”。
碑石上刻寫的字,全是可認的漢字,但是,按照漢字的讀音朗讀簡直莫名其妙,不知道說些什麼,因此,有人把它叫作“白文碑”。其實,這是用漢字記下白族語言,只有用白族語言,加以翻譯,才能知道碑文的內容。
碑文漢字白讀,用的白族獨特的詩歌排列形式,歌頌蒼山洱海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詩句鏗鏘有韻,擲地有聲,讀著詩,大理神奇的“風、花、雪、月”,傳神的蒼山雲海,洱海盪.漾的千傾碧波,都一一呈現在眼前。但如果翻譯成漢話,意思雖然也很明自,但已經失去了自語自然的韻味,不可復得。
白族,有比較發達的文化,吸收漢文化又比較早,大部份白族中上層知識分子,對漢文化都有較高的造詣。一個民族文字的出現,沒有本民族知識分子,從勞動人民中汲取,升華、規範,是不可能形成文字的。因此,白族雖有悠久的歷史,有發達的文化,因與漢文化融為了一體,沒有單獨自己民族的文字。 “山花體”, “三七一五”詩的形式,已經源遠流長,長期在民間流傳至今的“大本曲”彈唱,全都是漢字白讀,“山花體”就是源於“大本曲”的體例之一。

作者


碑文的作者,刻寫在碑末的詩句中,名叫楊黼,生於明代,大理下陽溪人,個人生平大理志書都有記載,幼時讀書萬卷,但一直生活在民間,有不少著述, “山花碑”是他用本民族傳統的詩歌形式,所寫成的歌頌家鄉蒼山洱海風光的山水詩之一。和“山花碑”一樣的碑刻,在大理還有“段信苴摩岩碑”、“楊壽碑”,這些碑刻,對研究大理白族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