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循義

李循義

李循義,嘉靖二(1523)年進士,曾任科道御史,衡州府知府,為宋忠襄公李顯忠之後,李正華之子,貴州巡撫李枟、崇禎丁丑進士李棡之曾祖,詩人李鄴嗣之高祖。

人物介紹


李循義,嘉靖二(1523)年進士,曾任科道御史,衡州府知府,為宋忠襄公李顯忠之後,李正華之子,貴州巡撫李枟、崇禎丁丑進士李棡之曾祖,詩人李鄴嗣之高祖。
明史》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楊銳)嘉靖十年為巡按御史李循義劾罷,逾年卒。

作品


《六峰侍御先生文集》
《鄮溪存稿》不分卷 明末刊本
《珠玉遺稿》二卷 附錄二卷 明萬曆九年刻本(別宥齋舊藏)
贈教諭王一槐【明*李循義】
先生自是出群才,坐我春風得士魁。
一本槐陰分舊植,五松書院發新培。
臨江授筆窮三昧,拂石談經過百回。
今古蘇湖誰上下,賢聲從此徹三台。
勉諸生【明*李循義】
一、
銅官靈秀育英才,江嘴沙圓出大魁。
井未及泉自由棄,山從平地要人培。
聽雞有夢真成舜,希驥無心自得回。
天下事皆男子做,宦門未必隔仙台。
二、
十年養就不凡才,一戰能收天下魁。
洗竹煙雲連日掃,種蘭雨露及時培。
塵心斷後天機見,士氣盛啞文運回。
莫把沉身疑學海。欞星耿耿接三台。
贈訓導毛翀【明*李循義】
一氈寂寞到老時,清暇憑君獨佔魁。
三徑菊松休記憶,滿門桃李且栽培。
書堂疑處開雄辯,文到衰時力挽回。
但使江村知五教,何須各位是三台。
題森森亭【明*李循義】
草亭郭外郁森森,華表遙瞻四世深。
匝地虯龍盤墓道,百年豺獺在人心。
階前自映蒼苔色,葉底頻傳好鳥音。
卻憶沛中提劍日,太平祖獵到於今。
自題耕讀堂【明*李循義】
吾家世授有遺經,五畝東田束帶耕。
徠盤谷新秋香稻熟,墨庄夜深短檠明。
門回綠水懷先澤,坐仰高山得自名。
祖訓須知栽苦木,人生勤業豈無成。

相關


李循義相關的古迹
柴桑橋:原名清風橋,是明朝嘉靖中御史李循義給重新取的名。橋長7.5米,寬1.3米,高5.6米,橋墩為花崗石,橋面為青石,橋墩下流水潺潺,橋頭旁古樟合抱,好一個“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
湖南嘉禾鳳憲牌坊:始建於明代,位於縣城東南面約4公里的車頭鎮蔭溪村內。系明代衡州知府李循義、臨武知縣劉熙為當時任上京巡河御史的李祚興建的一座功德牌坊。
卞和洞:又名抱璞岩,位於荊山北麓。據明代宋濂《游塗荊二山記》載:“至荊山,·······復行三十步,岩廣如屋,側身而入,石屏如床座,可坐人,號為卞和洞。”相傳為卞和棲身之處。洞內可容數十人,石上鐫有“青螺石帳”四個大字,洞內刻有明朝御史李循義手書“泣玉論”。
陶靖節祠:又名陶淵明祠,位於江西九江縣沙河街東北隅蔡家窪(即陶淵明紀念館區內)。原祠座落面陽山靖節先生墓左前麓。始建於北宋宣和初年。元末兵燹軍民侵廢為田,明正德八年(1513年)斷復產業。嘉靖十二年(1533年),九江知府馬紀受巡按御史李循義檄令,拿出官銀,命同知黃敏才督工重建,約於十七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