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令

大令

大令,拼音dà lìng,古代對縣官尊稱,軍閥混戰時對軍官的尊稱,出自《國語·晉語八》,用作褒義。

解釋


(1)國家的重要法令。
(2)指皇帝的詔令。
(3)古時縣官多稱令,后以大令為對縣官的敬稱。
(4)指晉王獻之。
(5)猶言令箭。

由來


《國語·晉語八》:“國有大令,何故犯之?”
《漢書·翼奉傳》:“其後連月久陰,雖有大令,猶不能復,陰氣盛矣。”顏師古 註:“太令謂虛倉廩、開府庫之屬也。”
清 沈濤 《瑟榭叢談》卷下:“錢塘 蔡莘腴 大令任由庶常改官畿輔,三黜屢空,困躓不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六回:“前任的本縣姓 伍 ……那位 伍大令 初到任時,便發誓每事必躬必親,絕不假手書吏家丁。”
《晉書·王珉傳》:“﹝ 王珉 ﹞代 王獻之 為長兼中書令。二人素齊名,世謂 獻之 為‘大令’,珉 為‘小令’。”《冷眼觀》第二一回:“吳元愷 鎮軍親身去逮捕的,連大令都沒來得及上院請。”

軍隊軍官


大令也是軍隊里的軍官,也叫 ‘大令爺’。北洋軍閥時期,軍隊中受命抓捕逃兵與強盜的執法隊。因其持有就地正法令箭而得名。奉“大帥”的命令,彈壓軍隊的護兵。(也就是今天的“憲兵”)
手奉的“大令”,是由“大帥”點批的令箭,相當於“皇帝”的“上方寶劍”,給予他們“就地正法”逃兵的權利。

小說出處


《茶館》
話劇《茶館》是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創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此劇以茶館作為社會縮影,透過半個世紀的世事變化,由70多個角色演出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層面。
《茶館》創作的背景是中國軍閥混戰時期,當時各軍閥中都有自己的行刑隊,用於捕獲逃兵並就地處決逃兵、強盜及政治犯。行刑人身背大刀,手持令牌,該令牌即稱為大令。

煙草


大令煙 公司: 上海新中國煙廠
年代: 四十年代
單位數量: 10
類型: 橫軟標
規格: 長175mm 寬112mm
參考價格: 50~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