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綜合性農業研究機構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成立於1958年,是一所為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的綜合性農業研究機構。

農科院開展農業科學研究與成果展示,促進農業發展。形成了動植物種質資源創新,農產品優質、安全、高產、高效、節水生產技術創新,農業信息技術與智能裝備研發,農產品采后保鮮、冷鏈物流配送與精深加工研究,農業生態治理、資源高效利用與休閑農業技術研究,農業發展戰略與科技情報學研究等學科領域。

截至2018年9月,農科院共有在職職工1173人,擁有14個專業研究所(中心),57個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平台。是北京市農業技術研發的重要基地。

歷史沿革


1958年,原北京市農業試驗站、獸醫站、養魚站和中國農科院下放到市裡的蔬菜所、養蜂研究所為基礎組建的北京市農業科學院。
1962年,農科院建制撤銷。1968年,北京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成立。1975年,北京市農業科學院建制恢復。1983年5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名稱正式確立。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幾年共產黨成立96周年大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幾年共產黨成立96周年大會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截至2017年12月底,農科院共有在職職工1152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 471人,包括研究員140名。獲得博士學位的有407人。
職工中有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2人、崗位科學家13人、中國種業十大傑出人物2人、傑出青年科學家2人、農業部農業科研傑出人才7人、農業部農業科研創新團隊7個;北京學者3人、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6人;國務院參事1人、全國人大代表1人、全國政協委員2人;10人在國際組織擔任職務。
職工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傑青1人、優青1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名、國家級百千萬人才11人、萬人計劃5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2人、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12月底,農科院設有14個專業研究所(中心)。
農科院擁有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農業部學科群重點實驗室、18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具有國際種子質量檢測資質認證實驗室(ISTA)、4個國家級檢測機構,已經形成由57個各類創新平台組成的科技創新平台體系。

科研成就


項目獲獎

農科院承擔了諸多國家各類科技計劃項目,截至2017年12月,已發布的三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農科院主持項目11項,主持或參與課題146項。
2011年至2017年,農科院共獲得省部以上各類政府科技獎勵147項,包括國家獎10項、農業部獎33項、北京市科技獎34項、外省科技獎24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農業部和北京市科技一等獎16項。

論文著作

2011年至2017年,農科院共研發出各類成果與知識產權3100餘項。其中農業新品種309個、新獸葯證書6個(一類證書1個),制定國(行、地)標130項、專利授權1623項(其中發明專利975項,首次獲得PCT國際專利授權)、軟體著作權1099項。
發表SCI論文749篇。其中,在《自然·遺傳》上發表的有關西瓜基因組測序的論文,影響因子達35.5。近年來,論文數量和質量明顯提升,2017年發表SCI論文168篇,其中Q1區93篇,較2016年增加52.9% 。

科技服務

2011年至2017年,農科院落實中央 1 號文件和北京市相關文件精神,實施了“科技惠農行動計劃”和“百名專家對接百個基地(雙百對接)”工程,積極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奔赴生產一線服務,在京郊開展各類培訓5.9萬人次,共展示新品種3500多個,推廣各種新技術400餘項。
農科院的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在全國 30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得到推廣應用,特別是在北京市對口支援的新疆、西藏、內蒙、青海、河北、河南、湖北等七省八十九個市縣得到了廣泛應用。此外,雜交小麥、鮮食玉米和蔬菜等科技成果已跨出國門推廣到“一帶一路”國家。
2016年,農科院牽頭成立了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聯盟與石家莊市、張家口市、承德市、保定市等地市開展的科技對接,建立了科技示範基地37個,聯合展示新技術、新品種100餘項。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吳寶新
院長:李成貴
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機關黨委書記:唐桂均
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王春城
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劉建華
副院長:王之嶺
副院級:魯俊豪
副局級:吳守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