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法
海法
海法(英語:徠Haifa),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以色列第三大城市,僅次於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也是以色列最大的港口城市。該市面積為60平方公里,人口267800人(2006年6月),都市區人口達到1039000人。西瀕地中海,背倚迦密山,屬於地中海氣候。海法是”美麗的海岸“之意,在十九世紀末,大馬士革與海法之間的鐵路便已鋪設完成,而當猶太人移民到海法之後,海法便成為了一個現代化的城市。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215名。
海法
海法
海法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佔地六十平方公里,人口約28萬,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平均氣溫為攝氏二十六度;冬天寒冷多雨,平均氣溫為攝氏十二度。雨季為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從地理形勢來看,海法是延伸自卡梅爾山(Mt. Carmel)的山麓,突伸於海中的城鎮,而城鎮的市中心是從港灣的商業區開始,到卡梅爾山麓為止。在卡梅爾山麓上,遍布綠地庭園的住宅。
海法
海法在近代的復活,原因有二。其一,是一九零五年興建了大馬士革與麥地拿(Medinal)之間的鐵路;其二,是在英國管治期間,海法成為了可泊大輪船的深海海港,更成為了海軍基地和石油總站。
今日的海法,已和特拉維夫一樣,控制著以色列的工商業和貿易的命脈。而其中的「偷渡史料及海軍博物館」(Clandestine Immigration and Naval Museum),除了展出在歷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海軍的成長曆程之外,更有英國管治期間猶太難民返回故土的艱辛活動。
還有人相信海法的地名得名於單詞(拉丁化:hai-po,意為住在這裡),認為上帝就住在這座城市。海法名稱的起源尚不清楚。一種觀點認為起源於希伯萊語辭彙(拉丁化:hof海法,意為海灘) (拉丁化:hof yafe,意為美麗的海灘);也有可能起源於希伯萊語動詞(拉丁化:hafo,意為掩蓋或掩藏)。中世紀的基督徒朝聖者以及後來的十字軍將該城稱為Caiphas或Caifa,基督徒相信這個名稱來源於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大祭司該亞法,或彼得 阿拉伯語 名字磯法。此外,Sycaminon或Sykaminos(意為“野草莓”)的名稱也很常用。
海法氣候海法的氣候類型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平均氣溫為攝氏26度;冬天寒冷多雨,平均氣溫為攝氏12度,冰雪罕見,但是有時清晨氣溫會下降至6攝氏度左右。雨季自每年10月份至來年4月份共半年時間。
1899年前的海法與迦密山
徠阿拉伯基督徒墓地
1918年,英國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奪得海法。在1920年至1948年之間,海法成為當時英屬巴勒斯坦的一部份。英國將海法規劃為其中東石油管線的終點,開始大力興建煉油設施,並擴建港口,令當地環境受到破壞。1947年12月30日,猶太人好戰集團伊爾根成員向在煉油廠門外等候建築工作的阿拉伯人扔了2枚炸彈,造成6人喪生、42人受傷,接著2000名阿拉伯職工暴動,殺死了39名猶太僱員,史稱海法煉油廠屠殺。
1948年,以色列成立,根據聯合國分治決議案,海法歸屬以色列管轄。第一次中東戰爭中,5000餘名以色列士兵在卡梅里旅的帶領下,於1948年4月23日攻佔海法。大約8萬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此前後逃離了海法地區。
海法北部為該市的工業地區,擁有以色列兩大煉油廠之一(另一座位於亞實突),每年能夠加工900萬噸原油(6600萬桶)。此外,海法地區還有各種石化工業。6千6百萬噸;其中在1930年代所建76米高的2座冷卻塔,長期以來已經成為海法的市標。
另外,海法港是以色列最繁忙的客運港口,亦是最大的貨運港口之一,不過受到了亞實突港的挑戰。
2020年12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聯合國人居署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全球城市價值鏈—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發布,海法經濟競爭力排名第86位,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第86位。
海法擁有數目可觀的猶太人、阿拉伯穆斯林和基督徒、德魯茲人、巴哈伊教徒,這些團體和平共存。
過去,海法的碼頭和工業區使得該市成為以色列工黨牢固的陣地,因其傾向於社會主義,得到了“紅色海法”的綽號,這段歷史也使得海法成了唯一在安息日公共交通不停止的以色列大城市。
海法共有8隊職業足球隊伍,他們分別是:馬卡比海法(甲組)、夏普爾海法(甲組)、比塔爾海法、Akhva Haifa、Spartak Haifa、Neve Yosef、Bnei Kababir、 Neve Shaanan。
馬卡比海法是以色列聯賽其中一隊最成功的隊伍,曾贏得9次冠軍。
除此以外,海法亦有籃球、排球、網球及手球隊伍。Kiryat Eliezer為海法最大的球場,有座位14,000。另外,一座新的球場在興建中,能坐30,000人。
2020年,位居2020全球城市500強第21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