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豐縣
位於河南省東北部
清豐縣,隸屬河南省濮陽市,位於河南省東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4°47′—115°23′;北緯35°45′—36°05′,全縣總面積約828平方公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截至2019年,清豐縣轄8鎮9鄉,縣政府駐城關鎮,截至2018年,清豐縣總人口72.55萬人,是河南省47個擴權縣之一。
1940年,清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冀魯豫邊區第一專署。1983年9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安陽地區行政公署,實行市管縣體制,成立濮陽市,清豐縣屬濮陽市。
清豐古稱頓丘,三國時曹操曾任頓丘令,因隋朝境內出大孝子張清豐,唐大曆年間,欽定更名為清豐縣,是中國唯一一個以孝子之名命名的縣。2009年,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孝道文化之鄉”。2014年以來,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全國綠化模範縣”榮譽稱號,是河南省首批百城提質建設示範縣、鄉村振興戰略示範縣。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有古觀國,今清豐縣境域屬之。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有頓丘邑,今清豐縣境域為其屬地。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頓丘邑初屬衛國,后屬晉國。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初,頓丘仍屬晉國;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被周王室認可),韓、趙、魏三分晉國,頓丘邑屬魏國。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王政五年(前242

清豐縣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初,高祖始置頓丘縣(治今清豐縣城西南)、畔觀縣(治今清豐縣城南),均屬東郡(郡治在今縣境固城一帶)。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增置陰安縣(候國,治所在今縣城北20里許),屬冀州刺史部魏郡(治鄴,今河北省磁縣城南)。新朝(王莽,公元9年--23年),改畔觀為觀治,光武帝劉秀更名為衛,封周后姬常為衛公,國於此;改頓丘為順丘。后,東漢復順丘為頓丘。
東漢(25年--184年),順帝永和五年(140年),頓丘、衛國(治今清豐縣城南)仍屬東郡;陰安縣仍屬冀州刺史部魏郡。建安十七年(212年),頓丘縣改屬魏郡。
三國(220年--265年),魏,黃初二年(221年),割魏郡東部置陽平郡(治館陶,今河北省館陶),頓丘縣屬之。魏元帝景元三年(202年),陰安縣仍屬冀州刺史部魏郡;頓丘及衛國屬冀州陽平郡。
西晉(265年--316年),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析東郡置頓丘郡(治頓丘,今清豐西南),轄頓丘、陰安等縣。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頓丘郡、頓丘縣、陰安縣及衛國屬司州。
北魏(386年--534年),改衛國為衛國縣,太平真君3年(422年),省陰安縣入衛國縣。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繁陽縣併入頓丘縣。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頓丘縣改屬汲郡。太和十九年(495年),復置陰安縣;二十一年(497年),頓丘郡、頓丘縣、衛國縣、陰安縣屬相州。景明(500年--503年)中,將畿外之餘地又置頓丘縣,隸頓丘郡。其時兩個頓丘縣並存。孝昌(525年--527年)中,分汲郡置黎陽郡,汲郡之頓丘縣改屬黎陽郡。永安元年(528年),析頓丘縣之一部入內黃縣。
東魏(534年--550年),天平(534年--537年)中,撤黎陽郡之頓丘縣,唯存頓丘縣。
北齊(550年--577年),撤銷陰安縣入頓丘縣,之後又一併撤銷頓丘縣、頓丘郡(其地歸屬不詳)。
隋(581年--618年),開皇六年(586年),復置頓丘縣(治今清豐縣城西南);改衛國縣為觀城縣(治今清豐縣城南),均屬武陽郡(治貴鄉,今河北省大名東北)。后,析頓丘縣之一部分入澶淵縣。
唐(618年--907年),武德(618年--626年)初,頓丘縣屬河北道魏州;四年(621年),改屬澶州。貞觀元年(627年),廢澶州,頓丘縣還屬魏州;十七年(643年),省觀城縣入昌樂縣(治今南樂縣城西北,倉頡陵北側)、臨黃縣(治今范縣城南臨黃集)。大曆七年(772年)復置渡州、觀城縣,觀城縣與頓丘縣同屬澶州。同年,析頓丘、昌樂之4鄉置清豐縣(治清豐店,今清豐縣城西北),屬澶州,隸河南道。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升澶州為防禦州(治頓丘),並將州治及頓丘縣治移於夾河(治今濮陽縣城南),於州、縣舊治置頓丘鎮。天福六年(941年),革頓丘鎮為德清軍。開運二年(945年)三月,徙德清軍於陸家店(今古城集,漢代為陰安縣治)。
北宋(960年--1127年),慶曆四年(1044年),徙清豐治所於陸家店(德清軍治),隸屬澶州,皇祐元年(1049年),省觀城縣入濮陽縣、清豐縣。皇祐四年(1052年)復置觀城縣,移治於今山東省莘縣觀城。熙寧元年(1068年),清豐縣屬河北東路;六年(1073年),撤銷頓丘縣入清豐縣,屬澶州。崇寧五年(1106年),澶州改為開德府,清豐縣屬之。
金(1115年--1234年),天合元年(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開德府複名澶州,清豐縣屬澶州。皇統(1141年--1149年)初,德清軍領清豐縣;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革去德清軍,清豐縣屬開州。
元(1271年--1368年),屬中書省大名路開州。
明(1271年--1368年),洪武(1368年--1398年)初,沿舊,七年(1374年),清豐縣改屬京師(北直隸)大名府。
清(1644年--1911年),沿舊。
民國2年(1913年)廢州府設道,清豐縣屬直隸省冀南道(道署設大名);民國3年(1914年6月),冀南道改稱大名道,清豐縣屬之。民國17年(1928年),改直隸省為河北省,廢冀南道,清豐縣屬河北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仍設大名);民國25年(1936年),改屬第十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濮陽);民國28年(1939年),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仍設濮陽)。
民國29年(194O年)3月,清豐縣國民黨政府瓦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4月以後,清豐縣抗日民主政府歸冀魯豫邊區第一專署領導。5月,清豐縣分成縣東、縣西兩個行政區。6月,日偽開始盤踞縣城,建立偽縣政府—“清豐縣公署”(歸偽冀南道領導),抗日民主政府轉人鄉村游擊區。
民國30年(1941年)3月,抗日民主政府劃清豐縣之西南部和內黃縣之東南部置頓丘縣。劃清豐縣之西北部及南樂縣之西部、內黃縣之東北部置衛河縣(含清豐縣3個區、南樂縣2個區,內黃縣1個區),原清豐縣之東部仍為清豐縣。
民國30年(1941年)7月1日,冀魯豫區行政主任公署與魯西區行政主任公署合併,仍稱冀魯豫區行政主任公署。原冀魯豫行署下轄的一、二、三專署,依次改稱冀魯豫區第五、六、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清豐、頓丘、衛河屬冀魯豫區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30年(1941年)8月24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對所轄之太行區、太岳區、冀魯豫區、冀南區4個行政區、22個專員公署進行區劃調整,調整后不依地區命名,而依第一、二、三……的順序命名,並從9月1日實施。自此,冀魯豫所轄的一至七專署改稱為晉魯豫邊區第十六至二十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清豐、頓丘、衛河屬二十專署(由原第五專署改稱)。
民國31年(1942年)12月,冀魯豫區第十六、十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合併,稱十六專署;十七專署建制不變;十八專署劃歸冀南行署。清豐、頓丘、衛河劃歸冀南行署第十八專署。
民國33年(1944年)1月27日,冀魯豫邊區政府裁撤十八專署,清豐、頓丘、衛河劃歸第十七專署。6月15日,第十七專署改為第八專署(機關駐范縣),清豐、頓丘、衛河屬之。
民國33年(1944年)5月30日,縣城光復,偽縣政府覆滅。12月,撤頓丘縣,其地歸原屬。清豐縣歸冀魯豫邊區第二專署領導,衛河縣歸第六專署領導。

清豐縣
民國35年(1946年)4月30日,撤銷衛河縣,其地歸原屬。
民國35年(1946年)6月8日,冀魯豫行署將所屬縣區抗日民主政府改為民主政府。11月,再次進行區劃調整,成立八專署(機關駐清豐);以清濮公路為界,路東為清豐縣,路西成立清西辦事處。次年夏,改清西辦事處為衛河界。區劃調整后,清豐、清西辦事處(衛河)屬八專署。
民國38年(1949年)8月20日,中央決定撤銷冀魯豫邊區,建立平原縣。之後,清豐縣、衛河縣屬平原省濮陽專區。是年9月,撤銷衛河縣,其境域分別併入清豐縣、內黃河和南樂縣3縣。
1952年12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平原省,清豐縣改屬河南省濮陽專區。
1954年9月25日,濮陽專區併入安陽專區,清豐縣屬安陽專區。
1958年3月20日,安陽專區併入新鄉專區,清豐縣屬新鄉專區。
1961年12月18日,新鄉、安陽兩專區分設,清豐縣屬安陽專區。
1983年9月9日,濮陽市成立。清豐縣改屬濮陽市至今。

清豐縣
(一)古代名人
京房:西漢學者、易學家,開創京氏易學,《京氏易傳》、《考功課吏法》作者。
曹操: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曾任頓丘令。
李彪:北魏傑出大臣。
張清豐:隋朝大孝子,清豐因其得名。
南霽云:唐朝玄宗、肅宗時期名將,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建奇功,勇武剛強、忠勇大義。
晁迥:北宋文學家、藏書家。
晁宗愨:晁迥之子,北宋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晁說之:北宋文學家。
(二)近現代名人
晁哲甫: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領導人之一,曾任平原省主席、山東省副省長兼山東大學校長。
高鎮五:教育家,曾任河南省教育廳廳長、省政協副主席。
柳朝琦:我軍歷史上殉職的第一位戰地記者。
安法乾:早期革命活動家,原糧食部、商業部副部長。
孫聚五:著名書畫家。
段毓仁:河南省名老中醫,德藝雙馨。
吳雙戰:曾任武警部隊司令員,武警上將。
曹衛洲: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曾任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副秘書長、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楊朝寬:少將,南京軍區原副參謀長。
韓雙增:武警少將,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是武警部隊目前唯一的一位將軍教授。
李萬升:長春市鼎慶經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助人為樂模範候選人。
翟志剛:原籍清豐,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中國太空漫步第一人。
解國記:曾任新華社河南分社副社長、新華社黑龍江分社社長、《新華每日電訊》總編輯。
李冰:河南省第六屆孝老愛親道德模範。
清豐縣轄6鎮11個鄉,城關鎮、馬庄橋鎮、韓村鎮、柳格鎮、瓦屋頭鎮、仙庄鎮、固城鄉、雙廟鄉、紙房鄉、六塔鄉、鞏營鄉、馬村鄉、高堡鄉、大流鄉、古城鄉、陽邵鄉、大屯鄉,下轄503個行政村。
清豐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邊陲,濮陽市北郊。地理坐標:東經114°47′--115°23′;北緯35°45′--36°05′。東與山東省莘縣毗連,南與濮陽市接壤,西鄰安陽市內黃縣,北靠南樂,西北隔衛河與河北省魏縣相望。四方頂端位置是:東起鞏營鄉東理直村,西至陽邵鄉灘上村西1.5公里處,南到六塔鄉吉張吳村南1公里,北到陽邵鄉潮旺村。
清豐縣大地構造位置處於黃河沖積平原,下淤上壤土。
清豐縣土壤系黃河沖積而成,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質地良好。清豐縣土壤屬潮土土類,它是發育在近代河流壤質沖積物上,受地下水活動的影響,經過人為耕作熟化形成的農業土壤。根據水文地質條件對土壤發育的影響和土壤本身的特點,潮土可進一步細分為兩合土、淤土、褐土化兩合土三個土屬,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土層深厚,通體為中壤一粘土,兩合土團粒結構好,疏鬆易耕,淤土質地較粘重,耕性不易,因而該土壤耐旱,加上水資源條件好,適宜種植各種農作物。因此,該土壤類型的絕大部分是單一的耕地,並且水澆地佔95%以上,只有少量的旱地、林地、園地,是清豐縣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的穩產高產區之一。

清豐縣
清豐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長,季風氣候顯著,春季氣溫回暖早,但不穩定,寒潮活動較頻繁,冬春連旱常見;夏熱內澇多,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時空降水分佈不均,常因集中降水產生局部洪澇,晚秋多陰雨;冬季寒冷乾燥,多霧低溫,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3.4℃,最熱年平均氣溫與最冷年平均氣溫相差2.2℃。七月份最熱,平均為27℃;一月份為-2.1℃.極端高溫42.2℃,極端低溫-21.0℃。
清豐縣光熱資源適中,歷年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10℃的積溫為4498℃,糧食作物可一年兩熟。歷年日照百分率為58%,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18.3千卡/cm,有效光核輻射量為57.9千卡/cm,平均無霜期215天,平均初霜日在十月二十八日,終霜日在四月四日。
海拔高度46—54米,年平均降雨量540毫米,氣候特點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蒸發量遠遠大於降雨量是我縣主要氣候特點。
清豐縣主要的災害性天氣有暴雨、雷電、大霧、大風、雪災、高溫、乾旱、低溫、冰雹、連陰雨等。
清豐縣地處黃衛平原,黃河沖積扇的北緣地帶,地形較為平坦。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最高點海拔53.5米;東北最低點海拔44.2米,地面自然環境坡降為1/5000—1/7000,屬於微傾斜平原區。
(一)綜述

清豐縣
(二)公路
至2017年底,清豐縣農村公路總里程1079公里,其中:縣道11條190公里,鄉道54條373公里,村道462條514公里。全縣共有12條客運線路,88輛公交車輛。
(三)公共交通
縣鄉客運班線13條,濮陽大眾公交客運有限公司126輛,2017年度客運量76.41萬人次。城市公交線路4條,其中清豐縣通達公交客運有限公司3條線路68輛公交車,濮陽交運清豐公共交通有限公司1條線路20輛。2017年度客運量19.34萬人次。
截至2018年末,清豐縣總人口72.55萬人,常住人口63.17萬人。出生率13.04‰,死亡率6.67‰,自然增長率6.37‰。全縣城鎮化率達到31.45%,比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
清豐縣除漢族外,還有回族、蒙古族、滿族、維吾爾族等26個少數民族,人口596人,其中回族399人,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66%。全縣沒有少數民族聚居村。
2021年5月,濮陽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清豐縣人口為592425人。
2018年,清豐縣實現生產總值(GDP)24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0.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0億元,比上年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124.8億元,比上年增長0.3%;第三產業增加值73.2億元,比上年增長0.8%。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7.5﹕52.0﹕30.5。
2018年,清豐縣地方財政收入累計完成31.5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8.2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全縣地方財政累計支出64.1億元,比上年增長36.4%。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4.8億元,比上年增長13.1%。
2018年,清豐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69元,比上年增長8.8%;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84元,比上年增長7.2%;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554元,比上年增長7.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57元,比上年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143元,比上年增長8.0%。
2018年,清豐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8%,同比上漲1.8個百分點。對居民生活產生直接影響的八大類商品價格指數除衣著類和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外均出現不同程度上漲,其中:食品煙酒類上漲1.5%、衣著類下降0.4%、居住類上漲5.4%、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1%、交通和通信類上漲2.3%、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0.5%、醫療保健類上漲1.6%、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1.5%。
2017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13.3萬畝,比上年減少0.8萬畝。其中:夏糧種植面積71.2萬畝,比上年增加0.5萬畝;秋糧種植面積42.1萬畝,比上年減少1.3萬畝;油料播種面積23.5萬畝,比上年增加4.4萬畝;瓜菜種植面積29萬畝,比上年減少3.2萬畝。
全年糧食總產量55.4萬噸,比上年減少0.1萬噸,糧食單產達489公斤。其中:夏糧總產36.1萬噸,比上年增加0.3萬噸;秋糧總產19.3萬噸,比上年減少0.4萬噸。
全年油料產量7.1萬噸,比上年減少1.4萬噸;全年瓜菜產量74.9萬噸,比上年減少9.9萬噸。
全年肉類總產量5.8萬噸,比上年下降1.7%,其中:豬肉總產量3.4萬噸,家禽肉總產量2.1萬噸。全年禽蛋總產量6.1萬噸,比上年下降15.2%。

家居產業
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5.4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其中:批發業完成5.6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6%;零售業完成68億元,比上年增長12%,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9.6%;住宿業完成0.2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0.3%;餐飲業完成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3.5%。
全年外貿出口總額5843萬美元,比上年增加487萬美元,同比增長9.1%,較全年目標增加4萬美元。
科學技術
2017年底,清豐縣有國家級星創天地1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3家、市級重點實驗室2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7家、市級產業技術研究院1家、市級眾創空間1家。科技服務機構服務能力逐步提升,2017年底科技服務機構25家。2017年,科技成果獲得市級以上科學技術進步獎表彰100餘項,推廣轉化先進適用技術、科技成果15項以上,申請專利122件,授權專利90件,有效發明專利255件。
2018年清豐縣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科技服務機構25家,全年全縣共申請專利160件,授權專利79件,高新技術企業2家。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清豐縣共有學校(含教學點)382所,在校學生(含私立)124863人,教職員工(含私立)9602人,專任教師(含私立)7728人。其中:基礎教育在校學生123496人;中職教育在校學生1367人。學前教育在校學生31263人。全縣普通高中共有2所,教職員工565人,專任教師383人,在校學生7076人。普通初中22所,教職員工1902人,專任教師1690人,在校學生22807人。全縣小學 153所,教職員工4057人,專任教師3885人,在校學生62295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清豐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從業人員157人,國內演出場次1344場,觀眾人次達1002千人次。博物館1個,從業人員86人,參觀人次達1780千人次。公共圖書館1個,從業人員24人,圖書總藏量55千冊,總流通人次達40千人次。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末,清豐縣共有衛生機構570個(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8個(綜合醫院5個,中醫院1個,專科醫院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557個(衛生院17個、村衛生室528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個、其他衛生機構2個。實有床位數2907張,衛生機構總人數為3720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93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749人。
體育事業
2017年8月,投入7億多元,建設佔地200餘畝的“一區兩館十場”,高標準足球場、足球訓練場、籃球場、門球場、網球場對外開放。體育館主體完工。建成投用城市慢行系統18公里。投資2億元建設極限運動基地,包括滑板、小輪車、攀岩、衝浪四項極限運動項目場地。其中衝浪運動場地是世界第三、中國第一個比賽用專用場地。
清豐縣組隊參加濮陽市首屆龍舟大賽、濮陽市首屆中國象棋賽;組團300餘人參加濮陽市第一屆全民健身大會、濮陽市第九屆運動會並榮獲團體總分第二名;舉辦清豐縣第四屆非公企業運動會,承辦河南省萬村千鄉農民籃球賽(濮陽賽區)並組隊參賽,清豐縣代表隊榮獲冠軍。持續開展“快樂星期天”活動,在農民群眾中推廣廣場舞、健身操等項目。
2018年,清豐縣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體育事業步入健康發展“快車道”,全縣共有業餘體校1所,參加上級比賽和培訓7次,舉辦運動會4次,社會體育指導員150人,教練員13人,裁判員11人,參加運動會人員達3400人。
社會保障
2017年底,共有貧困人口18086人。
特殊困難群體:2018年特困散養共12173人,發放資金1141萬元。特困集養共1858人,發放資金242萬元;城鎮低保:2018年清豐縣城鎮低保共10629人,發放資金336萬元;農村低保:2018年清豐縣農村低保共41243人,發放資金2242萬元;醫療救助:2018年清豐縣醫療救助共4500人,發放資金4267萬元;殘疾人兩項補貼:2018年1-8月,共為32303人次發放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388萬元,為14638人次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17萬元;孤兒救助:2018年1-8月,共為88位孤兒發放社會散居孤兒救助金62萬元;自然災害救助:2018年1月份下撥2017年鄉鎮冬春救助資金55萬元,共救助災民2497戶、4055人;養老服務:清豐縣共有1所中心敬老院、17所鄉鎮敬老院和夕陽紅托老院、清豐縣康復養老中心兩家民辦養老機構,床位共計1110張,另有社會福利中心1家、農村幸福院203所。清豐縣大力發展醫療養老產業在建2所特色醫院,規劃醫療養老高檔社區用地6000畝。
基礎設施
2018年清豐縣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45個。47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92.9億元,占年計劃的146.3%,其中,新天地商業廣場等18個項目建成投用。爭創省級“四好農村路”示範縣,新修和改造農村公路44.3公里,孟德大道東延工程竣工通車;改造提升國省道幹線公路,S301大修工程竣工通車。優化“水電氣暖”供應,投資2.9億元,丹江水潤清豐工程新增受水鄉鎮4個;煤改電及電網配網工程完成投資1.4億元;燃氣普及率達到78%;新增地熱供暖面積87萬平方米,新增供暖小區8個。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柳子戲
清豐柳子戲、聶氏麥稈畫
2、省級項目
(二)特色飲食
蘑菇宴:清豐盛產食用菌,故蘑菇吃法多種多樣。頓丘溫泉大酒店的蘑菇宴和大漢火鍋的全蘑菇火鍋頗負盛名。

清豐美食
桃園健民耗辣椒:營養豐富、味道清香、質地脆嫩、口感絕佳、風味獨特。
韓村燒雞:以農家散養柴公雞為食材,肉質筋道,香味濃郁,鹹淡適中,營養豐富。
雙廟涼粉:色澤綠黃透明,可涼調、可煎吃,筋度大,色鮮味美,口感爽滑。
陽邵灌腸:具有獨特的手工技藝,以油煎、涼拌為主,口感軟嫩,舌齒留香。
七保安五香驢肉:產自於仙庄鎮七保安村,相傳孫臏斗龐涓時曾在七保安村設過迷魂陣。七保安五香驢肉具有色澤紅潤、肉質細嫩、味道醇厚、入口香爛、餘味深長、油而不膩等獨特風味。
清豐劉氏豬蹄:色澤鮮艷、香氣誘人、口味上乘,具有“熟爛脫骨、肥而不膩”的特點。
二白炒餅:餅絲細柔,色澤金黃,工藝講究,精緻清淡。因其傳人人稱二白,故名。
粉皮:色澤銀白光潔,半透明,彈性好,韌性強,久煮不糊,口感細膩。
清豐鐵鍋蛋:色澤鮮艷,油潤明亮,鮮嫩軟香,回味無窮。
清豐燜子:肉鮮嫩、勁道爽滑、味香型美。
石磨豆腐:水嫩清香,色澤乳白,味道鮮美。
粉肚:味道獨特、色澤美觀、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清豐香腸:風味鮮美,醇厚濃郁,回味綿長,越嚼越香。
清豐縣擁有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4A級旅遊景區、頓丘農莊2A旅遊景區各1個,旅行社服務網點15家。全縣年接待遊客人數達200餘萬人次。
(一)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

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圖片
(三)普照寺

清豐縣

普照寺
清豐縣小火車站舊址位於清豐縣城東南部,文化路南側。始建於1970年,佔地面積4355平方米,保留有候車樓、火車站供銷商場等建築和附屬物,是清(豐)濮(陽)窄軌鐵路終點站。1985年停運。
(六)中華孝道文化園
位於縣城西南部,佔地2000畝。建有張清豐雕像一尊,孝道文化博物館一處。是一個以“弘揚孝道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森林公園,一處集文化傳承、道德教育、市民休閑為一體的文化旅遊觀光勝地。
(七)易園

清豐縣
易園佔地面積100畝,是為紀念漢代易學大師京房(清豐縣李家莊人)以易經為主題的文化專題公園。建設內容主要有八卦迷宮陣、文化景牆、主題雕塑、八卦廣場及解說捲軸、休閑健身廣場、疏林草地等。其中佔地近30畝的植物八卦迷宮為周邊地區最大迷宮。
(八)曹園
曹園佔地56畝,是以曹操、曹丕、曹植三曹文化為主要元素,建設的一個詩詞歷史文化園。園區內以不同形式,展示出曹操、曹丕、曹植的60首著名的詩詞和賦。主體雕塑頓丘令曹操像基座刻有曹操給其子曹植的一封書信《戒子植》,見證了他二十三歲任頓丘令時的所為。
(九)南園

南園
(十)廉園
清豐縣廉政文化園簡稱“廉園”,佔地90餘畝。文化園以廉政為主題,以宣傳廉政文化、弘揚孝廉傳統為主線,融入“忠”“孝”“廉”“儉”和家風家訓傳統文化元素,把廉政文化與園林景觀藝術相結合,為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提供一個學習、教育、休閑、觀光的新場所。
(十一)疊翠園

疊翠園
(十二)沙格寨村

清豐縣
2020年7月,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歷史名人
西漢學者、易學家,開創京氏易學,《京氏易傳》、《考功課吏法》作者。
李彪
北魏傑出大臣。
張清豐
隋朝大孝子,清豐因其得名。
唐朝玄宗
肅宗時期名將,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建奇功,勇武剛強、忠勇大義。
晁迥
北宋文學家、藏書家。
晁宗愨
晁迥之子,北宋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晁說之
北宋文學家。
晁哲甫
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領導人之一,曾任平原省主席、山東省副省長兼山東大學校長。
高鎮五
教育家曾任河南省教育廳廳長、省政協副主席。
柳朝琦
我軍歷史上殉職的第一位戰地記者。
安法乾
早期革命活動家,原糧食部、商業部副部長。
孫聚五
著名書畫家。
段毓仁
河南省名老中醫,德藝雙馨。
吳雙戰
曾任武警部隊司令員,武警上將。
曹衛洲
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曾任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副秘書長、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楊朝寬
少將,南京軍區原副參謀長。
韓雙增
武警少將,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是武警部隊唯一的一位將軍教授。
李萬升
長春市鼎慶經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助人為樂模範候選人。
翟志剛
原籍清豐,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中國太空漫步第一人。
解國記
曾任新華社河南分社副社長、新華社黑龍江分社社長、《新華每日電訊》總編輯。
李冰
河南省第六屆孝老愛親道德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