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涪陵區長江岸邊,始建於2003年,於2009年5月18日正式落成並對外開放,是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館,屬地方性歷史博物館,是集文物保護、研究、宣傳、教育為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世界首座非潛水可到達的水下遺址博物館”。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佔地面積1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8433平方米,有岸邊陳列館和水下參觀區兩部分;現存題刻有165段,共1萬餘字、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隻,其中涉及水文價值的題刻有108段,館藏精品文物有刻石魚水標。

2016年5月18日,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被國家水利部正式批准為國家水情教育基地。2018年7月20日,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被重慶市旅遊發展委員會正式批准為重慶市研學旅行示範基地。

簡介


整個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就是在白鶴梁原址上修建一個保護殼體。遊客可下到帶參觀窗的水下通道,透過玻璃舷窗欣賞白鶴梁題刻。保護體內還安裝了6排、150組燈源,每組燈源由9個小燈組成,而每個小燈里又藏著8個聚光和散光燈。白鶴梁水下保護體將猶如一個璀璨的水晶宮。遊客可在長江防護大堤上建造的陳列館內,根據自己的需要,操作攝像頭,通過電腦屏幕,從不同角度近距離觀賞白鶴梁。同時,少數專業人士,還可通過潛水的方式參觀白鶴梁。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歷史沿革


1993年,中央有關領導提出在白鶴梁題刻原址建設水下博物館的建議。
1998年,天津大學受國家文物局委託設計了“水下博物館”方案,但因技術、經費、地質等多方面的複雜原因,方案最終被否定。
2000年,長江委設計院提出建立“岸上博物館”方案,但因在實施過程中不符合涪陵實際,方案最終被否定。
200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提出了“無壓容器”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方案,被國家文物局定為正式實施方案。
2003年2月,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
2009年5月18日,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正式落成並對外開放。

建築布局


綜述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分為地面陳列館和水下參觀區兩部分。
地面陳列館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地面陳列館分為三層。一層為接待及功能轉換空間,設諮詢接待區、序廳、尾廳、水下參觀等候區、紀念品售賣區等區塊;二層為陳列展示空間,分為“水——世界大河文明中的水文觀測”、“尺——白鶴梁題刻的科學價值”、“詩——白鶴梁題刻的人文價值”、“館——世界首座水下題刻博物館”四個展區;三層為長江觀景台。
水下參觀區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水下參觀區包含斜坡廊道、水平廊道、參觀廊道、水下題刻原址四部分。

建築特色


水下保護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為保證館內空氣質量,通過空氣監測系統對地面陳列館一樓、二樓及水下參觀區域進行監測,共設6個採集點,每個採集點均分佈了溫濕度感測器和二氧化碳監測感測器,以6組PLC模塊集中對感測器輸入的信號進行採集和數據傳輸;利用組態軟體,實現館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監測、實時曲線、數據查詢和報警等功能。
無壓容器
“無壓容器”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方案,即在白鶴梁外修建一個鋼筋混凝土“罩體”,與長江水隔離。“罩體”內是充滿過濾后的長江水,使“罩體”基本處於水壓平衡的狀態,同時防止江水長年對白鶴梁遺址原體的沖刷損壞;“罩體”內沿白鶴梁體建一條參觀廊道,由耐壓金屬和23個玻璃觀察窗構成,遊人可沿著參觀廊道近距離觀看、研究白鶴樑上的題刻。

館藏文物


綜述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保存有白鶴梁題刻165段,共1萬餘字,其中涉及水文價值的題刻有108段;另有高浮雕、淺浮雕和線雕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隻。
主要文物
白鶴梁
白鶴樑上題刻縱橫交錯,篆、隸、行、楷、草皆備,顏、柳、蘇、黃俱全,還有少數民族文字,集歷代名家書法大成,素有“水中碑銘”之美譽;題刻或詩或文,記事抒情,弔古懷舊等,集文學、書法、繪畫、石刻藝術為一體,保存較為完好。
雙鯉
雙鯉是白鶴樑上兩條並排的石魚水標,又稱唐魚,各有三十六鱗,一尾銜有祥瑞其意的蓂草,一尾銜有代表神聖高雅與美麗純潔的蓮花。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活動舉辦


2021年6月10日,“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在重慶涪陵舉行。

所獲榮譽


2013年,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被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正式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參觀信息


參觀須知
地理位置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涪陵區長江岸邊。
開放時間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
門票價格
50徠元/人
交通線路
乘坐涪陵公交113路、119路、302路、306路、307路至白鶴梁站下車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