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金絲魚的結果 展開

金絲魚

鯉形目鯉科動物

金絲魚(Tanichthys albonubes),學名叫“林氏細鯽”,又名白雲山魚、白雲金絲魚、唐魚。這種魚是三十年代初期在我廣東省廣州市北郊的白雲山附近被發現的一種小型魚熱帶魚,所以又稱其為白雲山魚。原產我國廣東省廣州州市郊白雲山溪流。由於人類不斷捕殺金絲魚,從而使其數量急劇下降,目前野生種群已經絕跡,屬於瀕危物種。該魚肉美色艷,為宴客佳肴,自古被視為珍品。里絲魚里的味美與其他魚不同味道最好的味道是魚眼,其次是魚頭,然後才是魚肉。

物種簡介


金絲魚
金絲魚
金絲魚Tanichthys albonubes 又名白雲山魚、白雲金絲魚、唐魚。原產地:我國廣東廣州市郊白雲山溪流。
林氏細鯽(Aphyocypris lini)屬鯉形目鯉科,(左邊“魚”,右邊“丹”)亞科,細鯽屬。俗稱:金絲魚。
英名:White cloud mountain fish學名叫“真綢”,生活在岩礁多藻的海區。口內有豆狀牙齒,能將貝殼磨碎,常以貝、蝦、蟹、魚為食。該魚肉美色艷,為宴客佳肴,自古被視為珍品。金絲魚立的味美與其他魚不同,最好味是魚眼,其次是魚頭,然後才是魚肉。
金絲魚俗稱紅尾魚、唐魚、鄧魚。為鯉科的一種小型魚類,最大個體長僅40毫米左右,僅分佈於我國廣州白雲山一帶山區小溪流中。目前野生種群已絕跡。在東南亞地區的觀賞魚市場上有人工繁殖、飼養的個體。
金絲魚以其體色鮮艷而著名,體兩側從鰓孔上角至尾柄基部各有一條金黃色條紋,體兩側上半部和條紋之下有許多黑色的淺條,尾柄的基部有紅色大圓點,背鰭和尾鰭基部有許多帶紅色的小斑點,背鰭和臀鰭呈綠色,邊緣透明,每個鱗片上有許多小黑點。金絲魚性情活潑,在日本被稱為“中國的霓虹燈”。由於它是雜食性,易飼養,且繁殖能力強,可任其小群體內自行繁殖,每尾成熟雌魚一般只產數十粒卵,在春夏季可以繁殖二次以上。此魚屬亞熱帶魚類,生活水溫在10℃以上,最適水溫為24-26℃。喜歡在水族箱中上層群游,故水族箱內不宜種過多水草,以免妨礙遊動。這種魚是三十年代初期在我廣東省廣州市北郊的白雲山附近被發現的一種小型熱帶魚,所以又稱其為白雲山魚。瀕危等級:絕跡(野生)。人類不斷捕殺金絲魚,從而使它的數量急劇下降

形態特徵


魚體梭形,全長3~4厘米。大眼。體色背部褐中帶藍,腹部銀白,體兩側沿側線有1條金光閃耀的金線,這條金線
金絲魚
金絲魚
的一端是黑眼珠,另一端是與黑眼珠相當的黑斑。鰭較小,背鰭、臀鰭后位,尾鰭分叉,背鰭與尾鰭鮮紅色,其餘鰭透明。體上還有一些色彩,但體色往往隨環境條件變化而發生變化,金絲則不變。此魚因最初發現於中國廣州市郊白雲山溪,故英文澤名為白雲山魚。變異種長鰭金絲魚更美麗。金絲魚的適應性強,能耐低溫,可以適應10~30度的水溫,最適生長水溫18~25度。不擇食,愛吃活餌料、動物性飼料。冬季也能接受干飼料。性情溫順活潑,宜混養。常群游於中上水層。體細小,長而側扁,前腹部圓,自腹鰭基底到肛門具腹棱。頭小。吻圓鈍。口小,下頜稍突出。無須。眼大。鱗大,無側線,縱列鱗30-32。背鰭短小,無硬刺,起點在腹鰭之後;胸、腹鰭短。體黃褐色,背部帶藍色,腹部白色,體中軸有紅黃色狹紋,在此紋之上方具藍黑條紋,下方為藍綠帶閃光的紋,尾基有一周緣金黃的藍色大斑。各鰭灰白色。林氏細鯽為生活於亞熱帶地區的小型魚類。棲息在中國南方地區河溝和小河道中,對水質要求較高,生活在水質澄清、水生植物生長繁盛的淺水中。本種僅分佈於香港新界之小溪中、數量甚少。產區內部分河流由於修建水利設施和水土流失,河溪斷流,生境被破壞,最終導致資源枯竭絕跡。目前僅港澳地區和東南亞一帶等地有人作為觀賞魚加以飼養、繁殖,並外銷歐美。

生長繁殖


1.飼養要求
金絲魚
金絲魚
金絲魚性情溫和,食性雜,易飼養。很適合初養者飼養。它對飼水無苛刻要求,一般以弱酸或中性軟水為好,適宜溫度20—25攝氏度,但它能耐低溫,能在5攝氏度的水中生存。
金絲魚雖食性雜,但較喜食動物性餌料。飼養缸中宜多種些水草,保持適當的光照。金絲魚適合與別的熱帶魚混養。白雲山金絲魚的繁殖十分容易,非常適合初次接觸熱帶卵生魚類繁殖的愛好者實驗。在適宜水溫25℃左右、水質硬度6-8,酸鹼度pH7.0左右的小型繁殖缸中先鋪設一層莫絲草(FontinalisAntipyretica)或經過熱水高溫
消毒過的棕絲,作為魚卵的附著物和保護物。然後,選取有待產特徵的雌魚和健康的雄魚,按雌雄比例1:1或1
:2的比例放入繁殖缸。在安靜的環境下,雌雄魚很快會進入“發情”狀態,雄魚會不停地追逐雌魚,直至雌魚
將魚卵產在水草叢中,雄魚則會立即使之受精。魚卵呈白色透明,帶粘性,會黏附在水草上,數量為200-300粒
之間。待產卵結束即可將種魚撈出,以免它們吞食魚卵。受精卵經過30-36小時左右的時間開始孵化,仔魚在孵
化后的36小時內不太會遊動,完全靠吸收自身的卵黃素生活,而後才會攝食極細小的浮游生物,此時可喂飼草
履蟲,也可用少許蛋黃調水后投飼,但必須注意一次不可太多,蛋黃極易污染水質,導致水質腐敗。如此,再
經過7-10天,仔魚就可直接餵食小型的魚蟲了。
2.雌雄鑒別與繁殖
金絲魚
金絲魚
金絲魚的雌雄一般可從下列特徵來區別:雄魚體比雌魚小,但背鰭和肛鰭較雌魚大,體色也較雌魚的深而艷麗;雌魚較雄魚肥大,腹部膨大略帶白色。
以pH6.5—7.5、硬度6—8、水溫24攝氏度為宜,缸底鋪以碎石或卵石,多種一些狐尾藻、金絲草之類的水草。金絲魚喜在日光照射的條件下產卵,故繁殖缸要放在陽光能照到的地方。
繁殖時,可選擇種魚配對入缸,亦可採用群體繁殖。每條金絲魚雌魚每次可產150—300粒卵,產卵受精后,要立即將種魚撈出另養,以免吞食魚卵。
受精卵經1—2天便孵化出仔魚,再經3天左右,仔魚開始遊動覓食。開始時要以“洄水”餵養,大約要10天才能喂其他小型魚蟲。
3.繁殖特點:雄魚體較瘦長,鰭形較大,色澤艷麗;雌魚體粗,腹部膨大。用體長4厘米左右的作親魚。弱酸性或中性清新水質,水溫22~24度,水底鋪枝葉細密的水草。雌魚產卵完畢,撈出另養。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經48小時孵出仔魚,再經3~4天,仔魚開始覓食。

保護現狀


唐魚是廣州特有的物種,近代僅分佈於廣東省白雲山、花縣及廣州附近的山溪中,1988年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上世紀初,觀賞魚養殖風靡歐美,波及我國上海、廣州等大城市。1932年魚類學家林書顏等廣州的觀賞魚愛好者首次在白雲山的小溪中發現這種特別的小型熱帶魚,由於其獨特的觀賞價值,收集飼養很快流傳至世界各地,因來自中國,故稱“唐魚”。
(一)種群資源減少、滅絕原因
金絲魚
金絲魚
據廣東省水產局畢南開報道:1996年在廣東近郊的白雲山,珠江三角洲的溪流中發現過蹤跡,1997年以後難覓芳跡了;華師大生物系教授、中國魚類學理事陳湘也介紹說,他們跟蹤多年也未發現野生種群,相信野生唐魚種群已絕跡。廣州市水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梁健宏副主任介紹說,今年在廣州轄區內對唐魚進行了3個月的專項調查,沒有發現野生唐魚種群。專家分析資源減少、滅絕原因初步認定為:
1.專家認為,首先是唐魚的種群小,個體數量原本稀少。
2.唐魚喜歡水質清澈、流動的小溪,而近年由於人類活動的結果,造成山澗斷流或改道,唐魚原有的生態環境發生很大變化,有的水域還修建水庫,身形很小的唐魚無法通過水閘,因此,慢慢絕跡。
3.由於唐魚的繁殖力不強,以及人類開發活動對唐魚分佈區山林的破壞使資源減少,
4.唐魚有可能是水溫降低引致,唐魚的數量越來越少。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唐魚野生種群在內地已經滅絕。使該受保護物種已在國內滅絕20年。
(二)流傳國外 早在1992年,魚類學家林書顏等將唐魚帶往西歐,併流傳至世界各地。
(三)回歸故里 1993年,一位華裔新加坡商人從新加坡全球最大的觀賞魚中心購了1000多條唐魚帶到廣東,並無償送給廣州市水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中國大陸才得以重現唐魚的身影。

種質資源保護


(一)決定種族延續的關鍵——繁殖的意義 唐魚這一廣州特有的魚類,被專家認為是淡水魚中最具亞洲代表性的品種。但是,到上世紀80年代已“絕跡”,1998年版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標明唐魚瀕危等級為絕跡。唐魚也是我國第一批公布的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之一,與眾所周知的“娃娃魚”是同一保護級別。至2004年7月9日在廣州從化發現其野生群體。唐魚為什麼能夠“失而復得”?可能是現在的水溫又恢復到適宜唐魚生存的溫
金絲魚
金絲魚
度(未見系統數據);另外一種可能則是該地區本來就有唐魚存在,但是一直未被發現。三是養殖唐魚種群數量極少,但有(作者在瀋陽北市花鳥魚市於2004年5月4日購買100尾唐魚用於科研,僅此一個賣家,要價0.80元/條,規格2cm,后經講價以0.4元/條成交,貨主也只有這些)。
(二)保種繁殖 廣州市水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梁健宏說,救護中心從1992年便開始跟蹤調查唐魚的情況,終於在去年從保護的種魚中獲取魚苗,開始繁殖。這些唐魚經過救護中心保種繁殖,如今每年已可繁殖10餘萬尾。
(三)野外放流 為了讓唐魚重返大自然,廣州市水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決定將其放養在廣州一些適合其生長的地區。2002年8月初,該救護中心先在白雲區流溪河放養了10萬尾,經過跟蹤抽樣,證實可以野外生存。據介紹,救護中心將對放養的唐魚進行跟蹤監測,並準備連續三年在白雲山定期放養,每次約1萬尾。今年5月5萬尾唐魚被放生到流溪河等原產地,專家希望由此形成野生的唐魚種群。這次發現的兩個種群的唐魚,有兩萬餘尾。經有關專家鑒定,已初步認定其為野生種群。廣州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從今年起,廣州將連續3年每年放生10萬尾唐魚,並將對這些唐魚進行跟蹤監測,以期形成野生的唐魚種群。

相關歷史


唐魚又稱白雲金絲魚,是廣州地區特有的魚種,也是廣州地區唯一特有的魚類,文獻記載僅分佈於廣州白雲山、花都以及廣州附近的山溪中。廣州市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管理站,作為廣州唯一特有的珍稀魚種,同時也是一
金絲魚
金絲魚
度死而復生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野生的唐魚目前只有從化的七八處小溪流和沼澤、農田中有分佈,數量不超過20萬尾。國家保護動物唐魚一度被判“死刑”為期兩天的廣州市唐魚保護專家研討會在從化閉幕,這也是廣州就唐魚保護工作專門召開的第一個專家研討會。1932年,廣州籍的魚類學家林書顏最早在白雲山發現這種小魚,並將它帶到國外,在歐美國家觀賞魚市場上引起轟動,因其來自中國,因此得名為“唐魚”。唐魚從上世紀80年代起逐漸絕跡。1988年,唐魚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從化發現兩群野生唐魚1萬多尾廣州市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管理站有關負責人介紹,從2001年起,廣州市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中心開始立項研究唐魚人工繁育技術,從海外引進了唐魚魚種,並將人工繁育的唐魚向野外放生。在此基礎上,從2002年開始,該站開始對野生唐魚種群情況進行資源調查,調查發現,除從化市之外,廣州附近典型生態中均未發現唐魚的野生種群。但幸運的是,2004年6月,調查人員首先在從化的鰲頭鎮境內發現了兩群野生的唐魚種群,數量總計約有1萬多尾。根據資源普查,從2004年6月以來,他們先後在從化境內發現了大約六七處溪流裡面有野生唐魚活動的身影。專家們一致認同,在一度被認為“野外絕跡”20多年之後,在從化重新發現的這十多萬尾野生唐魚,越發顯得彌足珍貴。不少唐魚棲息地變身工地目前唐魚的資源棲息地依然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主要體現在:資源棲息地受到威脅及破壞,不少唐魚棲息地現在變成了工地,非法捕捉、販賣唐魚仍有發生。據介紹,隨著農藥、化肥使用量的不斷增加,唐魚的棲息地面積迅速萎縮。從2005年起,廣州市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專門就從化唐魚自然保護區作了重點規劃。規劃中的從化唐魚自然保護區位於該市良口鎮尾水洞村,總面積約600畝。在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和領導一致呼籲:各級政府和社會應積極搶救性地建立唐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從化市野生唐魚種群資源。

經濟利用


人工飼養個體常見,為受歡迎的觀賞魚,適合生活於弱酸水中,性情溫和,主要活動於水中上層。接受食物很廣,可餵食一般乾糧或紅蟲,可與其他大小相近的魚類混養,容易飼養。雌魚肥碩夏季可移至室外飼養。可容忍低至攝氏5度的水溫。繁殖是以散性卵的方式,人工環境下易繁殖,但應保護魚卵免受親魚吞食。本種在人工養殖下亦繁殖出多種變種。

雌雄鑒別


雌魚的體型比雄魚稍短壯,腹部膨大略帶白色,背鰭的紅色較多。發情時可見雄魚追逐雌魚。
雄魚的體型比雌魚略瘦長,背鰭和腹鰭也較大,且色澤比雌魚鮮艷。

保護級別


2021年2月1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發布,唐魚(金絲魚)的保護級別為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