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反坦克導彈

龍反坦克導彈

"龍"式反坦克導彈,即BGM-77是美國陸軍單兵使用的輕型反坦克導彈,用於攻擊坦克、裝甲車輛、掩體工事等目標。1964年研製,1976年列裝。海灣戰爭使用過。它是一種光學瞄準、管式發射、紅外跟蹤、導線傳輸指令、半自動制導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射程1000米。全武器系統由筒裝導彈、跟蹤器和紅外夜視瞄具組成。系統全重32.8千克,彈徑114毫米,彈長500毫米,彈重6.3千克,空心裝葯戰鬥部垂直破鋼甲500毫米。

概述


龍反坦克導彈
龍反坦克導彈
“龍”式反坦導彈研製二單兵攜式反坦導彈,距離攻擊坦、步兵裝甲輛,攻擊野標。研製,始裝備陸海軍陸戰隊;其他一些國家也購買了此種導彈。1976年起進行改進,先後有“龍Ⅰ”、“龍Ⅱ”和“龍Ⅲ”三種型號。隨著第四代“標槍”反坦克導彈的服役,“龍”式系列導彈逐漸被取代。

基本戰術技術性能


龍反坦克導彈
龍反坦克導彈
“龍”式反坦導彈采瞄準、管式射、紅跟蹤、導線傳輸指令半制導。武器系統筒裝導彈、跟蹤器紅夜視瞄具組,系統.斤。導彈組:斗,,控制艙。殼裝固燃料,導彈提供推控制。導彈飛偏差尾紅號器,跟蹤紅測角儀號,偏差號送彈計算裝置,控制火調整導彈飛。“龍式”導彈優攜,首率,串聯式斗付爆炸式反裝甲。彈毫米,彈徑毫米,彈.斤,空裝葯斗垂破鋼甲毫米,導彈飛速米/秒,射程米,射程米。“龍”式導彈射程近、威,裝備久改,“龍Ⅱ”、“龍Ⅲ”射程威均幅提。“龍Ⅱ”導彈擊穿毫米厚裝甲;“龍式Ⅲ”破甲深達毫米,射程增米。

作戰使用


龍反坦克導彈
龍反坦克導彈
“龍”式反坦導彈符單兵攜式導彈。跟“陶”式導彈,采半制導式,裝普跟蹤裝置及指令傳輸系統。產商交貨,導彈玻璃鋼制發射筒內,從而組成了完整的發射裝置,射手再將瞄準/跟蹤裝置安在發射筒上以後,就組成了完整的“龍”式導彈系統。發射完畢后,射手拋棄空筒,將瞄準鏡卸下后安裝在另一發射筒上便可繼續戰鬥。但是,“龍”式導彈並不是“陶”式導彈的一種小型化,二者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區別,事實上,在所有的反坦克導彈中,“龍”式導彈的動力系統是最為獨特的,對外行者來說,它的工作過程簡直令人難以理解。它不象其它導彈那樣,在尾部裝有一個大的火箭發動機,而是在彈體中部排著12行共計60個微型火箭噴管,每個噴管都跟彈體軸線成一定的角度,因而,經過噴管噴出的氣流,既流向後方,也流向側方。這些發動機點燃的時間很短,不到一秒鐘,但因為是位於同一排兩端的一對微型火箭同時點燃,因此,並不會使彈體發生上下擺動。
射手發現目標以後,先將跟蹤器安裝到發射筒上,再展開輕型雙腳架,然後設置好發射陣地。在目標進入瞄準線后,射手扣動扳機,在一個普通的小型無座力炮發射葯的推動下,導彈即可發射出去,並一面向前飛行,一面作低速滾動。在經過幾碼遠的無控飛行后,第一對微型火箭開始點火,彈上的陀螺裝置可以確定,被選定的微型火箭噴管何時面向下方,並在其指向地面的時候開始點火。其作用是給導彈以向上和向前的推力。經過大約半秒鐘之後,相鄰的下一對微型火箭接著點火……,依次類推,逐次點火,用以克服重力和空氣的阻力。在飛行過程中,當每對火箭點燃時,導彈即稍稍上升,飛行速度下降后,導彈又慚慚下降,這時,另一對火箭即開始起動……,此種過程一直持續到導彈命中目標為止。發射時,“龍”式導彈所發出的聲音也非常獨特。夜晚,當幾乎全黑的導彈被射到航程上以後,從火箭發動機噴發出來的火焰,就會形成一串快速移動的亮點,用攝象機拍出的照片表明,“龍”式導彈的飛行軌跡非常象是,在一條長長的絲光線上串著的一串閃閃發光的明珠;白天,人們在觀看“龍”式導彈的發射時,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隻正在大草原上賓士的獵犬。
半自動制導瞄準具,可以嚮導彈提供必要的修正量。當需要導彈向側方運動時,陀螺儀將等彈體傾斜一定角度后,再讓下一對微型火箭點燃,這樣就可以防止橫向推力將導彈推回原來的航線。導彈發射后,射手從發射筒上取下跟蹤裝置,拋掉空發射筒,並準備好下一次的發射。

實戰表現


龍反坦克導彈
龍反坦克導彈
“龍”式導彈作為美軍第一種單兵反坦克導彈,在服役之初就被廣泛應用于越南前線。美軍步兵在越南戰場並沒有多少裝甲目標可以對付,多數越軍的坦克被直升機的“陶”式導彈擊毀,或者毀於空襲,而步兵的“龍”式導彈多用於對付越軍土木工事和火力點。打擊固定目標時,美軍步兵使用“龍”式導彈得心應手,而攻擊運動車輛時,卻倍感不便。美軍士兵對“龍”式導彈在作戰中屢屢出問題極不耐煩,經常將其丟棄在掩體中。原因是“龍”式導彈採用在彈體上對稱布置多個小型固體火箭發動機,這些發動機即是導彈飛行動力,又是控制裝置。飛行中小發動機成對點燃,按照導彈制導指令,點燃時間發生少許差異來調整導彈彈道。這種制導方式雖然成本低,且控制簡單,但是由於固體發動機工作時間不受控,因此精度難以保證。在對越軍車輛和船隻等運動目標射擊時,導彈經常出現大幅度的擺動。可悲的是美軍對“龍”式不滿,還不得不繼續使用長達25年之久,直到1989年美國陸軍才提出研製新型步兵反坦克導彈“標槍”的項目要求。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中,美國陸軍主要反坦克導彈是依靠重型車載的“陶”,單兵的“龍”在士兵眼裡不過是被當成掩體爆破器材或遠程狙擊步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