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馬拉拉
我是馬拉拉
《我是馬拉拉》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的自傳。
《我是馬拉拉》是一個關於勇氣和夢想的故事。當巴基斯坦反政府游擊組織塔利班控制了史瓦特這個小村莊時,一個女孩挺身而出。馬拉拉·優素福扎伊拒絕沉默,並為她具有受教育的權利而奮戰。2012年15歲的她,在從學校返家的途中,遭到塔利班以槍支直接射擊頭部,生命一度垂危。不過,馬拉拉卻奇迹似地生還、康復,本書講述了這個不平凡的歷程。
2014年10月10日,因為兒童及青少年的權益作出了重大貢獻,與凱拉什·薩蒂亞爾希共同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為該獎項最年輕的得主。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區的一個普通家庭,因倡導女性受教育權利而慘遭武裝分子槍擊頭部,但是,她奇迹生還。本書記錄了馬拉拉在艱難處境中,如何堅持上學、堅持抗爭的艱辛歷程,同時也講述了在她頭部遭受槍擊后如何頑強生存下來的勵志故事。這段不平凡的經歷,讓她從斯瓦特地區的偏僻山谷,走進聯合國發表演說,走上了為爭取女性的受教育權而不懈奮戰的道路。
序章
那一天,我的世界轟然改變
第一部在塔利班到來之前
01女兒誕生
02父親是鷹
03在學校里長大
04這個村莊
05為什麼我不戴耳環,為什麼普什圖人不說“謝謝”
06垃圾山的孩子
07想讓學校關門大吉的穆夫提
08地動之秋
第二部死亡之谷
09電台毛拉
10太妃糖、網球與斯瓦特佛像
11聰明的班級
12血色廣場
13古爾·瑪凱的日記
14一種有趣的和平
15離開河谷
第三部三顆子彈,三個女孩
16悲傷之谷
17祈禱再長高些
18女人與海
19秘密的塔利班組織
20誰是馬拉拉?
第四部生死交關
21“主啊,我將她託付給你”
22未知的旅程
第五部第二條命
23“頭部中槍的女孩,伯明翰”
24“他們奪走了她的笑容”
尾聲一個孩子,一名教師,一本書和一支筆……
2009年,塔利班(恐怖組織)控制著馬拉拉的家鄉巴基斯坦斯斯瓦特地區,禁止斯瓦特地區(斯瓦特縣是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東北部的一個縣)女性接受教育。
2009年,只有12歲的馬拉拉卻勇敢地為英國廣播公司撰寫起了博客,記錄塔利班(恐怖組織)統治下的生活。她曾在一篇博客中表述,如果塔利班頒布法律,她們就再也無法上學了。馬拉拉的博客引起了美國媒體的關注,美國《紐約時報》為她和她的家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由此,這個立志要當醫生的小女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馬拉拉和她的家人為躲避戰火背井離鄉,當反恐行動告一段落後,馬拉拉和家人返回了家鄉,滿眼的瓦礫和廢墟使馬拉拉改變了理想,她想當一名政治家去拯救國家危機。由於在爭取婦女權益方面的傑出貢獻,馬拉拉在2011年成為巴基斯坦首位“國家和平獎”得主。她的奔走與吶喊成為激勵女孩們重返校園的號角,她的榮譽與影響力也成為挑戰塔利班的利劍。
2012年10月9日,喪心病狂的塔利班恐怖成員對馬拉拉痛下殺手。慘案發生后,巴基斯坦全國和國際社會一片譴責之聲。美國和英國政府都表示,願意為馬拉拉提供醫療服務。最終,馬拉拉在英國的醫院接受了及時的治療,傷情不斷好轉。馬拉拉的遭遇引發了善良百姓的同情與憤怒,許多學生、普通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舉行示威遊行,抗議塔利班的卑劣暴行。
主人公馬拉拉·優素福扎巴基斯坦伊斯瓦特地區胡沙爾學校(《我是馬拉拉》41-69)的一名學生。
抗擊恐怖勢力,爭取婦女權益。
《我是馬拉拉》是由馬拉拉·優素福·扎伊、克里斯蒂娜·拉姆撰寫的自傳。
妙用論證
寫作議論文,論點是解決“需要證明什麼”的問題,論據是解決“用什麼來證明”的問題,那麼,論證就是解決“怎樣進行證明”的問題。
論證方法:事實論證、理論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很難相信年紀17歲的她有如此成就--包括她從槍傷中恢復以及獲得諾貝爾獎--只用了兩年的時間。
但是其實馬拉拉的故事早在她因被暗殺事件而舉世聞名之前就開始了。
馬拉拉1997年出生於巴基斯坦伊斯瓦特山谷,她對教育的熱愛源於父母的鼓勵。馬拉拉的父親齊亞丁為男孩女孩們開設私立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對抗在巴基斯坦的性別歧視。
我是馬拉拉
塔利班(恐怖組織)以為子彈會讓馬拉拉沉默,但他們失敗了。
在槍口下,馬拉拉意識到筆和本的重要性。用一句哲言說,鉛筆比槍支更有力量。
懦弱、恐懼與無助已經死亡。堅定、力量與勇氣誕生了。她還是那個馬拉拉,馬拉拉的抱負沒有變,她的希望沒有變、她的夢想也沒有變。
作為女童教育權的主要代言人,馬拉拉並沒有因威脅停下她奔走呼號的腳步。她的事迹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為什麼這個小女孩的身上有著遠遠超出同齡人的勇氣和力量。
論點論據
“我們都知道,接受教育是我們的基本權利(論點)。不只是在西方,伊斯蘭教也賦予了我們這項權利(論據)。伊斯蘭教義提到,每個女孩和每個男孩都該上學(論據)。《古蘭經》里這樣寫道:真主希望我們習得知識,他想讓我們知道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以及海洋與星辰的奧秘。(論據)世界上有5700 ”萬名孩子沒有上小學,其中有3200萬是女孩。可悲的是,我自己的國家巴基斯坦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地方之一:510萬名兒童沒有上過小學。但我們的憲法里卻明文規定每個孩子都賦予這項權利。(論據)”
事實論證
女孩繼續被殺害,學校被炸毀。3月時,位於卡拉奇的女子學校遭受攻擊。一枚炸彈和一枚手榴彈,在 一場頒獎典禮正準備開始之前,被擲進了學校的操場。學校校長阿布多·拉什德因此喪生,8個五到十歲之間的孩子受到傷害。一個八歲的男童面臨左半身癱瘓的命運。(論證)”
比喻論證
“一個孩子、一位教師、一本書和一支筆可以改變世界。”(比喻論證)
馬拉拉日
2012年14歲的女學生馬拉拉因致力於斯瓦特地區和平而備受讚譽。雖然塔利班禁止斯瓦特地區女性接受教育,但是馬拉拉不僅繼續學業,還致函外媒,為巴基斯坦婦女和兒童爭取權益。2011年12月,她被巴基斯坦政府授予“國家和平獎”,並成為這一獎項的首位得主。2012年10月9日,馬拉拉在放學回家途中遭槍手襲擊嚴重受傷。聯合國於2012年11月10日宣布,將每年11月10日定為“馬拉拉日”,以表彰馬拉拉不畏塔利班威脅、積極為巴基斯坦女童爭取受教育權利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一個幾乎改變國家命運的小女孩。她的勇敢抗爭令人驚訝,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在千鈞重壓之下表現出來的幽默感與優雅。
有些人是註定偉大的,馬拉拉就是其中一個。
--蔣方舟
對一個正在興起的民族而言,不論他們是否承認,女孩是他們最重要的資源。
——《華盛頓郵報》
馬拉拉或許不是第一位站出來宣講筆比刀劍更有力的人,但是她可能是唯一的一位在槍擊中活下來並不斷爭取受教育權的青年。
——《洛杉磯時報》
馬拉拉在展現了她自身非凡的同時,也讓孩子們明白,在掌握閱讀和書寫后,他們將會有多麼大的發展可能性。
——《紐約客》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2014年10月10日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17歲的巴基斯坦女生瑪拉拉·尤薩夫扎伊和印度兒童人權活動家凱拉什·薩蒂亞爾蒂,以表彰他們在推動兒童權益上的貢獻。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說,授予瑪拉拉和薩蒂亞爾蒂諾貝爾和平獎的原因是“他們為兒童和青少年不受壓迫而鬥爭,並爭取所有兒童能夠獲得教育”。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1997年生於巴基斯坦,11歲時便在BBC網站發表文章,講述她及家人朋友在塔利班組織控制下的地區學習、生活和爭取兒童、女性受教育權利的情況,這些內容受到國際媒體的密切關注。2014年,年僅17歲的馬拉拉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也是諾貝爾獎史上最年輕的獲得者,同時,她也獲得過國際兒童和平獎、巴基斯坦國際青年和平獎。
克里斯蒂娜·拉姆(Christina Lamb)英國知名戰地記者,她於1987年開始報道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消息,五度獲得英國年度外派記者獎,以及普利巴優卡爾瓦多斯獎(thePrix Bayeux-Calvad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