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建國會福建省委員會

中國民主建國會福建省委員會

1957年4月,作為民建中央派出機構的民建福建省第一屆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 1958年12月和1962年4月,民建福建省第二、三屆工委成立。 1980年1月,民建福建省第一屆委員會成立。

目錄

正文


中國民主建國會福建省委員會(簡稱民建福建省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總格局中的參政黨之一中國民主建國會的省級地方組織。民建省委機關駐福州市湖東路276號福建省民主黨派大樓(“同心樓”)。
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是主要由經濟界人士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黨。民建於1945年12月16日在重慶成立,當時的主要成員是民族工商業家和與工商界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分子。民建原稱民主建國會,1952年7月改稱中國民主建國會。
1950年,民建總會在福建發展會員。1951年1月建立民建福州分會籌備處,5月成立籌備委員會。1954年6月成立民建福州市分會,1956年6月成立民建福州市委員會,同年10月和11月相繼成立民建泉州、廈門市籌備委員會。這期間福建民建組織成員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作出了重大貢獻。
1957年4月,作為民建中央派出機構的民建福建省第一屆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在“反右”鬥爭中,不少會員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其中相當多的人是富有經營管理經驗的工商業者和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1958年12月和1962年4月,民建福建省第二、三屆工委成立。省工委帶領會員和所聯繫的工商界人士,堅持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方針,投入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和增產節約運動,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服務。"文化大革命"中,福建各級民建組織被迫停止活動。民建成員經受了嚴峻的政治考驗,沒有動搖"聽毛主席的話,跟共產黨走,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念。
民建福建省工委於1979年5月恢復活動,主動配合中共和政府落實統一戰線的各項政策,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實現工作重點轉移服務。1980年1月,民建福建省第一屆委員會成立。民建福建省第二、三、四、五、六、七屆委員會分別在1984年5月、1988年10月、1992年9月、1997年5月、2002年4月和2007年6月成立。
改革開放以來,民建成員依照"堅定不移跟黨走,盡心竭力為四化"和"加強自身建設,發揮政黨職能"的行動綱領,滿懷報國熱情和主人翁責任感,在服務社會和工商專業培訓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民建省委發動全省會員圍繞經濟建設中心獻計獻策,提出了很多有真知灼見的意見、建議。1989年《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公布實施后,民建省委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充分發揮同經濟界密切聯繫的特色和優勢,切實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2005年1月,中共中央頒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福建省各級民建組織和全省會員認真學習貫徹《意見》精神,切實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提高政治把握、參政議政、組織領導和合作共事能力。全省民建會員正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周圍,在中共福建省委和民建中央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民主、團結、創新、奉獻的民建精神,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譜寫民建光榮歷史的新篇章。
截至2011年6月,本省共有福州、廈門泉州漳州三明莆田南平寧德8個市級組織,1個設區市委籌備委員會(龍岩),晉江福清南安3個縣級市組織,10個基層委員會,17個總支部,197個支部,4個小組;全省會員總數5723人。會員平均年齡50歲,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佔78.1%,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佔66%,經濟界人士佔81%。會員擔任各級人大代表123人,各級政協委員420人,擔任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領導職務(縣處級以上)的29人。
民建福建省委機關現設辦公室、組織處、宣傳處、調研處、社會服務處;專業機構有:經濟、資源、農業、金融、法律、企業、會務、科教、文化、婦女10個委員會;辦有《諮詢與建議》、《民建閩訊》等會內刊物,主管、主辦《海西物流》雜誌 [國內統一刊號:CN35(Q)-0089],建立了民建福建省委網站。
民建福建省委(工委)歷屆主委:劉棟業、陳希仲、蔡載經、林強,現任主委郭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