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樓集
青樓集
《青樓集》,古代中國戲曲藝人傳記專著。夏庭芝撰。成書於元至正乙未十五年(1355),全書 1卷,記述元大都、金陵、維揚、武昌以及山東、江浙、湖廣等地的歌妓、藝人 110餘人的事迹。這些女子各有不同方面的藝術造詣。
《青樓集》記錄了她們在雜劇、院本、嘌唱、說話、諸宮調、舞蹈、器樂方面的才能。尤其對某些雜劇演員的專長有較細的記載。同時還記錄了她們與當時的一些達官顯宦、文人才士、戲曲散曲作家的應酬和交往。涉及名公士大夫等50餘人、男演員30餘人。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元代中國戲曲的繁榮狀況及元代藝人的生活情景。
《青樓集》
古代中國文學、戲曲史料。元代夏庭芝撰。夏庭芝字伯和,號雪蓑。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生於元延佑年間,卒於明初。
《青樓集》現存主要版本有元末陶宗儀輯、明人陶重校《說郛》本,明人陸楫所輯《古今說海》本,明人無名氏輯《說集》本和近人葉德輝輯《雙景叢書》本。第一、二、四種內容文字大同小異,惟第三種較其他三種文字上相異處較多,題序較為豐富。《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所收的《青樓集》,系以《雙景叢書》本為底本,用其他本比勘對校,將文字互異處一一列出,並將《說集》本中所存張擇序、夏伯和志、卷首目錄、朱武跋文補錄在提要中。《青樓集》對研究中國戲曲沿革、演員行跡、時尚風俗等戲曲史問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青樓集》,元末明初夏庭芝撰戲曲表演論著。《青樓集》記載了元代幾個大城市,一百多位戲曲、曲藝女演員的生活,還涉及到當時三十多個男演員及五十多個戲曲作家的事迹。其中,大部分的篇幅記錄下了從元初的珠簾秀,到元末的米里哈等一批雜劇女演員的精湛技藝。夏氏往往用“色藝兩絕”來概括她們的藝術魅力,這反映了當時演員真實情況,和觀眾普遍趣尚。在稱讚她們的“姿容”、“技藝”並佳的同時,夏氏還強調她們“意度”、“丰神”、“舉止”等方面的不凡,而對一些其貌不揚,甚至有生理缺陷的演員,則盛讚其演技的不凡和難能可貴。可見,《青樓集》在“色藝”兩者之間,畢竟是把“藝”放在首位的。
在眾多的雜劇演員中,有的藝有專精,如李嬌兒、張奔兒、顧山山、荊堅堅、王心奇,專工“花旦雜劇”;國玉第、天錫秀、平陽奴,精於“綠林雜劇”,南春宴,長於“駕頭雜劇”。有的是多面手,如順時秀,“雜劇為閨怨最高,駕頭、諸旦本亦得體”,天然秀,“閨怨雜劇為當時第一手,花旦、駕頭亦臻其妙”,珠簾秀“駕頭、花旦、軟末泥等,悉造其妙”;由此也可以反映出元雜劇藝術品類繁多、分工精細、流派紛呈的景象。
《青樓集》對雜劇演員高度的藝術技巧,也有記述。有的演員技藝至老不衰,如賽簾秀中年雙目失明之後,其表演“出門入戶,步線行針”,仍“不差毫髮”,為“有目莫之及”。顧山山“技藝絕倫”,晚年“老於松江,而花旦雜劇,猶少年時體態”。其他曲藝演員,也不乏身懷絕技之人,如小娥秀小唱、慢詞妙絕一時,陳婆惜的彈唱“聲遏行雲”,時小童說話藝術“如丸走板,如水建瓴”……多種藝術形式,在元代湧現出了大量藝術人才,這些藝人大多聰慧不凡,有一定的文化藝術素養。有的長於文墨,詩文書法均通,有的善制樂府,有的甚至文思敏捷,能“即席成賦”,有的則通曉音律。雖然元代的這些演員們藝高一時,但地位卑微,大都無法逃脫悲慘的命運。作者也以同情的筆觸,記錄下了這些演員們的種種不幸遭遇。
《青樓集》是記述元代戲曲曲藝演員史料的重要著作,它為後世了解元代戲曲曲藝演員生活、藝術造詣等方面的情況,研究記代戲曲藝術和戲曲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尤其在中國古代,由於人們對戲曲演員的普遍歧視,帶來了中國古代戲曲演員資料奇缺的境況,元代又是中國古代戲曲的黃金時代,因而《青樓集》的著錄更有其獨特而珍貴的史料價值。
據《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1982年重印)第二冊《青樓集》校對。《集成》以葉德輝《雙楳樓景闇叢書》的刊本作為底本,參校明萬曆時無名氏輯《說集》內的鈔本、清順治三年宛委山堂刻元末陶宗儀輯《重校說郛》的刊本、清道光元年酉山堂重刻明陸楫輯《古今說海》的刊本以及明萬曆三十年鹿角山房刻明梅鼎祚編《青泥蓮花記》書內所采引的部分。本電子版文本悉依《集成》;句讀標點,偶或稍異。《集成》原有校勘記近五百則,本電子版採擇其與戲曲名詞、藝術評價、人名、官職等有關的校記,以及部分與文意密切相關的異文,注在每節之後(欲深入研究者,務請查閱《集成》原書)。《集成》所據參校的四種版本中,前三種分別簡稱為“說集本”、“說郛本”和“說海本”,《青泥蓮花記》簡稱為“蓮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