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子

楊燕子

楊燕子,女,英文名Janet Yang。生於紐約州長島,父母都是40年代中國大陸的移民。她現在是一名電影工作者,就是她把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的第一批影片賣給了中國,讓許多中國人第一次進入好萊塢創造的夢幻世界。

作品


作為製片人參與的電影: 《魚年》(2008)、 《暗物質》(2007)、《一級重罪》(2002)、《魔鬼遊戲》(2000)、《拯救者》(1998)、《零辦法》(1998)、《性書大亨》(1996)、《殺手日記》(1996)、《麥克馬丁審判案》(1995)、《喜福會》(1993)、《斑馬頭》(1992)、《Iron Maze》(1991)。

人物經歷


JANET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因為與國內的大部分親友失去了聯絡,少年的JANET對自己的國家幾乎一無所知,甚至連中文都不怎麼講。
“小時候如果在商店裡遠遠看見一個東方人,我就會很想衝過去,看看他是不是中國人,是不是我認識的,總之會很激動。我從小就很想了解中國人,了解中國的歷史。很奇怪,我的哥哥姐姐就沒有這種願望。”
1972年尼克松和基辛格訪華后鼓勵華僑回國探親,讓小JANET有了了解中國的機會。
“那是我第一次回中國,當時在廣州的一家酒店裡,我們遇到一個加拿大華人代表團。其中一個人對我說,你現在完全是美國人,但有一天你會想做中國人。你會想找到你的根。我當時聽了覺得他說的玄玄乎乎的,他怎麼會知道我以後會怎麼樣?可結果真是這樣。”
讀大學時,JANET選擇了“中國研究”專業,這個決定,把她再次帶回了中國。
“我在哈佛的一個導師與北京外文局有聯絡,當時他們剛好在聘請外國專家。他們找的並不是有很多經驗的白人專家,而是年輕一點的,能吃點苦的,願意住宿舍而不是友誼賓館的‘小專家’。我沒怎麼考慮就去了。”
正是在那段日子裡,楊燕子第一次看到了中國電影並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她驚喜地看到了它們平實背後閃亮的東西,也從中深切地了解了中國文化。同時,因為生活上的許多不適應,她也總被提醒:自己不是完全的中國人。“在中國的時候,我幾乎每天每分鐘都問自己:我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
在中國的工作經歷雖然短暫,卻在楊燕子的內心投下一個隱隱的願望:有一天,把中國電影帶到美國。
楊燕子剛從中國回美國時,並不知道應該怎麼開始,所以就去哥倫比亞大學讀了個MBA。畢業后,通過大使館知道,正好有一個小公司在舊金山做中國電影在北美洲的代理。楊燕子告訴他們她對中國電影很感興趣,並且剛從商學院畢業,於是他們就請我楊燕子管理這家公司。
JANET的電影生涯開始得有聲有色,她引進美國的第一批中國電影中,包括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吳天明導演的《沒有航標的河流》等,很多都是所謂的第五代導演的作品。“我真的很喜歡這些電影,它們很新鮮很豐富,相對樣板戲有了一個巨大的飛躍。”
突然有一天,楊燕子接到MCA環球電影公司的電話,他們希望楊燕子能加盟,這對楊燕子來講,當然是個很難拒絕的邀請。於是楊燕子進入了環球,開始參與開發中國市場。接下去的1年多時間裡,她和她的同事在中美兩國之間不停奔波,進行了很多談判,最終把許多中國觀眾到今天仍記憶猶新的《愛情故事》和《羅馬假日》等經典影片引進了中國。

成功關鍵詞


2018年5月,為期兩天的美國百人會2018年年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市落幕。
28年前,美國百人會在紐約成立,來自各個領域的業界翹楚聚集在一起;28年後,三位生於不同年代、從事不同行業的百人會成員,向人們講述了他們在美生活的“成功關鍵詞”。
身著白襯衣、牛仔褲的楊燕子,是看不出年齡的女人。她是生於紐約的第二代華人移民,父母於上世紀40年代赴美。
身為資深電影製片人、奧斯卡獎評委,楊燕子被媒體評為“好萊塢最有影響力的50位女性之一”。通過大銀幕溝通東西方文化,是她追求的目標。
楊燕子說,人們常講,好萊塢對亞裔有偏見。她剛開始在好萊塢工作時,覺得外部環境如果是這樣的,也無法改變它。“但是,現在我和好萊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我想對年輕人說,在你們攀爬人生這架梯子的時候,一定要記住,相信自己,相信不合理的事情可以改變。”
她特別提到,年輕人要培養領導力,不只是領導團隊,更是領導自己。人生並非必須迎合外部環境才能成功,要堅持把人生道路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