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子島

舟山市定海區冊子鄉政府駐地

冊子島是定海區冊子鄉政府駐地。東與舟山島岑港鎮相望,岸距2.5公里,西南鄰金塘島,岸距2.3公里。陸域面積14.2平方公里,最高點馬王崗海拔275米。海岸線長23.85公里,為不規則形,長軸呈南北走向,長5.5公里,寬2.46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因島上南嶴、北嶴兩平畈中間隔鳳凰山,形似翻開平放的書冊,故名冊子島。常住人口0.18萬人(2020年)。

冊子島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早在宋代,冊子就有人棲息,明初荒蕪,清康熙年間解除“海禁”后,漁民回遷重新建置。島上有古寺廟三座:北嶴廣福寺、南嶴妙灣廟和大曬網龍王宮。廣福寺坐落在冊子北嶴上橫。前身為清康熙年間所建的白雲庵,光緒初重修后名廣福寺。如今的廣福寺寺宇高大,氣勢恢弘。龍王宮和妙灣廟,因各種原因廢棄或閑置。島內桃夭門丁家乃丁光訓祖居,房屋已有170餘年歷史,保存完好。

歷史沿革


冊子島
冊子島
冊子,在古志書中偶有寫成“冊支”者,但並不多見。據查考,早在宋乾道
《四明圖經》、宋寶慶《昌國縣誌》、元大德《昌國州圖志》中均有“冊子”、“冊子渡”、“冊子(酒)坊”等記載。清康熙《定海縣誌》中不僅有冊子山記載,且附有冊子山圖。
清光緒年間由朱緒曾編寫的《昌國典詠》一節亦有“冊子山離縣城西約八十里,定海、金塘相峙,中隔橫水洋,冊子居中,以塞北洋之水。其東岑港,近內地;其西為西堠門,當大洋;其東南桃夭門,有桃花女山為檣,鳥棲泊之所”等記述,且附詩云:
帆飛島屙半洋礁,
冊子山形壓巨潮;
亂石浦開禾稻熟,
釣船峰簇泊桃夭。
清光緒《定海廳志》更有“冊子自宋以來,居山者以耕鑿為主,瀕海者以漁撈為業,至老不識乎城市。環帶大海,四時多風,夏秋尤多颶風”等記述。
從現有文字史料分析,冊子島的開發歷史當從宋代記起。據宋寶慶《昌國縣誌》記載,當時全縣有15所酒坊,其中就有冊子坊;全縣有23處寺院,冊子廣福院亦在其中。宋代已有酒坊、寺院等記載,說明島上住人的歷史應當更早些,但目前還沒有確鑿史料和出土文物可佐證其更早的開發史跡。

資源


冊子石化碼頭
冊子石化碼頭
冊子島附近海域海洋生物資源豐富。調查表明,張網漁獲物出現的常見種類有60種左右。冊子島地處灰鱉洋、橫水洋間,是定海最大的張網作業水域。島上自然風景優美,海洋漁村文化特色明顯,有名人丁光訓故居。該島水產養殖有一定基礎,舟山中科海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已開發網箱養殖120多隻。舟山大陸連島工程經過冊子島,目前連接舟山本島和冊子島的桃夭門大橋已經架通,不僅方便島上交通,也為該島旅遊增添了新的風景線。

主要景觀


冊子島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早在宋代,冊子就有人棲息,明初荒蕪,清康熙年間解除“海禁”后,漁民回遷重新建置。島上有古寺廟三座:北嶴廣福寺、南嶴妙灣廟和大曬網龍王宮。廣福寺坐落在冊子北嶴上橫。前身為清康熙年間所建的白雲庵,光緒初重修后名廣福寺。如今的廣福寺寺宇高大,氣勢恢弘。龍王宮和妙灣廟,因各種原因廢棄或閑置。島內桃夭門丁家乃丁光訓祖居,房屋已有170餘年歷史,保存完好。
冊子島秀麗的自然風景中,依附著許多美麗的傳說,月照鏡、龍潭金毛筍、龍潭祭龍等,至今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另外,一些傳統的習俗和風尚,如“屠城羹飯”、“都神會”等,都可以挖掘開發成民俗風情旅遊資源。除此之外,冊子的海洋漁農業生產歷史悠久,長期以來漁民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漁業文化,如海洋漁具的歷史演變,各種時期的漁船,別具一格的船飾文化,海鮮飲食文化,婚俗文化等,通過對這些漁業文化的整理組合,將會對長江三角洲的旅遊市場形成很大吸引力。

開發


桃夭門大橋
桃夭門大橋
舟山大陸連島一期工程連接舟山本島、里釣島、富翅島和冊子島,桃夭門大橋是其中的第三座大橋。隨著西堠門大橋冊子島的動工建設,冊子島實際上已和本島連為一體。
中科院與浙江海洋學院的國家863計劃——深水網箱養殖基地落戶於冊子島,在南嶴建立深水網箱養殖名貴魚種,這也是一處可供遊人觀賞、參與的場所。冊子島還有一定量的漁業資源,適合開展以休閑漁業為主的旅遊項目。
冊子島擬開發為一個以休閑療養為主題,以濃厚的海洋和漁業文化為基礎,以優美的自然風景為依託,以滿足長江三角洲等主要客源市場進行中長期度假療養的需求為目的,建成以健康療養、海洋文化、休閑漁業、生態旅遊為主要活動內容的生態文化度假區。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冊子島常住人口0.18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