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陵

建陵[金],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最初活動在黑龍江境內的阿什河流域,隨著金政治、軍事勢力的南下,在中都(北京)大房山營建山陵,以後金代帝王均葬於此,現存帝陵遺址十七座。

基本簡介


金陵陵園規模宏偉,氣勢非凡。琉璃瓦殿堂樓閣連次櫛比,漢白玉的石碑以及高大的石像生錯落在蒼松古柏之中。可惜明代以後,大房山金陵連遭兵毀,清代雖經修繕,但已不復原貌。又被兵匪多次盜掘,現已成為一片廢墟。
房山金陵原在黑龍江省阿城縣,公元1153年建都燕京(北京)后,於1155年遷來太祖睿陵和太宗陵。在雲峰山腳下,修建了北京地區第一個皇家陵園。1156年又遷來始祖等10個帝陵。后熙宗、世宗、章宗、睿宗、顯宗等也陸續葬於此地,金陵故此得名。金陵遺址內還葬有皇子及重要大臣的“諸王兆域”。1985年,文物部門開始對金陵遺址調查和試發掘,已發現石雕、碑記、御路和建築構件、遺址等大量寶貴文物。金陵有山有水,地域遼闊,風水甚佳,又是中國少數民族主政的一代帝王陵寢,距北京45公里。無論從文物考古和旅遊觀瞻的角度,進行“科學保護,和理利用”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歷史簡介


建陵
建陵
金朝建於公元1115年1月—1234年。共經歷119年。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白城子)建立了金國。1153年(貞元元年)金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於北京,並拆毀了上京的宮殿。3年後將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金太宗完顏吳乞脈等金代列祖列宗12帝的陵位從上京帝陵園遷葬入北京房山的陵地。至此北京城在全國的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成為全國的中心樞紐,開始了他作為全國為封建王朝統治中心的歷史。金朝共經歷了10代王朝,其關係如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於1123年8月病死行軍途中,傳位於其弟金太宗完顏晟。金太宗完顏晟於公元1135年1月病死,傳位於侄孫金熙宗完顏亶。公元1149年12月完顏亮(即金海陵王)殺死金熙宗完顏亶,即皇位。金世宗完顏雍為金太祖之孫,在公元1161年10月在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稱帝,廢黜金海陵王完顏亮,完顏亮於公元1161年10月被部將殺死。金世宗完顏雍於公元1189年1月病死,傳位於孫完顏璟。金章宗完顏璟於公元1208年11月病死,傳位於叔完顏永濟。衛紹王完顏永濟於公元1213年8月被宦官李思中殺死,傳位於侄完顏珣。金宣王完顏珣於公元1223年12月病死,傳位於子完顏守緒。金哀王完顏守緒於公元1234年1月自縊而死,傳位於金末帝完顏承麟。金末帝完顏承麟即位不久被蒙軍亂兵殺死,金朝滅亡。

墓中人物


建陵[金]
建陵[金]
金陵共有17座帝陵。17座帝陵中真正稱得上皇帝的人只有五位:金太祖完顏阿骨大、金太宗完顏吳乞脈、金熙宗完顏亶和金章宗完顏景。另外有四個真正的皇帝葬地不祥:海陵王完顏亮、金衛紹王完顏永、金宣王完顏珣以及金哀王完顏守。
序號 姓 名 生 於 在 位 在位時間 年 號 陵號
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1068-1123 1115-1123 8 收國、天輔 睿陵
金太宗 完顏晟 1075-1135 1123-1135 12 天會 恭陵
金熙宗 完顏亶 1119-1149 1135-1149 14 天眷、皇統 思陵
金海陵王 完顏亮 1122-1161 1149-1161 12 天德、貞元、正隆
金世宗 完顏雍 1123-1189 1161-1189 27 大定 興陵
金章宗 完顏璟 1168-1208 1189-1208 19 明昌、承安、泰和 道陵
衛紹王 完顏永濟?-1213 1208-1213 5 大安、宗慶、至寧
金宣宗 完顏珣 1163-1223 1213-1223 10 貞佑、興定、元光
金哀宗 完顏守緒 1198-1234 1223-1234 11 正大、開興、天興
金末帝 完顏承麟?-1234 1234-1234

地理位置


(圖)建陵[金]
(圖)建陵[金]
金陵是指金代的皇帝的陵墓群。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西北二十里的雲峰山下的車廠村的地方。這裡四面環山、峰巒秀拔、林木茂盛。東北側聳立著海拔1309米的主峰--雲峰山。沿主峰而下,卧著九條鯉魚背似的山脊,最終交匯在寬闊的山間平地,氣勢非凡。兩邊的側峰,猶如兩道的天然屏障,各自瀉下一股清泉,如金珠玉碎般流淌,叮咚聲終年不絕耳。金陵陵園就是以雲峰山為主峰,向兩翼逐漸延伸開去。金陵的範圍東至萬安寺西小嶺18里,南至黃山峪水心26里,西至轆轤嶺23里,周圍基地128里。它的東北界限應到上店,西側一直到石門溝。
金陵的陵墓依山而建,頂端正中是雲峰山主峰,腳下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睿陵。金太宗的恭陵也居中,與睿陵相隔不過幾十米。睿陵之側是完顏宗乾的德宗陵,完顏宗輔的景陵,金世宗的興陵,在往下依次是金熙宗完顏亶的思陵,原部落十首領人稱“十帝”的光陵、昭陵、建陵、輝陵、安陵、定陵、永陵、泰陵、獻陵、喬陵,完顏允恭的裕陵,今章宗完顏景的道陵。

墓地考究


(圖)大房山金陵
(圖)大房山金陵
金朝的皇陵就在京西的九龍谷;是在今日的房山境內,但論據實在不足,因房山縣是在北京的西南方向,而不是在京西,大方向有誤,很難讓人心服。那麼,位於北京西山的門頭溝沒有可能呢?現門頭溝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大峪地區,正是在京西的群山環抱之中。這一群山不知在多少年前,就被人們稱之為九龍山。九龍山座西面東,正對皇城,形如U字,恰如一尊太師椅。山下就是一個十分開闊的谷地,有村原名為大谷,因兵慌馬亂,有心人遂將村名谷字旁加一個山字,即為今日之大峪村,峪因與獄同音,為常人所忌諱,這樣大峪村就可減少外界(特別是官家與匪家的)干擾。
大峪村西一華里許,為坡頭村,是大峪村的一個附屬村落。老者皆雲該村祖上為看墳者,文革前坡頭村附近尚有不少碑刻遺物,以及高達十餘米的數座墳丘。坡頭村西原有松林和狀如金人頭盔的小山丘(該村金姓者為數不少)數座,呈橢圓狀,高約10米左右,周長約15米左右;此地土質與四周迥然不同,皆為黃土,土層厚達數十米。70年代初,附近居民蓋房多到此處取土,現已成為礦工家屬區,遺跡無存。坡頭以西南三里許有一村莊;北三里許為東龍門和西龍門村;往西有圈門村;東面是由北往南奔流的永定河,過河即為屏障似的石景山。由此可見,坡頭村正處在九龍山這把“太師椅”正中位置處,且三面有四門(中門、圈門、東龍門和西龍門),東對京城,有門戶有屏障有水流過。如果讓昔日風水先生講,即是風水極佳的所在。遺憾的是,由於附近煤炭儲量豐富,在元代即開始大規模開採,黑山一帶有小煤窯數十座,導致地面自然景觀破壞嚴重。即便這樣,在明代,這裡的風水也被不少皇親國戚所看中,成為百餘家貴族的陵園,“宛署雜記”上就記載有小黑山會雲。
上述所云,金朝的皇陵應是在門頭溝區的坡頭村西。此說正確與否,實難定論。因金朝亡后,史書記載,金陵很快就荒頹了。耶律徠鑄於金亡不久,曾游此地,並作“九龍谷”一詩,言陵地的荒涼之狀。

現狀現貌


(圖)房山金陵碑亭總平面圖
(圖)房山金陵碑亭總平面圖
走進金陵的景區首先看見的是御道。在道的路邊上豎立著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單位的石碑。
過了石碑便是一段保存原貌的御道,東西寬5.4米,南北長3米,兩側有4塊雙面雕刻的牡丹行龍的漢白玉欄板和望柱,上面雕滿花紋,台階是青石的,聯結處雕刻忍冬草,花紋鑲對十分工整,極富有藝術性。欄板前的兩尊蹲獸,欄板中間的線刻蓮花七級石階,形象地展現當年拾級而上,直通主陵的一條神道。這組保存原貌的御道用玻璃罩了起來,進行了保護。
在金陵的地面上到處是零散著的殘缺漢白玉、青石、花崗岩、等建築物件。還有刻有浮雕人物、行龍、虎獸、花卉等飾物的精美琉璃瓦的碎片,為人所罕見。
考古隊對金陵進行挖掘,進一步的考察研究。已挖開了其中的一個墓穴,可以明顯地看出墓穴中的皇帝的石槨及位置,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進行,會帶來更多的驚奇,更進一步的了解金代的帝王興衰史和其中隱含了太多的權力鬥爭與人世變遷。
在已挖開的墓穴旁邊,豎立著一塊漢白玉石碑,石碑高2.1米,寬0.86米厚0.25米。石碑額上四龍展須,尾托火焰珠,龍形獨特。碑面陰刻著“睿宗文武簡肅皇帝之陵”十個楷體大字,字內填硃砂,鍍金粉,這應該是金世宗完顏宗輔的景陵。

歷史意義


金朝是第一個在北京建立帝都的王朝,使北京在全國的地位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成為了全國的統治中心和樞紐,為以後的元、明、清的建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北京成為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的著名大都市,起著極其深刻和淵遠意義。隨著金陵的開發和建設,將是一種新的,具有另種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