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改型巡洋艦

68改型巡洋艦

68改型巡洋艦(俄語: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68-бис,英語:Type 68-Bis cruiser,北約以本級艦首艦斯維爾德洛夫號稱本級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英語:Sverdlov-class cruiser,俄語бис代表再次,即改進型的意思)。

68改型巡洋艦滿載排水量17500噸,艦上共配備有12門152毫米炮、12門100毫米炮和24門防空機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但當時部分蘇聯海軍將領仍然認為在全天候航母出現前,巡洋艦於惡劣天氣下仍然有其存在價值。原計劃建造30艘,後來被赫魯曉夫取消建造計劃時,已完成14艘,2艘在船台上的船殼就地拆除,4艘下水儀裝的船體在1959年解體。

68改型巡洋艦總體上達到了后條約艦的水平,如果早出生幾年,也許會在二戰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生不逢時,出現在了導彈淘汰火炮的時代,這是蘇聯僵化的決策機制帶來的惡果。這些有著堅甲利炮的戰艦,只能在不斷的改裝中,唱響大艦巨炮主義最後的輓歌。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首艦斯維爾德洛夫號
首艦斯維爾德洛夫號
二戰結束,百廢待興的蘇聯重新走上發展的道路,蘇聯海軍也認為有必要重新設計建造一艘大型巡洋艦。鑒於當時蘇聯面臨的國際安全局勢,以及考慮到蘇聯國情狀況,蘇聯海軍最需要的就是迅速恢復二戰以前的元氣,確保使國家免於遭受敵國的海上入侵。5艘68型(恰巴耶夫級)巡洋艦完工後,一種新的火炮巡洋艦也設計完成,新的系列艦與原來老系列艦的首要區別是使用全艦身焊接工藝。這也是首次在國家的支持下使用焊接大型裝甲鋼板的技術。根據在坦克製造業上的豐富經驗,並且在戰後與德國造船廠一起對所需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就是68改型巡洋艦。

建造沿革

次艦捷爾任斯基號
次艦捷爾任斯基號
本級艦首艦斯維爾德洛夫號於1949年10月15日在列 寧格勒的波羅的海船廠開工建造,1950年7月5日下水,1952年5月15日服役。僅僅30天後,6月15日就參加了在英國為慶祝伊麗莎白女王加冕而舉行的盛大的閱艦式。新一代蘇聯紅海軍艦艇的雄姿令英美海軍官兵驚嘆不已。在列寧格勒和北德文斯克的各大船廠,更多的同級艦開工建造。蘇聯海軍計劃建造30艘同級艦。由於設計上的易於施工性,以及蘇聯政策上的集中性,僅僅5年間,就有17艘新巡洋艦下水。但斯大林的去世和赫魯曉夫的上台改變了一切。最終17艘巡洋艦其中只有14艘得以完工並進入蘇聯四個艦隊服役。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68改型巡洋艦布置線圖
68改型巡洋艦布置線圖
航行中的米哈伊爾·庫圖佐夫號
航行中的米哈伊爾·庫圖佐夫號
68改型巡洋艦採用長艏樓型艦體,艏樓長度約佔艦 體的2/3。長艏樓其優點主要是提高了干舷並改善了耐波性;增加了上甲板下的艙室容積,便於布置大量電子設備和改善居住性;增加了艦艇的儲備浮力及穩定性等。採用直線型前傾首柱,艦艏有角度很小並略微外張的舷弧線,艦艉則採用了標準的巡洋艦尾,艦體向後逐漸收窄到小圓弧型,垂直剖面則呈半卵型,故而在風浪中的快速性和穩定性都更好。68改型巡洋艦其動力系統由6台KV-68型鍋爐與2台TB-72型蒸汽輪機組成,最大功率11萬馬力,雙軸推進,其最大航速33.7節。
艦上可攜帶燃油3900噸,航速為18.2節時續航力5229海里,以33.5節航速航行時續航力為1975海里。發電機組為5台TG300渦輪發電機與4台DG250柴油發電機。艦上可攜帶150噸淡水與417噸鍋爐用水,自持力30天。68改型巡洋艦中部側舷水線附近有100毫米裝甲,水密艙壁裝甲120毫米,司令塔側面裝甲厚130毫米,頂部裝甲100毫米,底部裝甲50毫米。主炮炮塔正面裝甲175毫米,側面裝甲50毫米,頂部裝甲75毫米,炮塔基座裝甲130毫米。

艦體布置

十月革命號俯視
十月革命號俯視
68改型巡洋艦的艦艏是兩座3聯裝152毫米艦炮。上層建筑前有兩座雙聯37毫米炮座。艦橋後方是三腳主桅和直立式煙囪,它們與后三腳桅及後部煙囪之間是救生艇甲板。上層建築兩側布置有6座雙聯裝100毫米副炮,8座雙聯裝37毫米高炮和兩具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后甲板室上方布置有主炮火控雷達和6座37毫米高射炮。艦艉有兩座三聯裝152毫米主炮,其中三號炮塔的部分基座被安包攏在為甲板室中。艦艉甲板下方是水雷庫和布雷裝置,布雷口設在水線以下。68改型巡洋艦是二戰後建造的少數採用三腳桅的蘇聯軍艦,因為當時需要安裝的各種雷達天線和其它電子設備還比較少。

武裝設計

主炮特寫
主炮特寫
68改型巡洋艦裝備12門B-38型152毫米57倍口徑 艦炮。B-38型有雙聯裝和三聯裝炮塔,68改型巡洋艦裝備的是MK-5比斯型三聯裝炮塔。B-38型火炮單門全重17.5噸,全長8.9米,發射速度6.5發/分鐘,最大射程23.7公里,身管壽命450發。該炮配置的彈種非常齊全,有被帽穿甲彈,榴霰彈榴彈,照明彈等。1~3號炮塔重250噸,4號炮塔重243噸。火炮俯仰射界-5度至+45度,最大俯仰速度為12度/秒。方向射界為1至3號炮塔為正負148度,4號炮塔為正負140度,最大水平旋轉速度7度/秒。
副炮開火
副炮開火
68改型巡洋艦的副炮為12門CW5-1型100毫 米70倍口徑艦炮,採用雙聯裝炮塔,左右舷各布置3座。CW5型主要用於防空作戰,是蘇聯第一種帶有全套火控系統的自動艦炮,主要用於艦載中小口徑火炮進行對空作戰,其核心是兩部“防晒板”型火控雷達,中心計算機負責處理目標數據,數據發送至各炮塔后再進一步解算,各炮塔上也有一部功能有限的SPN-500型火控雷達,如果中心計算機被摧毀或發生故障,各炮塔也能接受雷達數據后自行解算射擊。
副炮特寫
副炮特寫
CM5-1型火炮的炮塔布置在一個可滾動的基座上,可以使整個炮塔在艦體經受正負20度的橫搖下保持水平穩定。炮塔重45噸,火炮俯仰射界-5度至+85度,最大俯仰速度16度/秒。方向射界為正負200度,最大水平旋轉速度17度/秒。100毫米火炮單門重3.9噸,長7米,最大射速15~18發/分。配備的彈種有高爆彈,破片殺傷彈,專用高射炮彈,照明彈和箔條幹擾彈等。火炮最大射程24.2公里,最大有效射高16000米。每門100毫米火炮備彈320發,具有優異的對空和對海作戰能力。
37mm炮特寫
37mm炮特寫
68改型巡洋艦的小口徑火炮原計劃安裝新研製的四聯裝45毫米全自動火炮,但是後來因為火炮超重而未能裝備,改成了老式的V11型雙聯裝67倍口徑37毫米炮,這也是蘇聯及其友好國家海軍裝備量最大的一種小口徑艦炮。68改型巡洋艦共裝備16座這樣的雙聯裝高射炮,其中艦橋前2座,兩舷各有4座,后甲板室上方有6座。V11型艦炮採用敞開式炮塔和人力操作,4發彈夾供彈,最大射速320~360發/分,最大射程8400米,最大射高6000米。V11型艦炮雖然射擊方式比較落後,但是性能可靠,射速高,精確性好,不僅大量裝備,而且在戰後進行的多次海戰中有出色的表現。
紅圈內為魚雷發射管位置
紅圈內為魚雷發射管位置
68改型巡洋艦在甲板兩側各安裝了 一具PAT-53-68比斯型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53-51型533毫米直航式魚雷,用於反艦,魚雷速度51節時射程4000米。這些魚雷性能較為落後,從1957年後,68改型巡洋艦上的魚雷發射管被陸續拆除。該級巡洋艦的艦艉甲板下方是一個大型水雷儲存庫,在執行布雷任務時,68改型巡洋艦可以一次布設多達108枚老式M-1908瞄式觸發水雷,也能投放蘇聯在二戰後研製的各種水雷。

性能數據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13,600噸
滿載排水量16,640噸
全長210米
全寬22米
吃水6.9米
燃料燃油3900噸
鍋爐6座KV-68型
動力2台TB-72型蒸氣輪機,118,100馬力,雙軸雙槳雙舵
最高速度33.7節
續航距離
18.2節5300海里
33.5節1975海里
乘員1250人
武器裝備
12門152毫米57倍徑B-38艦炮,安裝在四座三聯Mk5-bis炮塔;
12門100毫米70倍徑CW5-1型防空自動艦炮,安裝在6座雙聯 SM-5-1炮塔;
16門雙管37毫米高炮
2套PAT-53-68比斯型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108枚M-1908錨式觸發水雷
裝甲
中部側舷水線主裝甲100毫
米司令塔裝甲150毫米
甲板50毫米
炮塔175毫米
裝甲總重量2910噸
其它
5台TG300渦輪發電
機4台DG250柴油發電機
150噸淡水
417噸鍋爐用水
自持力30天 

本級艦


舷號艦名開工服役退役結局
408
斯維爾德洛夫
«Свердлов»
1949年10月1952年5月1989年5月1990年拆解
374
捷爾任斯基
«Дзержинский»
1948年12月1952年8月1988年10月1988年12月9日拆解
600
奧爾忠尼啟澤
«Орджоникидзе»
1949年10月1952年6月1963年1月1962年移交印尼更名為伊里安查亞(KRI Irian)號,成為印度尼西亞海軍旗艦。1972年售給台灣拆船。
419
日丹諾夫
«Жданов»
1950年2月1952年12月1990年4月1991年拆解
625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
1950年5月1952年12月1989年5月1989年拆解
375
海軍上將納西莫夫
«Адмирал Нахимов»
1950年6月1953年3月1960年7月1961年作為靶艦被擊沉
420
海軍上將烏沙科夫
«Адмирал Ушаков»
1950年8月1953年9月1987年9月1986年拆解
626
海軍上將拉扎列夫
«Адмирал Лазарев»
1951年12月1953年12月1986年10月1990年拆解
436
亞歷山大·蘇沃洛夫
«Александр Суворов»
1951年2月1953年12月1989年12月
437
海軍上將辛雅文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1951年10月1954年11月1989年5月1992年解體
300
德米特里·波扎爾斯基
«Дмитрий Пожарский»
1952年1954年12月1987年拆解
301
十月革命
«ОктябрьскаяРеволюция»
1952年7月1954年11月1987年9月1987年拆解
385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
«Михаил Кутузов»
1951年2月1954年12月在新羅西斯克海軍博物館
445
梅德波扎爾斯基
«Дмитрий Пожарский»
1952年3月1954年12月1987年3月1990年拆解
302
摩爾曼斯克
«Мурманск»
1953年1月1955年9月1992年7月1994年去印度拆解,中途於挪威海岸擱淺,後於2015年就地完成拆解。

服役動態


奧爾忠尼啟澤號
1956年赫魯曉夫乘此艦出訪英國時,英國軍情6局的蛙人en:Lionel Crabb在朴茨茅斯港水下秘密偵察此艦時失蹤。1961年接受適應熱帶的改裝, 從塞瓦斯托波爾起航, 1962年移交印尼更名為"伊里安查亞"(KRI Irian)號,成為印度尼西亞海軍旗艦。由於印尼海軍素質差,無法維護和運作這樣龐大的軍艦(編製艦員1250人),1964年這艘軍艦已經失去戰鬥力,回蘇聯進行維修。1965年蘇哈托發動930政變后,這艘巡洋艦作為海上監獄,關押了大量印尼共產黨政治犯,並最終於1970年擱淺,1972年售給台灣拆船。
捷爾任斯基號
本艦於1948年開工, 1950年8月30日下水, 1952年8月18日竣工。1957年10月至1958年12月該艦在塞瓦斯托波爾改裝SA-2防空導彈。改裝后稱為70E型。拆除了3號主炮塔、4座37毫米炮塔和魚雷發射管,延長了后甲板室並在其上安裝了SM64型雙臂導彈發射架,下方是可容納8枚導彈的彈庫。發射架的後方是“散歌”火控雷達,P-12遠程搜索雷達安裝在後主桅上,探測距離275公里。兩座煙囪之間安裝了PRV-11型“側網”測高雷達。
摩爾曼斯克號
擱淺地點在挪威的位置
擱淺地點在挪威的位置
本艦於1992年7月3日解除作戰序列,1992年12月31日 退役,1994年出售給印度金屬公司,在拖往印度途中經過挪威哈什維爾的芬馬克時,遭遇惡劣天氣,在躲避過程中擱淺在芬馬克一處岩島邊。挪威再後來對其檢查中發現摩爾曼斯克號帶有釙-210放射性反應,挪威和瑞典出於環境保護的考慮對印度和俄羅斯兩國進行交涉,最終涉及挪威,瑞典,印度,俄羅斯四國的談判於2009年結束,共4000萬美元的拆除款項到位,於2012年正式開始拆除工程,由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大的拆遷承包商AF DECOM承擔,在摩爾曼斯克號周圍建一圈防波提,排完水后再經陸路逐漸拆除運送完摩爾曼斯克號殘骸,該工程於2015年1月結束。
庫圖佐夫號
並排停泊於新港的臨沂艦與庫圖佐夫號
並排停泊於新港的臨沂艦與庫圖佐夫號
本艦為本級艦唯一一艘現存的艦艇,本艦於1987年轉 為蘇聯海軍預備役編製,1992年7月3日從俄羅斯海軍序列除籍,2001年8月23日拖往新羅西斯克海軍基地,在2002年7月28日俄羅斯海軍節上舉行了庫圖佐夫號海軍博物館開闢典禮,系泊於新羅西斯克港西南角。2015年5月8日中國海軍護航編隊進入新羅西斯克參加聯合軍演,此為中國海軍史上首次在該地區參加聯合軍演。由054A型護衛艦臨沂艦和濰坊艦組成的編隊在5月7日緩緩駛入新羅西斯克港,停泊於庫圖佐夫號海軍博物館旁邊。中國軍艦在進入采梅斯灣的時候,俄方鳴放禮炮21響,新羅西斯克海軍基地岸防炮兵連也鳴放21響禮炮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