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約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約:yuēㄩㄝˉ,yāoㄧㄠˉ。偏旁“糹”簡化為“糹”。依據古人書法省筆簡化。《說文解字》:“約,纏束也。從糸、勺聲。 ”。象“勹”中有實是“勺”之範式。糸、勺兩範式疊加。以糸纏束“勹”中有實是約之範式。

約:yuēㄩㄝˉ

本義:拘束,限制。如:約束、約法、制約、約定俗成。

衍義:引申指“共同議定的要遵守的條款”。如:立約、條約、契約。

衍義:引申指“事先說定”。如:約見、約會。

衍義:引申指“節儉”。如:節約、儉約。

衍義:引申指“簡要,簡單”。如:由博返約、簡約。

約:yāoㄧㄠˉ。

衍義:引申指“用秤稱”。如:約約。約一下。

衍義:又用作姓(yuēㄩㄝˉ,yāoㄧㄠˉ。)

字形源流


統一規範簡化為“約”。
約
詳細釋義
約:yuēㄩㄝˉ
(1)以糸纏束“勹”中有實是約之範式。本義:拘束,限制。如:約束、約法、制約、約定俗成。
(2)同本義[cord]
人尋約。——《左傳》注
(3)又如:尋約(八尺長的繩子)
(4)共同商定的事,共同議定要遵守的條文[agreement;appointment;pact]。如:約兒(字據;契約);和約;契約;條約如:約法三章
(5)盟約;相期的諾言[treatyofalliance]
負約不償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6)又如:約酬(契約,文券)
(7)姓
(8)纏束;環束[bundleup;bind]
約之閣閣。——《詩·小雅·斯干》
約,纏束也。——《說文》
凡任索約。——《考工記·匠人》。註:“縮也。”
約綏約轡。——《儀禮·既夕禮》
約車治裝。——《戰國策·齊策四》
約車騎百乘。——《史記·魏公子列傳》
銀蒜又垂碧戶中,櫻桃花下約簾攏。——《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9)又如:約指(環束於指);約臂(戴在手臂上的環形裝飾品)
(10)約定,以語言或文字訂立共同應遵守的條件[makeanappointment;arrange]
約為婚姻。——《史記·項羽本紀》
與諸將約曰。
不敢稍逾約。——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必如約。——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11)又如:相約(相互約定);預約(預先約定);約分鴻溝(楚漢相爭,雙方曾約定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約信(用言辭訂立相互信守之約定)
(12) 邀請 [askorinviteinadvance]
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13)又如:約交(締交);約結(結交;邀結);約從(邀約合縱)
(14)束縛,約束[restrain;bind]
言語之約束也。——《周禮·司約》注
約我以禮。——《論語》
(15)又如:約己(約束自己);約身(約束自身);約禮(用禮約束自己)
(16)阻止;阻攔[hinder;block]。如:約攔(約欄。阻擋;阻攔);約住(止住;停住);約水(攔水)
(17)少;省減;簡約[save;economical;frugal]——《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待人也輕以約。——唐·韓愈《原毀》
以約失之者鮮矣。——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18)又如:約薄(刻薄);約省(減省;簡約);約損(減省;儉約);約節(簡約;節儉);約儉(簡約省儉)
(19)置辦;配備[prepare]。如:約車(備車)
(20)求取[seek]。如:約功(求取功名)
(21)估量[estimate]
長約八分有奇。——明·魏學洢《核舟記》
約燒房鋪數百間。——《廣東軍務記》
(22)又如:約末(約莫);約料(估計;料想);約度(估計;衡量);約諒(料想;忖度)
(23)塗飾[paint]。如:約黃(塗飾黃色)
(24)大概[about]。如:約有五十人;約迭(粗略估計);約計(約略計算)
(25)貧困[poor]。如:約居(居於貧困)
(26)簡要[brief]
讀書一事,要由博而返之約,總以心得為主。——《儒林外史》
博而不雜,約而不漏。——《文史通義》
(27)又如:約簡(儉約簡易);約艷(簡潔華麗)
(28)卑微;卑下[humble]。如:約辭(卑下的言辭)
約:yāoㄧㄠˉ。
(1)[口]∶用秤稱物[weigh]。如:給我約二斤肉
(2)另見yuē
常用片語
約等(yuēděng)
在數學中,表示相近的數值(準確值與近似值)之間的關係用約等表示。
和約(héyuē)
是指敵對雙方的約定,通常是交戰雙方(國家或政府)之間,以正式結束戰爭和武裝衝突而簽署的條約。
合約(héyuē)
指兩方面或幾方面在辦理某事時,為了確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而訂立的共同遵守的條文。
博文約禮(bówényuēlǐ)
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綽綽約約(chuòchuòyuēyuē)
形容女子姿態柔美的樣子。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字部】約
《廣韻》於略切《集韻》、《韻會》、《正韻》:乙卻切,𠀤音“葯”。《說文》:“纏束”也。《詩·小雅》:約之閣閣。《傳》:約,“束”也。
又,《周禮·春官·大史》:“凡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有約劑者藏焉。”註:約劑,要盟之載辭。《禮·曲禮》約信曰“誓”。疏:共相約束,以為信也。
又,《禮·坊記》:“君子約言。”疏:謂省約其言也。
又,《論語》:“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又,《禮·坊記》:“小人貧斯約。”註:“約”猶“窮”也。
又,《論語》:“以約失之者,鮮矣。”何晏註:儉約,無憂患。
又,《戰國策》:“蘇代約燕王曰……。”註:約,“止”也。
又,《莊子·逍遙遊》:“淖約若處子。”音義:淖約,柔弱貌。
又,《荀子·勸學篇》:“春秋約而不速。”註:文義隱約。
又,《呂氏春秋》:“旄象之約。”註:約,“節”也;一曰“美”也。
又,《楚辭·招魂》:“土伯九約。”註:“屈”也。
又,姓。如:約續,古賢者名,見《韓非子》。
又,《廣韻》:於笑切;《集韻》:一笑切;《韻會》:幺笑切,𠀤音“要”。《前漢·禮樂志》:“明德鄕治本約。註:師古曰:約,讀曰“要”。
又,《集韻》:於敎切,音“靿”,“屈”也。
又,《集韻》:乙角切,音“渥”。“𠣩”或作“約”,“束”也。
又,《集韻》:吉歷切,音“激”,“纏”也。
又同“的”。《枚乗·七發》:“九寡之珥以為約。”註:“約”亦“的”字也。
說文解字
約【卷十三】【糸部】
纏束也。從糸勺聲。於略切
說文解字注
(約)纏束也。束者、縛也。引申為儉約。從糸。勺聲。於略切。二部。
方言集匯
粵語:joek3
贛語:yiɔ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