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環礁”空對空導彈

1961年服役的導彈

俄羅斯“環礁”空對空導彈這是前蘇聯最早批量生產的紅外製導空對空導彈,代號K-13。

基本資料


俄羅斯“環礁”空對空導彈
俄羅斯“環礁”空對空導彈
這是前蘇聯最早批量生產的紅外製導空對空導彈,是根據美國“響尾蛇”AIM-9B導彈研製而成,並曾出口30多個國家。低空最大射程2~3千米,只能對目標尾追攻擊。這種導彈在越南戰場上和中東戰爭中都曾廣泛使用。

主要數據


最大射程 4.6km(Р-3)
7.6km(Р-3С)
7km(Р-13Р)
15km(Р-13М/М1
最小射程 1200m(Р-3С)
1000m(Р-13Р)
300~600m(Р-13М/М1)
最大速度 M2.5(Р-13М/М1)
使用高度 21000m
最大過載 10~11g
制導系統 被動紅外(除Р-13Р外的其他К-13型號)
半主動雷達(Р-13Р)
引 信 無線電近炸引信
戰 斗 部 爆炸破片,重11.3kg
動力裝置 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
彈 重 75kg(Р-3С)
83.5kg(Р-13Р)
90kg(Р-13М/М1)
彈 長 2.837m(Р-3С)
3.417m(Р-13Р)
2.876m(Р-13М/М1)
彈 徑 127mm
翼 展 528mm(Р-3С/Р-13Р)
651mm(P-13М/М1) 

設計特點


“環礁”
“環礁”
該彈的結構和性能特點與美國的AIM-9B“響尾蛇”空空導彈相似,採用鴨式氣動外形布局,由5個艙段組成。第1艙為被動式紅外導引頭艙,內裝反射式光學系統、圓形玻璃片調製盤、硫化鉛目標熱輻射接收器、三自由度陀螺目標位標器等,只能在晝間、晴天和偏離太陽角度大小20°的條件下工作,位標器最大偏轉角±28°,制導時間21s。第2艙為艙機和能源系統艙,內裝雙控制通道艙機、驅動艙面偏轉和渦輪發電機的燃氣發生器、供給導彈單相交流電的電磁感應渦輪發電機。第3艙為戰鬥部艙,內裝黑索近、梯恩梯和鋁粉混合炸藥,殼體爆炸形成的破片數量超過1000塊,破片飛散角10°~16°,有效殺傷半徑9~10m。第4艙為紅外近炸引信艙,內裝敏感目標熱輻射的光電組件、熱敏化學電池和保險執行機構(與觸發引信共用),重量為3kg,只能在距目標距離9m以內、相對速度150~800m/s、交會角0°~30°的條件下工作。觸發引信共有4個由鋼製切刀和繞在切刀上的絕緣導線組成的信觸發器,分別裝在導彈的4片控制舵面后緣,導彈命中目標時該導線被切斷,保險執行機構接通引爆電路,電雷管引爆戰鬥部。第5艙為火箭發動機艙,內裝帶八角星形內孔的單根圓柱形葯柱,其端面和外表面有包覆層,重量36kg,燃燒時間超過1.7s,總衝量38kNs。4片穩定彈翼固定在第五艙後部外表面,與4片控制舵面串列配置。

建造背景


環礁
環礁
該彈是蘇聯在對1959年獲得的美國“響尾蛇”AIM-9B空空導彈(1958年首次用於空戰)的殘骸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研製並大量裝備戰術空軍殲擊機的第一種紅外型空空導彈。研製單位是由伊凡•托羅波夫(1961年由安德烈•利亞平)領導的第134試驗設計局,即現在的“三角旗”(Вымпел)機械製造設計局的前身,在1966~1968年蘇聯軍工設計局體制再次調整時改為現名。
該彈第一個型號於1960年投入生產,1961年進入蘇聯前線戰術空軍服役。該導彈的系統代號和編號分別為К-13(K-13)和Изд.310(Izd.310),空軍使用代號為Р-3(R-3)。1961年7月9日,攜帶К-13空空導彈系統的米格-21戰鬥機首次在土希諾空軍機場舉行的航空節飛行表演中露面。隨後,西方和北約集團按照自行確定的對蘇聯武器裝備的命名規則,給予該導彈的編號和命名為AA-2“環礁”(At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