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洞

隋唐時期的拱券式門洞建築

魯班洞隋唐建築。據清乾隆三十五年刊印《靈岩志》載,有兩種說法,一為魯班洞,一為開山祖師朗公墓。

基本介紹


1995年秋季發掘后,確認為早期由山下進入寺院的山門,后被長年泥土淤埋地下。該洞為石砌建築,前為石砌洞券結構,石板鋪地,券洞南為進寺的斜坡道。後有方室聯接,方室地面高於券洞地面,砌築台階可拾級而上。方室東、西、北三面辟門,頂為?頂結構,中間刻有蓮花藻井。北為假門,門楣正中雕一人面像,鬍鬚舒展至楣角呈捲雲紋狀,是北朝至唐時期常用的一種裝飾手法。門西側現存一蹲獅,雄壯有力,造型優美,是現存隋唐時代少有的石刻珍品。東、西二門各有台級向南轉九十度登臨至頂,頂上置有8個碩大的寶裝覆蓮柱礎,造型雄渾古樸,具有北朝時代風格。從柱網的布局看,為闊三間,深二間的殿堂建築,建筑北門向北有一巨大石拱橋,橋面正中縱向刻有四朵蓮花。橋後為石剪邊長方台地而結束。券洞兩側石壁上刻有唐初至宋明的歷代題記,券洞南端西側有後人鑲嵌唐代書法家李邕於天寶元年(742年)撰書的《靈岩寺碑頌並序》殘碑,是少見的書法藝術珍品。從建築風格、石刻品特徵及歷代題刻等判斷,該建築遺跡時代不晚於隋代,是我國目前現存地面建築中,時代最早的拱券式門洞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