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孢子蟲
粘孢子蟲
粘孢子蟲(Myxosporea)是粘體動物(Myxozoa)的一個綱。下有近2500種生物,較為知名的如腦碘泡蟲(Myxobolus cerebralis)與Alataspora solomoni、Ceratomyxa shasta等。
粘孢子蟲
域: | 真核域 Eukarya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亞界: | 真後生動物 Eumetazoa |
(未分級) | 輻射對稱動物 Radiata |
門: | 刺胞動物門 Cnidaria |
(未分級) | 粘體動物 Myxozoa Grassé, 1970 |
綱: | 粘孢子蟲綱Myxosporea |
粘孢子孢子的共同特點:
(1)每一個孢子有2-7塊幾丁質殼片(多數為2片),兩殼片連接處稱為縫線,縫線由於粗厚或者突起呈脊柱結構,稱縫脊,沒有縫脊的一面稱殼面。縫脊大多數種類是直的,少數種類呈“S”型;
(2)有些種類的殼上有條紋、褶皺或者尾狀突起;
(3)孢子有1-7個球形、梨形或者花瓶型的不等的極囊(多數種類有2個極囊),通常位於孢子前端,有的種類位於孢子兩端,有些種類的極囊之間還有“V”或者“U”型突起,稱囊間突。極囊里有極絲,作螺旋狀盤曲,受到刺激后,能通過極囊孔射出,極絲呈絲狀或者帶狀。
粘孢子蟲病是由於粘孢子蟲(Myxosporeans)引起的一類寄生性病害,近年來已發展成危害嚴重的水產動物病害之一。粘孢子蟲屬粘體動物門(Myxozoa),是一類產孢子的後生動物寄生蟲而非原生動物,迄今國內外已報到2500餘種,寄主範圍涉及從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所有門動物的廣泛宿主,但水產動物,尤其是魚類是其最主要寄主(Kent et al 2001; Jimenez-Guri et al 2007; Lom et al 2006),國內由於對其它宿主的研究缺乏,也往往認為其時魚類專屬寄生蟲。大多數粘孢子蟲在長期進化歷程中與相應宿主形成了穩定的宿主-寄生蟲相互關係,對宿主危害較小,但隨著世界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養殖環境、模式等的改變,新的養殖品種的引入等因素,粘孢子蟲已成為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Canning & Okamura 2003;Yokoyama 2003)。因養殖過程人為引種造成的爆發性粘孢子蟲的最顯著的例子如歐美鮭鱒魚的腦旋轉病(Whirling diseases,WD),其病原為Myxobolus cerebralis, 本起源於歐洲(德國),寄生於褐鱒(Brown trout,Salmo trutta),但對宿主並無實質性生理、病理影響,直到原產於北美的易感性宿主--虹鱒(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引入歐洲,而後隨著國際漁業貿易,被感染的虹鱒又進入北美水體,從而導致了包括虹鱒在內的眾多鮭鱒魚類的爆發性WD, 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造成了北美地區野生虹鱒種群數量的急劇下降的生態災難,其後又轉播至北亞、紐西蘭、摩洛哥、南非等地(Bartholomew & Wilson 2002)。其它國外報道的嚴重粘體動物病害還包括鮭鱒魚腎腫大的Tetracapsuloides bryosalmonae (Gay et al 2001), 鮭鱒魚等肌肉液化症Kudoa thyrsitis (Moran et al 1999), 鮭鱒魚消化系統炎症的Ceratyxum shasta (Bartholomew 1998), 鮃鰈類或河豚腸炎的Enteromyxum spp.(Yanagida et al. 2004)等。另外,在其它脅迫因子存在的養殖水體中,不少粘孢子蟲作為機會性病原體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粘孢子蟲病,給漁業生產造成損失。遺憾的是在近200年的粘孢子蟲即其病害的研究歷史中,有效藥物的缺乏(迄今尚未有一種商品化的粘孢子蟲病治療或預防藥物)致使人們對粘孢子蟲病捉襟見肘,甚至到了談粘孢子蟲色變的地步。學界普遍認為一旦粘孢子蟲侵入魚體進入孢子發育期(Sporogony)或發育成成熟粘孢子(Myxospore),由於粘孢子蟲包囊壁的緻密結構及粘孢子的堅硬幾丁質殼等原因,先已嘗試的藥物大都因不可能滲透之原因而效果甚微,如辛酸(Caprylic acid)、鹽黴素(Salinomycin)、托曲珠利(Toltrazuril)、鹽酸氨丙啉(Amprolium)等(Yokoyama et al 2003; Athanassopoulou et al 2004)。煙麴黴素(Fumagillin)及其相似物(TNP-470)一度被認為對粘孢子蟲病具有一定功效,但由於其潛在的致癌性及其抑制后的複發性而限制了其應用(Yokoyama et al 1990; Higgins & Kent 1998; Wang et al 2001)。因此,隨之粘孢子蟲病危害的加劇,開發藥效高、價格低、生產實踐可行的防治藥物對減少養殖戶損失,保障水產養殖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刻不容緩。
剪取患部組織或刮取胞囊內容物鏡檢。
1.及早撈出病魚,並深埋於遠離魚池處。
2.產卵池、孵化池和魚種池應有獨立的水源,不能和病魚池水源相通。
4.魚場的用具、漁具等應經常清潔消毒。
5.冬片魚種在放養前採用500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或相當於500ppm的石灰氮懸濁液浸洗30分鐘。
6.白鏈魚苗、魚種階段,每半月遍灑5ppm粉劑敵百蟲,可防治白鏈瘋狂病。
7.魚花下塘第3天開始,每天每萬尾魚用鹽酸圜氯胍0.2克拌飼投喂,連用7天。
1.用1‰的90%晶體敵百蟲浸洗3-10分鐘;同時全池遍灑晶體敵百蟲,使池水成0.2-0.3 ppm濃度;對鯪魚粘孢子蟲病有一定療效。
2.每萬尾魚苗用鹽酸圜氯胍1.5-2克拌飼投喂,連續用藥7~8天。
3.對寄生於鰓瓣上的粘孢子蟲,用2%食鹽水浸洗30分鐘,每天一次,連續兩次。
粘孢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