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蘭譜
結拜兄弟姐妹的代稱
金蘭譜,舊時中國社會交際習俗。兩人或數人之間要好講義氣、情投意合或為了共同的利益,進而結為異生兄弟或姐妹(少者二三人,多則不限,但須單數,實際超過七人者極少,忌四人或六人),稱結金蘭,俗稱“換貼”、“磕頭弟兄”或“拜把子”。結拜通常都要交換《金蘭譜》,其習俗由來已久。
註:金蘭:指牢固而融洽的友情,源於《易經·繫辭》“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氣味的意思)如蘭”。後來用於結拜兄弟姐妹的代稱。
()金蘭:原指牢固而融洽的友情(語本《易經·繫辭》‘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後來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譜ㄧ義結~。
()譜:譜(譜)pǔ依照事物的類別、系統制的表冊:年譜。家譜。食譜。菜譜。譜系
唐朝《雲仙雜》云:“戴宏密,則薄簡,焚香祖考,號蘭薄。”,戴稱《蘭薄》《蘭譜》早雛形,“焚香祖”互交換憑證。清,官吏漸漸形套講究祭祀換帖儀式,拜(請陰陽選良辰吉),填份《蘭譜》,紅冊頁,粉紅冊頁,蘭譜市印製售買,故綉單幅絲綢請。基息
《金蘭譜》通常會將結拜人數、每人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結拜時間、誓言及祖上三代(父母、祖父、曾祖)姓名等有關事項填寫清楚,然後用紅紙折成信封大小數折,封面寫《蘭譜》或《金蘭譜》,這書譜統稱為《金蘭譜》,簡稱《蘭譜》。
《金蘭譜》寫完后就是結拜,在天地牌位前(另一說為拜兄弟供劉備、關羽、張飛,拜干姐妹則供觀音大士或對天發誓),備上香燭、供品,並將提前填寫好的金蘭譜亦隨其供在香案上,依年齡大小,依次焚香叩拜,其中年長者領讀金蘭譜上誓言。拜畢,共同飲酒(初為用雞血滴入酒中,以示血盟,亦有在讀誓言時飲酒者)聚餐,彼此以兄弟相稱,彼此父母都稱呼為“於老”、“乾媽”。宴飲后,集體再叩拜,撤香案,分金蘭譜。日後若金蘭反目絕交,會先燒“金蘭譜”,這稱為“斷義”,也叫“拔香頭子”。
普通百姓之間的結拜一般不用換帖,常是互相通報姓名、年齡、生辰后便以兄弟相稱。民國時有了專門由出版社印製出售的《金蘭譜》,製作精美,使用簡單,只需在結拜時買回來填寫、交換、收藏。至今我國的許多地區還沿襲著結拜金蘭的習俗,只是已省去了換帖的儀式。那些曾經記錄各種美好、珍貴友誼的《金蘭譜》,便成了封建社會行業中兄弟拜把的真實記錄,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流傳下來的已十分稀少,其收藏價值自然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