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是培養工程師的搖籃,更是尖端研究和科技轉移的中心。學院的教研隊伍都是傑出學者,包括首位獲圖靈獎的華人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與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院士。學院課程嚴謹,設備先進,為學生提供紮實的工程教育。

學院簡介


工程學院在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及20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高錕教授的領導下於1991年正式成立。至今,學院一直致力培養優秀科技人才,並積極參與高科技項目的研究和開發,配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工程學院招收本科生的方式以學院為本的大類招生,目的是讓同學能有充分的時間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選擇修讀適當的課程。學制提供了共四年的學習時間。一年級的同學在修讀基礎科目的同時,亦可近距離了解學院各個主修課程的特點。當完成第一學年課程后,同學需要從下列的本科課程中選定自己的主修課程。

課程設置


工程學

生物醫學工程融合醫學和工程學,研發高科技儀器來解決生物和醫學問題,提升社會醫療質素。課程由工程學院及醫學院合辦,培育下一代生物醫學工程師,服務社會,推動科研及醫療發展。學生除了修讀工程和醫學的核心課程外,還可根據個人發展,選修其他科目。
生物醫學工程近年發展迅速,以不同工程科技解決迫在眉睫的人類健康及醫療問題。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包括磁力共振影像技術、心臟起搏器、心電圖、骨科植入物、復康器材、醫療機器人、微創內窺鏡,及以納米科技和微組合技術研發的各類分子及細胞層次的診斷及醫療方法。
課程所教授的主要範疇包括:醫療儀器及生物感測器;生物醫學影像、資訊及建模;分子、細胞及組織工程。
2)計算機工程學
課程包括訓練學生對電腦的全面知識,特別著重軟體及硬體的配合和互相作用。課程的特點是對電腦設計、移動式嵌入系統、微處理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等均有專修課程,以加強學生的專業能力。
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微處理器技術之日趨成熟及進步,具創意的電子產品例如智能電話、3D立體電視、數碼相機、超級電腦、電腦遊戲等在市場上日益推陳出新。研發新數碼產品帶來無限商機,同時也面對不少挑戰。課程正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專業訓練,打下穩紮的根基,以更貼合市場的需要。
計算機工程學提供的課程有以下幾個範疇:應用程序、計算機硬體、軟體、系統連接、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設計。
此課程提供計算機工程/工商管理學雙學位的選擇,學生完成計算機工程學位后,再修讀一年即可獲取工商管理學士學位。
3)計算機科學
計算機科學課程由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開辦,課程獲得香港工程師學會(HKIE)的專業認可,無論在教學及科研上都享有超卓的國際聲譽。課程範疇涵蓋:人工智慧、電腦與網路安全、計算機網路、計算機輔助設計、資料庫、數碼硬體技術、資訊系統、網際網路、多媒體技術、程序設計語言、軟體工程、理論計算機科學。
此課程提供計算機科學/工商管理學雙學位的選擇,學生完成計算機科學學位后,再修讀一年即可獲取工商管理學士學位。
4)電子工程學
電子工程學繫於1970年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光纖之父」高錕教授創立。電子工程學課程內容廣泛,與時並進。主要課題包括:集成電路、光纖通信、無線通信、醫療儀器、信號處理、電子材料和納米技術等。課程設計兼顧軟體及硬體知識,理論與實踐並重。
學系率先開辦「工讀計劃」,同學可於修業期間到本地電子或科技公司工作一年,親身了解實際工作環境和職場所需的技能。通過系裡的「學生輔導計劃」,教師會按時接見學生,就其學習、生活、升學或人生規劃等方面提供輔導。
5)能源與環境工程學
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工程知識和培訓,以解決各種與可再生、環境和建築技術有關的能源問題,為學生展現一個以強而有力的平台和以廣泛基礎的角度去學習和了解能源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權衡,以及面對工程上的挑戰,實現可行的解決方案。
課程屬跨學科性質,除了能源原理、技術和系統的基本知識,課程與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和建築學院合作設計主修必修和核心選修科目,亦加入一系列由環境科學課程和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開設的選修科目,務求更廣泛而深入地教導學生有關市區污染對環境的影響。另外,學生更可按個人興趣和就業取向選修一項專修範圍,包括可持續能源技術專修範圍—涵蓋可再生能源的產生、系統設計、儲存、分配和管理等課題;綠色建築技術專修範圍—教授環境表現評估和城市建築能源管理的基本知識;環境工程專修範圍—講述自然和人造環境的原理、空氣污染的監測和控制方面的挑戰。
6)信息工程學
信息工程涵蓋了信息在工程系統中的產生、分發、分析和應用。課程範疇主要包括通訊系統、網際網路工程、大數據與多媒體及網際安全。
信息工程系的使命是「為未來的信息社會培養工程領導者」。課程為學生設計了有系統、全方位的教育,並著重培養學生紮實的工程學業基礎以及創造性、豐富的創新技術經驗、優秀的綜合素質及開闊的視野和見識。專業課程主要分為五大方向:大數據、網路安全、通信、網際網路工程及精研組,學生可任擇其中一個或多個方向,深入學習專業知識。
7)數學與信息工程學
課程由數學系與信息工程學系合辦,旨在提供研習跨學科專業的機會,在數學與信息工程學兩個領域均提供根基穩固的訓練,培育數學與資訊科技兼備的新一代優秀人才。數學與資訊科技的緊密結合,可培育學生髮展深層次的數學思維與堅實的工程技能。
課程強調研究,並鼓勵學生在兩系教授的指導下進行專題研習。表現卓越的學生更有機會參與研究工作。學生也可因應興趣參與如海外交流或實習計劃等活動,以配合發展。
8)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著重現代自動化技術對現在及未來機械工程發展之影響。課程著重均衡的基本理論及實踐學習,旨在培育以創新解決問題及能適應時代和科技轉變的工程師。
課程教授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的基本知識,包括力學與材料、熱力學、控制、製造和電子。此外,學生可通過選修科目,增強對計算機設計及圖形學、機器人、機電、智能系統、工程優化及微機電系統等學科的認識。學生可從三項專修範圍組別,選修設計與製造、機電或機器人與自動化的專修範圍;亦可不修讀任何專修範圍。
學系提供工程師職業操守、商學及企業學、技能溝通及畢業專題研究等科目,訓練學生成為專業工程師。學系亦提供暑期實習、工讀計劃和海外交流學習機會。
9)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
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運用資訊科技及數學工具研究供應鏈、金融市場、物流管理、交通網路、商務營運等複雜人工系統。豐富的課程確保學生在香港這服務、物流與金融中心,乃至科技主導的全球經濟中,具備充分的競爭力。
課程設有四個專修學科:商務資訊系統(專註設計、分析及管理現代商務及工業營運中的資訊儲存、通訊與擷取系統)、金融工程(著重設計分析創新型金融產品及策略,並運用高等量化技術與資訊科技管理和執行金融策略)、物流及供應鏈管理(研究企業營運中物料、資金及資訊流的協調管理)及服務工程與管理(結合資訊科技、認知科學、經濟學、市場營銷等領域,為持續成長的服務業提供支持並創造價值)。

金融科技學

金融科技學(FinTech)是一門新興的工程學科,注重在金融實踐中應用技術創新。利用工程學的尖端發展,尤其是資訊技術和數據科學的最新進展。它正展現出一種前所未見的潛力,從根本上革新傳統的金融服務業。數字貨幣、眾籌平台、機器人投資顧問、大數據分析和演演算法驅動的交易策略的出現, 很大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在線和離線支付、儲存和管理財富以及融資等各方面所慣常採用的手段和行為。一方面,金融科技顯著提升終端用戶的服務體驗,使金融業更具包容性和生產力。另一方面,它也引發一個關鍵性的挑戰,即如何在經濟、技術和法律上理解和分析它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風險,從而促進其健康發展。
如今,金融科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行業,為年輕的創新人才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這課程正是為了切合這方面的人力需求,有助發展香港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並促進香港成為亞洲的金融科技中心。其教育理念是讓學生深入掌握最尖端的技術技能,並具有廣闊的視野,能夠清楚了解分析金融科技對金融服務發展的作用與把握它對社會各方面的潛在影響。具體來說,學生應能。
- 從大數據中獲得並提煉出對金融和管理問題富有洞察力的見解;
- 設計和實現創新的工程解決方案,以滿足金融服務需求;
- 在複雜的商業環境中優化財務決策;及
- 理解和分析其解決方案對社會,經濟,安全和法律的影響。

傑出校友


姓名職位專長/貢獻範圍
陳作基教授千里眼始創人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主席影像監控及科技轉移
鄒金根先生數碼通科技總裁流動通訊發展
程瑋琪教授香港大學數學系系主任及教授數學教育、隨機模型及矩陣運算研究
蔡燦明教授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制衣學系教授時尚供應鏈及營運管理
戴若犁博士諾亦騰科技有限公司科技總裁姿態捕捉技術開發
何愷明博士Facebook AI 實驗室研究科學家人工智慧技術開發
何敬才教授密蘇里大學工程學院教授訊號處理及無線網路教學及研究
林曉鋒博士港科研有限公司行政總監創新科技發展及領袖培訓
劉創馥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及學部主任德國哲學教學及研究
李偉光先生ASM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監電子業發展
李英豪先生錢方創辦人及行政總監手機付賬科技
李玉珍女士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亞太區財務部高級管理訊息經理銀行界、慈善服務
梁健文先生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資訊科技及營運總監資訊科技發展
吳顯光先生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國際商業資訊系統及設計
吳國聲先生紫晟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監數據資源管理
孫東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及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機器人輔助生物細胞光學研究
譚偉豪博士權智有限公司創辦人及主席電子及資訊科技
唐偉邦先生太古集團公共事務董事航運、酒店及零售業
王澤基博士法國興業銀行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銀行業
黃琨暐先生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車務營運主管 - 西面網路地下鐵路交通網路
黃百健教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機械工程學系教授生物醫學與轉化科學研究
黃得勝教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仿生材料研究
王維基先生香港電視網路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資訊科技發展
徐亞波博士互動派傳媒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監大數據
楊暘教授中國科學院無線感測網與通信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無線通訊研究中心主任無線通訊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