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

藝術攝影《四季》

對於環境污染方面的課題拍攝,國內外攝影師都曾做過嘗試,尤其是近幾年我國攝影師在環境污染方面的大量努力,其實主要因為現在污染問題是我們所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本課題拍攝採用藝術攝影的手法,反映社會問題,特別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始終面對著卻下不了決心去解決的問題,攝影作品力圖通過關注一些現實問題,例如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食品安全問題等,來引起人們對社會環境和生存狀態的反思。藝術攝影《四季》的創作旨在通過單一、反常、獨特攝影語言的運用,擺脫淺層次無意義糾纏的探索過程,富有特色與主觀的反映攝影語言的本質——傳遞信息,持有自身鮮明的表達特色,嘗試通過以攝影為媒介,展現對人類生存狀態的剖析。倘若我們在拍攝過程中藉助藝術攝影,一味的標新立異,冠以“前衛”“當代”等時尚的辭彙做修飾,作品內容卻反映不出任何有價值能引起觀者靜心思考的東西,這樣最終作品只能存在於形式。因此,藝術攝影《四季》課題的創作,力圖克服蒼白無力的“藝術”堆砌,用藝術攝影的手法,反映社會問題,特別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始終面對著卻下不了決心去解決的問題,引起人們的注意,使得人們靜心思考。

《四季》創作背景及意義


從國內看,環境保護已迫在眉睫;從國際看,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由於自然、歷史和認識等方面的原因,中國在取得巨大發展成績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生態環境壓力很大。全國污染物排放總量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環境污染十分嚴重;生態整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大氣污染、水污染、食品安全問題突出,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正在天空書寫著一個大大的SOS 。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已在20多年裡集中出現,因此這個命題不僅僅是國內要面對的問題,而是整個全人類亟須解決的問題。未來5~15年,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進程中,環境資源形勢將更加嚴峻。
藝術攝影的主旨在於通過純粹、到位、鮮明的攝影語言的運用,擺脫淺層次無意義糾纏的探索過程,富有特色的反映攝影語言的本質,持有自身鮮明的表達特色,試圖通過攝影的媒介,展現對人類生存狀態的剖析。並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話題,引發更多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因此,藝術攝影往往不是一種表現手法,而更多的是包含多種可能性的指向,讓觀者自己悟會。從接受美學與空白理論的角度出發,這也符合審美的需求。

《四季》創作思路及方法


面對環境不斷惡化,每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然而大多數有關環境問題的攝影作品都始終遊盪在紀實與新聞報到之間。紀實攝影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產生感動,然而難以帶動觀者主動思考深入分析;新聞攝影容易產生社會效應,但維持時間不長的特點也使得人們無法靜心思考。因此環保類題材的課題拍攝主要是要人們能夠靜心思考,產生聯想。
要做到這一點,傳統的拍攝方法已經使觀者產生了審美疲勞,引不起關注從而也不會靜心思考,產生聯想。因此,通過特殊角度,小事物出發,變換傳統大場景表現環境惡化的方法能夠克服這一問題。
拍攝中面臨的首先是實際操作的問題,因為要改變常規觀看視角,因此如何改變成為本課題的最大難點之一;其次就是選擇拍攝物,環境惡化是一個關注度較高的話題,也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此如何選擇拍攝物,怎樣的拍攝物在小角度的情況下最易於表現拍攝課題等;最後存在的矛盾主要是,資料的論點在相輔的情況下產生一些衝突甚至是對立。需要查證更多更權威更有時效性的資料以及更深入的調查進行儘可能客觀的論證統一。

《四季》創作內容


關於該課題的拍攝計劃,創作者做了充分的準備。利用“四季”這一概念主要指的是其時間範圍。人們生活的區域由四維空間組成,時間就是其主要部分之一。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四季”亦能夠引發人們對環境的注意。利用小視角、小事物反映大的環境問題,轉換人們的思考方式,引發人們從內心世界的注意與靜心的思考。“四季”分四個環節分期拍攝,每個環節選擇一
個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進行拍攝,然後用時間的概念將其串聯起來,爭取每張都能做到從新的角度闡述環境惡化的問題。
從素材的選擇上來說,從一開始的大場景到最終的小景物;從先前的具體環境到後來的抽象象徵物(儘管最終的作品都是以“蝴蝶”“甲蟲”“綠蟲”“青蛙”“工業樹”具體形象取代,但這其中都是以具體形象闡述感念性的理念)。從作品的呈現方式上來說,經歷了從一開始思考的高低調分類,到後來的統一用“煙囪”作為基礎元素的轉變。

《四季》創作過程


主體選擇

對於藝術攝影而言,主體的選擇至關重要,若能配合好主題的闡述的主體當然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在導師張振亞以及南政老師的幫助下,不斷調整主體,以及主體與陪體之間的關係是我一直思考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起初,想利用顯微鏡下的細菌微生物來呈現有關空氣污染生態破壞類的攝影主題,但幾經實驗,除了未能達到想要的視覺衝擊力外,更表現不出自己所思考的東西,更多的只能在抽象的感念的徘徊,而且,即便想要朝這個方向進行下去,前期設備投入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達不到預期效果完不成課題創作,最終只能放棄這種創作形式。
緊接著,又嘗試了利用剪紙卡形式作為拍攝的主體,這種方式一開始雖然能給觀者帶來某種新奇感,但能呈現的信息的確有限,而且在環境選擇、曝光控制方面不管如何調整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不斷摸索中不得不趕緊搜尋新的拍攝方法,將此種創作形式調整為後備選項。

背景選擇

對於背景的選擇由於一開始未能受到重視,導致到最後整理整個畫面階段的時候,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其中最主要的困難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採用背景單一色;
(2)採用背景具體形象;
(3)採用背景純白或純黑;
(4)採用與主體相一致的複合色;
(5)在(4)基礎上向中心漸變。
經過不斷拍攝與比較,最終選擇的是在與主體相一致的情況下再採取向中心漸變的表現形式。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能夠更好的突出主體,二是在表現主題的情況下又不使觀者分散注意力,三是整體性的統一。
儘管在背景的選擇上花費的時間與精力最多,但是始終未能解決攝影語言與攝影空間中對背景的表現,使得其愈來愈趨向平面化與設計化,而這種平面化與更多的設計元素使得攝影空間的展示顯得越來越窄。

合成元素

有關整個畫面元素的組成,也是整個主題創作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同樣也是整個拍攝最為核心的部分之一。
組成元素的選取同背景的選取一樣經歷了好幾個階段。期初考慮到的拍攝方法是將主體與客體整合在一起拍攝,也就是將主體物置於環境中,這樣表現的好處是能夠充分利用到攝影語言,但是由於這樣拍攝易於將該課題的拍攝混淆於紀實攝影與新聞攝影,因此最終放棄此拍攝方法。
第二種元素合成的方法即為將主體物與背景分開拍攝,利用後期再將其整合在一起,其實最終所呈現的效果,實際上只拍攝了主體的部分,背景部分幾乎全部是後期製作,但因這樣表現顯得主體與背景不相容,因此只得在背景現有的基礎上加入主體一致的環境色肌理效果。
儘管這種表現幾乎與先前並無二致,但終歸在視覺上起到了一定的緩衝作用,並不比先前稍顯過硬、不自然。
元素與元素之間最大的改變莫過於放棄了之前的雜亂無章(儘管之前在高低調、形狀線條、元素構成等方面採取了一定的統一形式,但因顧及的元素過多,使得各元素之間的銜接稍顯牽強,故不得不最終捨棄),採取統一的元素表現形式,使得整體感稍強一些,不顯得太過於凌亂。利用“煙囪”作為基礎元素,使得畫面的衝擊力也稍強一些,在加之各種形狀的拼合,又使得整體性中帶有變化,變化之中又有著統一,增加了每張畫面的獨立性,又不會使觀者在整體感上缺失。

空間布局

攝影空間布局也可稱“構圖”,完整意義的構圖不僅指“形式”,而且還指“內容”。因此,構圖包含的要素就有很多,比如,拍攝位置、拍攝距離、拍攝角度;主體、陪體的運用;用光、景深運用;取捨、色彩構成等。
面對一個被攝體,必須考慮,應該從正面、側面、還是背面來拍。對於藝術攝影《四季》的拍攝也是如此,儘管該課題的拍攝後期修改大於前期空間布局拍攝,但不管怎麼樣都會涉及到拍攝位置的選擇問題。
面對一個被攝體,還應該考慮拍遠景、近景、還是特寫。我根據《四季》的主題,採用了特寫的形式,但最終的呈現又不僅僅拘泥於特寫。
絕大多數優秀攝影作品,畫面中都有“主體”,就是畫面中最重點突出的部分。而其它元素,都是為了烘托“主體”而存在的,因此這一部分的闡述與上一節元素合成有些雷同,因此不再贅述。再者就是景深,景深運用則是為了控制“虛實”,“虛實”是為了突出主體,或表現意境,表達主題。因此,景深運用還是為了“主體”、“主題”而服務的。

最終效果

藝術攝影《四季》所呈現的最終效果即為逆光、背景為四角壓暗的效果。
這樣的安排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好處:
第一,能夠增強被攝體的質感。一方面逆光照射使透光物體的色明度和飽和度都能得到提高,使順光光照下平淡無味的透明或半透明物體呈現出美麗的光澤和較好的透明感;另一方面,使同一畫面中的透光物體與不透光物體之間亮度差明顯拉大,明暗相對,大大增強了畫面的藝術效果。
第二,能夠增強氛圍的渲染性。採用逆光的光影造型手段,逆射的光線會勾畫出主體外形的輪廓,使得表現主題在視覺和心靈上會引發出深深的共鳴,使作品的內涵更深,意境更高,韻味更濃。
第三,能夠增強視覺衝擊力。在逆光拍攝中,由於暗部比例增大,相當部分細節被陰影所掩蓋,被攝體以簡潔的線條或很少的受光面積突現在畫面之中,這種大光比、高反差給入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從而產生較強的藝術造型效果。
第四,能夠增強畫面的縱深感。由於空氣中介質狀況的不同,使色彩構成發生了遠近不同的變化:前景暗,背景亮;前景色彩飽和度高,背景色彩飽和度低,從而造成整個畫面由遠及近,色彩由淡而濃,由亮而暗,形成了微妙的空間縱深感。

《四季》照片的選擇與後期製作


照片選擇

照片的選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貫穿整個創作的始終。
從一大堆已經拍的極好照片中選擇自己滿意的,是最容易令新人琢磨不定頭痛的一件事,作為預算的一部分,挑選心儀的摘片進行最終的展覽,如何分辨照片好壞,不至於花冤枉錢就顯得尤為重要。最擔心的是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加金錢但又沒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是最得不償失的。
因此,在畢業設計整個過程中,我總結出挑選照片的關鍵應做到以下幾點:
(1) 若要避免超支,在選擇照片前就要先想清楚想要的效果,照片數量等(規定一組8張);
(2) 選擇較為寬裕的時間挑選照片,最好有同學、老師一起幫忙;
(3) 找有除攝影以外的同學幫忙,出謀劃策;
(4) 千萬不能心急,一遍一遍篩選;
(5) 如果想做纖維膜或裱相框,可考慮拿到照片后再找其他店鋪加工;
(6) 挑選照片時,應同時考慮照片與相框的背景配合是否得當。

後期製作

在整個後期製作過程中涉及到最多的軟體為isee圖像篩選處理軟體;pscc;word publisher等。
其中isee個人圖片專家是一款綜合圖像軟體。iSee數碼增強版在iSee個人圖片專家的基礎上,不但增強了數碼後期功能,極大方便了攝影愛好者,還增加了摳圖、照片排版、個性化禮品定製等用戶期盼已久的新玩意。
Pscc基於其強大的圖像處理功能,作為一名攝影專業的學生是無法剝離的攝影助手。該軟體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後期製作過程中用到的Photoshop CC (Creative Cloud)幾項新功能,包括:相機防抖動功能、Camera RAW功能改進、圖像提升採樣、屬性面板改進、Behance集成、同步設置以及其他一些有用的功能。
Word publisher的專業性在於它是基於word文檔的一種又有別於word文檔出版物製作軟體,兼顧簡易性與專業性的特點。其最大的特點莫過於是基於word文檔的開發,對於封面製作、圖片排版等而言是一款極容易上手的編輯軟體。

後期製作過程

後期製作過程,包含了對數碼照片的設計、修整和展覽的設計三個部分。
(1)設計,主要是對照片進行裁剪、拼接、加入文字、添加藝術效果等;
(2)修片,主要是調整照片的亮度、對比度、色彩,淡化皺紋、黑點等,倘若藝術觀念等攝影類,還要適當的進行拼貼、渲染等主觀性稍強能夠表達主題的圖片處理;
(3)沖印和製作,通過專業的設備製作相冊、版畫、裝飾的等以輔助最終主題的展示。

《四季》創作的不足與改進


作品不足

衡量一件攝影作品乃至任何文藝作品,不外乎從兩個方面判斷:一是作品的思想性,二是作品的藝術性。作品的思想性,即作者通過作品要傳遞給讀(觀)者的思想、主張和情緒,即“文以載道”。
攝影藝術作品對生活的反應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所謂再現,即描繪人、事、物的客觀情貌,即客觀的複製;所謂表現,既傳達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表達他對事物和人生的主觀情感。儘管攝影表面上看是對人、事、物客觀情貌的複製,尤其是自然風光攝影,無不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生活的選擇、集中和概括,都是作者審美認識的結果,因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烙印。倘若缺少了思想性的攝影作品,只是一具空殼而已。
儘管思想性是我該課題始終追尋的核心,但反觀其創作過程,過於注重主題、刻意表達主題、生搬硬套形式的出現等使得整體畫面效果總是差強人意,到最終結束還是離最初想要表達的內容缺那麼一點點。
再者就是不斷的變換主體,一組成品的成熟與否除了具有出人意料的畫面組織外,更多的是主體的穩定性與可延展性。然而在我不斷的創作過程中一個勁嘗試各種主體來表現主題,雖這種嘗試有利用運用更豐富的元素去表現畫面,但在創作臨近收尾階段是極不可取的。

改進方法

改進方法在問題的提出之後,因此談改進方法就不得不提在攝影創作過程中所面對的問題,因此在本節我只挑選了印象較為深刻的幾個問題以及改進方法。

影調死白或晦黑,缺乏影紋層次

無論照片是黑白或是彩色,只有曝光準確,才能獲得明快的影調和豐富的層次。照片死白是曝光過度;照片晦黑是曝光不足。機內測光系統是按18%的中灰反光率設計的,它可以使大多數景物曝光準確,色彩還原,但遇到某些特殊光線或景物,就需要在測光的基礎上進行修正。如拍攝雪景如不增加1.5-2級曝光量,白雪就會成為灰白色;如拍攝煤炭,如不減少1.5-2級的曝光量,黑色煤炭就會變成深灰色。因為無論多麼高級的相機,也沒有思維功能,只會把一切景物千篇一律地按反光率為18%的中灰色調處理。

用電子閃光燈拍攝的照片仍然曝光不足

原因有二:一是光圈設定過小。閃光燈的閃光速度一般都在1/1000秒以上,快門已失去控光作用,主要靠光圈大小控制曝光量。沒有自動檔的閃光燈拍照,要先計算光圈係數。
二是閃光燈電力不足。新買的閃光燈要經過十餘次的充、放電,讓燈內電容活躍后再正式使用。舊閃光燈充電信號燈點燃只充了70%,在點燃10秒鐘后才能真正充滿電能,供正常使用。

照片中沒有明確的主體

多數照片永遠不會被注意到,就是因為它們沒有明確的主體,或者有太多的雜亂元素,令人不知所云。這是由於我們觀察世界,與相機記錄景象之間的不同造成的。我們會專註於自己想看的東西,忽略其他東西,但相機會忠實地記錄下鏡頭前的一切。避免這個問題,最常用的方法是靠近拍攝。一般人會希望拍下整個場景,所以用最廣的焦距,站在最遠處拍攝。結果照片很小,也沒有什麼衝擊力。運用光線和色彩來突出主體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展覽方式


靜態攝影展覽說明

作為四部分展覽中最重要的環節,靜態攝影展覽也是整個展覽環節核心的部分。靜態攝影展覽也作為該課題設計最為關鍵的一步。
其中作為象徵意義,居於中間的一幅是用煙囪模擬的樹根和綠葉拼成的地圖合成的圖片,強調生態破壞的嚴重性與廣泛性,引起人們對環境的思考。
然後依次展開的是“青蛙”“蝙蝠”“蟑螂”“綠蟲”“蝴蝶”“甲蟲”等,最後收尾的是公眾平台(二維碼)將展覽平台從靜態攝影展廳轉移到網際網路,而且在微信公眾平台展示環節中,既有圖片的展示,也有觀者與創作者的互動環節。對於網際網路的考慮,是為了補充對靜態圖片展示所面臨的空間局限性的缺點。

微信公眾平台(個人平台)展覽說明

從第一環節過渡到該環節,是對創作內容的補充也
是對空間局限性的突破,在該環節展示中一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微信公眾平台的互動展示,第二部分為微信個人平台的展示,在第二部分中最主要的是對創作思路、創作過程、環保宣傳等方面的闡述。

網頁名片展覽說明

網頁名片展示設計是最終效果產生之後臨時增加的環節,因為在公眾平台互動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微信的便捷性與現場感使得其對整個展覽的補充是有限的,因此在線上環節增加網頁名片展示,補充微信公眾平台的不足,使得整個展覽內容更豐滿,從而對環保的宣傳更廣泛,影響更深刻。

書籤及雕塑混合展覽說明

書籤及雕塑混合部分的展示,旨在更好的引起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藝術攝影《四季》
藝術攝影《四季》
再者強調整個設計的主題“拒絕空氣污染,反對生態破壞”。
在這部分中,書籤計劃設計於每幅圖的下方,8張圖片對應不同的書籤。雕塑為所有圖片中出現的煙囪基本元素,單獨列出來做成雕塑,加強展示的氛圍,同樣也是對主題的強調。

有關《四季》課題創作


在整個的創作過程中可以發現,攝影並不等於照相,攝影是傾注創作者的情感於照片上,每按一下快門都應該思考為什麼要拍下這張照片,它的意義,如何運用手中僅有的工具去表達你心中想表現的東西。
倘若要拍好一組自己滿意的照片,單單解決技術層面是不夠的,儘管對於攝影而言技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除了技術層面還應該平衡好以下幾個方面:
(1)美術層面
在掌握好技術層面,能拍出焦點清晰,曝光準確的片子后,還是不夠的,因為這些照片往往不夠美觀,甚至看上去會彆扭。這時拍攝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美學基礎和正確的審美觀念。例如黃金分割、畫面焦點安排、正確景深運用、畫面的均衡感與節奏感、點線面結合應用、光線的駕馭等等。
(2)藝術層面
在掌握美術層面后,可以拍出畫面優美的照片,還是不夠的,因為這類圖片看多了后,會覺得畫面雖然美麗但是顯得空洞,缺少主題,畫面不能與現場取得和諧的統一。這時候拍攝者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綜合藝術文學修養,看散文詩歌、書法作品、遊覽河山,探尋這些藝術作品后的深層次的東西,再拿起相機,感受就是不一樣的,能夠拍攝出與畫面主題相吻合的畫面,就可以控制並拍出“朦朧”、“雄偉”、“婉約”、“清新”等不同的感覺。這時候拍照片就會顯得比較有意境,也有一定的深度。
(3)思想層面
這是作為一名攝影者所追求的最高層次,這個層面的拍攝者出的照片,畫面
有明顯的主題,並能形成有符合這種主題的明顯氛圍,對主題的挖掘和對氛圍的把握深刻,能夠拍出“歡樂”、“悲涼”、“寧靜”、“堅強”等感覺。且照片能準確傳遞給觀眾作者的思想及想要表達的東西,並會與有相同經歷的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

課題總結


該課題從2013年年底年開始準備,到2014年5月份最終成形,似乎一切都很漫長,但是每當再次重新審視該課題時,總感覺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或許這並非是作品的不完整,而是環境污染的持續性不得不使我不斷的為該主題去思考。
有關《四季》設計創作至今仍有許多不如意的地方,但在整個創作過程中至少它沒有使我苦惱過,更多帶給我的是如何成長。是的,它使我們懂得了空氣、環境、生態的重要性對於我們而言超過了一切,我們平時往往忽略掉的是我們從來不會去主動關心的問題,直到我們即將要失去的時候。
利用自媒體宣傳工具,成一名“環保衛士”並建立了“拒絕空氣污染、反對生態破壞”的公益網站和微信公眾平台,旨在更好的宣傳有關空氣污染、生態破壞的交流性話題並與更多的“環保衛士”一起“拒絕空氣污染、反對生態破壞”。
這次,《四季》的展示我想應該是一個新的嘗試,靜態圖片展示與動態線上實時交流應該是有關展覽類未來發展的趨勢,顯而易見,急速發展的網路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姚斯接受美學讓我們知道,一個作品,即使印成書,讀者沒有閱讀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他特意強調了讀者(觀者)的重要性,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說姚斯的結論雖有些偏頗,但這種偏頗正是說明了觀者在整個藝術活動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在展覽現場利用自媒體公眾平台與觀者進行實時互動,不僅能衝破空間的局限性,更衝破了時間的局限性,除了補充作品本身的不足之外亦可以使觀者能獲得其自身想得到的信息。
關於這組作品創作的已告一段落,但這正是該課題在公眾平台倡導“拒絕空氣污染、反對生態破壞”活動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