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

中醫術語

中醫術語。①指強烈的風邪。②血虛生風。③即癘風。

解讀


1、指強烈的風邪。《素問·生氣通天論》:“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2、血虛生風。《靈樞·刺節真邪》:“大風在身,血脈偏虛”。
3、即癘風。《素問·長刺節論》:“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

中醫應用


1、風邪:內風、外風之分。外風是指由自然界風邪侵犯人體而得病,內風多指因肝的功能失調而發的風。《素問·至真要大論》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就是指內風。風為百病之長,長兼夾其他邪氣;風性善行而數變,上下左右走竄不定,發病急驟,變幻無常;風為陽邪,其性開泄,具有向上、向外並有陽性散發的特點;風性易動,搖擺不定,因此會導致如眩暈、震顫、四肢抽搐,甚至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直視等癥狀,都屬風的證候。
2、血虛生風:指由貧血、失血引起的風證。多見於大病後期,大汗、大吐、大下、失血者。由於津液精血虧耗,筋脈失其濡養,陰血不足,肝失所養,陰不潛陽,肝風內動所致。症見眩暈,震顫,手足蠕動,肌肉瞤等。治宜育陰潛陽,息風止痙。
3、癘風:慢性傳染性皮膚病之一。《素問·風論》卷五:“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潰瘍。”又名冥病、大風、癩病、大風惡疾、癘瘍、大麻風、麻風、風癩、血風。由體虛感受暴癘風毒,邪滯肌膚而發;或接觸傳染,內侵血脈而成。初起患處麻木不仁,次發紅斑,繼則腫潰無膿,久之可蔓延全身肌膚,出現眉落、目損、鼻崩、唇裂以及足底穿潰等重症。治宜祛風化濕,活血殺蟲。初起先服保安化靈丹發汗,后改服神應消風散或磨風丸,亦可選服一號掃風丸、蝮蛇酒。久病體虛可兼服何首烏酒。外治用苦參湯洗滌潰瘍,外塗狼毒糊劑。必須隔離治療。在解放后,由於政府的重視,在發病區開展群眾性預防宣傳教育,收容治療。大大降低了發病率,並使不少患者得到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