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鄉

四川漢源縣河西鄉

徠位於四川省漢源縣罈子山東麓,流沙河中游西岸,東南距漢源縣城9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緯29°25′,東經120°36′。北鄰大嶺鄉,南接富泉鎮,東隔流沙河與唐家鎮相望,西以罈子山同石棉縣豐樂鄉交界,李西溝、游鹿口溝橫穿鄉境。面積31.77平方公里,轄香林、龍塘、尚禮、海子、羊山、莊子、西南7個村民委員會,53個村民小組,19個自然村,2381戶,9225人,為漢彝雜居地,鄉政府駐香林寺,海拔865米。

歷史沿革


河西鄉[四川漢源縣河西鄉]
河西鄉[四川漢源縣河西鄉]
鄉政府駐地雷峰村,原名“下雷峰岐(雷峰氣)”,因與“上雷峰岐(今新興)”相對得名。近代開發,始於採金,雷峰溝素有“百里金川”之稱。清代,屬寧古塔副都統管 轄。
1863年(清同治二年),即有人到涼水泉子(今三興、雷峰、金山一帶)私采黃金,隨之採金人日多;
清末民初,隨著招墾的發展,聚居在向陽屯、雷峰岐、百草溝的農業人口漸多;
1徠910年(清宣統二年),隸屬穆棱縣第一警察區管轄;
中華民國成立后,1914年隸屬第二警察區;
1921年改隸第三區(八面通)。東北淪陷后;
1933年設雷峰甲,隸屬八面通保;
1939年改設雷峰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隸屬八面通區;
1949年7月劃為第八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1949年11月撤銷第八區,併入第一區;
1956年3月,撤區劃鄉,分設河西、普興、福來3個鄉;
1958年9月,將3個鄉併入八面通人民公社。;
960年4月,將原3個鄉從八面通公社劃出,成立黃金公社,同年8月更名為河西公社;
1984年8月,政社分開,改為河西鄉。

社會發展


河西地勢西高東低,由罈子山傾向流沙河,海拔在865--1700米之間,高差800餘米,形成不同的氣候物產帶。香林村沿流沙河谷地分佈,龍塘、莊子、羊山則分佈於中、高山區。有耕地面積8094畝,產水稻、小麥、玉米、洋芋,間以多種小雜糧,2001年糧食總產量4354噸,農民人均糧食476公斤。其他農作物產核桃、花椒、梨、柑桔、油桐、種類蔬菜,年產蔬菜1300噸,水果1200噸,多種經營收入1400萬元。
河西處於瀘定煤田的尾端,無煙煤質量好,儲藏淺,便於採掘,是縣內民用煤的主產地,擁有煤廠10個,大小井洞27口,從業人員年平均在1200人左右,煤年產量12萬噸。境內蘊藏有硫鐵礦、花崗石、石膏等礦。

教育醫療


至2003年,有小學4所,中學1所,教職工47人,在校學生1916人,鄉醫院1所,醫務人員3人,病床4張。境東遊鹿口有雙層石灰岩溶洞,縱深20餘米,洞內石鐘乳千姿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