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一般是為了對特定研究對象的總體得出統計結果而進行的。定性研究具有探索性、診斷性和預測性等特點,它並不追求精確的結論,而只是了解問題之所在,摸清情況,得出感性認識。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與幾個人面談的小組訪問,要求詳細回答的深度訪問,以及各種投影技術等。在定量研究中,信息都是用某種數字來表示的。在對這些數字進行處理、分析時,首先要明確這些信息資料是依據何種尺度進行測定、加工的,史蒂文斯(S. S. Stevens)將尺度分為四種類型,即名義尺度、順序尺度、間距尺度和比例尺度。
所使用的數值,用於表現它是否屬於同一個人或物。
所使用的數值的大小,是與研究對象的特定順序相對應的。例如,給社會階層中的上上層、中上層、中層、中下層、下下層等分別標為“5、4、3、2、1”或者“3、2.5、2、1.5、1”就屬於這一類。只是其中表示上上層的5與表示中上層的4的差距,和表示中上層的4與表示中層的3的差距,並不一定是相等的。5、4、3 等是任意加上去的符號,如果記為 100、50、10 也無妨。
所使用的數值,不僅表示測定對象所具有的量的多少,還表示它們大小的程度即間隔的大小。不過,這種尺度中的原點可以是任意設定的,但並不意味著該事物的量為“無”。例如,O°C 為絕對溫度 273°K,華氏32°F。
名義尺度和順序尺度的數值不能進行加減乘除,但間距尺度的數值是可以進行加減運算的。然而,由於原點是任意設定的,所以不能進行乘除運算。例如,5℃和 10℃之間的差,可以說與15℃和20℃之間的差是相同的,都是5°C。但不能說 20℃就是比5℃高4倍的溫度。
其意義是絕對的,即它有著含義為“無”量的原點0。長度、重量、時間等都是比例尺度測定的範圍。比例尺度測定值的差和比都是可以比較的。例如:5分鐘與10 分鐘之間的差和10分鐘與15分鐘之間的差都是5 分鐘,10 分鐘是2分鐘的5倍。比例尺度可以進行加減乘除運算。
下表是以上四種尺度的特徵匯總表。在市場營銷研究中,很多內容或研究項目都不具備比例尺度或間距尺度的條件,應注意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不要出現失誤。
定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的根本性區別有三點:
首先,兩種方法所依賴的哲學體系(philosophyofreality)有所不同。作為定量研究,其對象是客觀的、獨立於研究者之外的某種客觀存在物;而作為定性研究,其研究對象與研究者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研究對象被研究者賦予主觀色彩,成為研究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定量研究者認為,其研究對象可以像解剖麻雀一樣被分成幾個部分,通過這些組成部分的觀察可以獲得整體的認識。而定性研究者則認為,研究對象是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因而他們檢視的是全部和整個過程。
第二,兩種研究方法在對人本身的認識上有所差異。量化研究者認為,所有人基本上都是相似的;而定性研究者則強調人的個性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進而認為很難將人類簡單地劃歸為幾個類別。
第三,定量研究者的目的在於發現人類行為的一般規律,並對各種環境中的事物作出帶有普遍性的解釋;與此相反,定性研究則試圖對特定情況或事物作特別的解釋。換言之,定量研究致力於拓展廣度,而定性研究則試圖發掘深度。
由於方法論上的不同取向,導致了在實際應用中定量方法與定性方法明顯的差別。這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研究者的角色定位(roleoftheresearch):定量研究者力求客觀,脫離資料分析。定性研究者則是資料分析的一部分。對後者而言,沒有研究者的積極參與,資料就不存在。
2、研究設計(design):定量研究中的設計與假設在研究開始前就已確定。定性研究中的計劃則隨著研究的進行而不斷發展,並可加以調整和修改。
3、研究環境(setting):定量研究運用實驗方法,儘可能地控制變數。定性研究則在實地和自然環境中進行,力求了解事物在常態下的發展變化,並不控制外在變數。
4、測量工具(measurement):定量研究中,測量工具相對獨立於研究者之外,事實上研究者不一定親自從事資料籌集工作。而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測量工具,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他。
5、理論建構(theorybuilding):定量研究的目的在於檢驗理論的正確性,最終結果是支持或者反對假設。定性研究的理論則是研究過程的一部分,是“資料分析的結果”(datadri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