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川寨之戰

定川寨之戰

定川寨之戰是宋仁宗時爆發的宋夏戰爭的第三場戰事,最後以宋敗夏勝收場。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五年(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在宋與西夏的戰爭中,西夏軍進攻宋涇原路,於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擊敗宋軍的作戰。

背景


西夏於延州之戰、好水川之戰獲勝后,氣勢愈盛,頻頻攻掠宋西北邊地。宋被迫完全採取守勢。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李元昊謀臣張元向景宗皇帝獻計。張元認為,宋朝的精兵良將全部都聚集在宋夏邊境地區,而宋朝關中地區的軍事力量卻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軍牽制宋朝邊境地區的軍隊,使宋朝無暇顧及關中地區,然後即可派一支勁旅乘機直搗關中平原,攻佔長安(今陝西西安)。元昊採納了張元的建議,派遣10萬大軍兵分兩路大規模進攻宋朝。一路從劉燔堡(今寧夏隆德)出擊,一路從彭陽城(今寧夏固原東南部)出發向渭州發動攻擊。

經過


九月下旬,元昊採納張元之策,於天都山(今寧夏海原東)集左右廂兵10萬,分兵兩路,再次大舉攻宋。一路出鼓陽城,一路出劉蹯堡(今寧夏固原西北),鉗擊鎮戎軍(今寧夏固原),企圖誘宋軍出擊,聚而殲之。閏九月初一,宋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獲知夏軍來攻,命副使葛懷敏率軍自渭州(今甘肅平涼)至瓦亭寨(今寧夏隆德東北)阻擊。
初九,葛懷敏進抵瓦亭寨,會該寨都監許思純、環慶都監劉賀部,違令北進,進屯五穀口(瓦亭寨北)。王沿遣使持書戒勿深入,命其背城為營,示弱誘敵,設伏奇襲,攻其不備。葛懷敏不從,會知鎮戎軍曹英、涇原路都監趙珣、兩路都巡檢李良臣、孟淵等部,集兵數萬,繼續北進。
二十日,進至鎮戎軍西南,走馬承受趙政以為距夏軍已近,不可輕進。葛懷敏乃止,晚趨養馬城(約今寧夏固原西北)。繼旋曹英、涇原都監李知和、王保、王文、鎮戎都監李岳等亦自鎮戎軍至。諸將聞元昊移軍新壕(今寧夏固原西北古長城壕)外,議次日黎明前往襲擊。趙珣以為夏軍遠來,利於速戰速決,建議依馬欄城(今陝西旬邑東北)布柵,扼其歸路,固守鎮戎,以保障糧道,待其兵疲而擊。葛懷敏不聽,命諸將分兵四路趨定川寨。
宋仁宗
宋仁宗
二十一日,沿邊都巡檢使向進、劉湛行至趙福新堡(約今寧夏固原西北),遭夏軍截擊,退守向家峽(趙福新堡附近)。元昊乘勢揮軍抵新壕,向宋中軍進逼。葛懷敏、趙珣、曹英、葉芝春等人守定川寨。近午,夏軍毀新壕版橋,斷宋軍糧道和歸路,又斷定川寨水源,饑渴宋軍。葛懷敏率軍列陣出擊。元昊集兵分別進攻,先敗河(今寧夏固原北清水河)西劉賀軍,再擊陣於寨東葛懷敏軍,因陣堅攻不動,轉擊陣於寨東北曹英軍。時狂風突起,飛沙瀰漫,宋軍部伍相失,營陣大亂,士卒驚駭,爭相入城。葛懷敏為眾所擁,幾乎被踐踏致死。趙珣率刀斧手和勇士據門橋奮擊,夏軍稍退。是夕,夏軍圍城。葛懷敏與諸將商計,突圍走鎮戎軍。趙珣料途中必遭夏軍截擊,力主出其不意,迂迴籠竿城(今寧夏隆德北)前往,諸將不從。
二十二日黎明,以曹英、趙詢為先鋒,劉賀、許思純為左右翼,李知和、王保、王文等殿後,結陣東進。臨行,屬下攔馬再諫,請求轉道而行,葛懷敏不允,策馬東南,馳行二里,長城壕橋已斷,歸路被阻。夏軍乘宋軍混亂之機,西夏軍已斷其後路,以逸待勞,從四面衝殺過來。懷敏與部將曹英,李知和、趙珣、葉芝春、王保、王文、劉賀等十六位將領戰死,四面夾擊,宋軍九千四百餘人近全軍覆滅,宋軍大敗。葛懷敏與部將曹英,李知和、趙珣、王保、王文、劉賀等16將被殺,喪師9400餘人。走馬承受王昭明、趙政等退保定川寨,后軍一部迂迴籠竿城。元昊獲勝后,揮師南下,連破數寨,直抵渭州,在縱橫600里地區,焚民舍、毀城寨,所到之處,宋軍皆壁壘自守。十月初,元昊得知環慶路經略安撫使范仲淹率軍來援,又受陝西諸路20萬屯兵的牽制,未再深入,大掠而還。

結果


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協議。和約規定:西夏向宋稱臣,元昊接受宋的封號;宋夏戰爭中雙方所擄掠的將校、士兵、民戶不再歸還對方,史稱“慶曆和議”。

點評


此戰,元昊料敵用兵,首先佔據有利地形,誘宋軍出戰,爾後斷其糧道與歸路,集兵圍攻。一舉獲勝。宋將葛懷敏不諳兵法,輕敵貪功,違令冒進,屢拒部將正確建議,招致失敗。

史書記載


• 《宋史》稱二百里,《續通鑒》稱二里
• 司馬光:《涑水記聞》稱趙珣被俘。
• 王天順:《西夏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