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嶼島

位於廣東省汕頭市中心城區

媽嶼島,位於廣東省汕頭市中心城區,是內海灣上的一個小島,汕頭海灣大橋經島而過。2020年,汕頭火車站至媽嶼島雙向公交線路開通。

媽嶼島地處北緯23°20′,東經116°44′。在汕頭市汕頭港出海口,德洲水道北側,北距大陸約0.3公里。與德洲島和升旗山成鼎足之勢,為汕頭港屏障。因島上有媽祖宮得名。

昔日漁民出海經此拜媽祖,必備活雞,拜后就地放生,故又名放雞山。

地理特徵


媽嶼島
媽嶼島
媽嶼島長650米,寬640米,岸線長2.3公里。由花崗岩構成。南部最高,北部次之,中部較平坦。東部鳳頭山岬角向東伸出0.25公里。表層為赤紅壤,長有木麻黃、松、竹等。以石質岸為主,間有沙岸。附近水深3.1—26米。島上有媽嶼村,1000餘人,漁民佔半。設有療養所、旅店、餐室、攝影室、商店、小學等。輪渡直達汕頭。

風景景點


老媽宮
媽嶼“天后古廟”,俗稱媽祖宮,共2座。老媽祖宮創於公元1271年至1368年,1620年南澳鎮副總兵何斌臣拓新重建媽祖廟,是清嘉慶元年(1796)香火傳到台灣新竹縣穹林鄉五和宮(天后宮)之祖廟。新媽祖宮創於1851年至1861年,1928年由汕頭市總商會發動擴建,1983年再次重新修建媽祖宮。
媽祖宮作為主要敬奉場所,為留住海外華僑的鄉愁,連結海外華僑鄉情鄉誼,1994年媽宮理事會籌資23萬元,新加坡華僑捐資35萬元,共籌集58萬元,由汕頭市工藝美術學校設計,聘請福建省惠安縣崇武豐源石制場精心刻造,大小108塊石雕砌成的天后古廟娘娘石雕像。石像位於媽祖宮南側100多米處,面朝大海,象徵著欲放飛的108隻和平鴿,祈求汕頭港風平浪靜、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潮海關
位於媽嶼島營仔山上的兩座平房,為1853年設立的潮州新關舊址,是汕頭開埠的象徵,1994年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清咸豐三年(1853年),潮州與香港貿易猛增,粵海關在汕頭媽嶼島設立潮州新關(現存),也稱“常關”,由中國人管理,轄原庵埠總口及其所轄各口,1963年遷入汕頭市區辦公。
清咸豐十年(1860年)1月,在島西側海濱成立的潮海關(今改建為邊防派出所)為洋稅務司所控制,亦稱“洋關”,這就是汕頭海關的前身。同治四年(1865年),潮海關在今居平路口購買一幢房屋作為辦公樓,媽嶼島便不再是海關所在地。“潮海關地界”碑記現存於汕頭海關史展覽館,為汕頭開埠之重要物證。
媽印石
在媽嶼島西側海面上有塊黑褐色的石頭,其貌不揚,當地人稱它為媽印石,相傳為媽祖化神入海時的遺跡。奇怪的是,媽印石不論潮漲潮落,總是浮出海面,不被海水淹沒。

人文地理


媽嶼島民古今以漁為生,他們為求得出海謀生平安,多奉請媽祖護佑,當年島上不少海外華僑因受生活所逼,遠渡東南亞也均信奉媽祖祈求平安,媽祖宮一直以來是周邊群眾和海外華僑敬奉的重要民間信仰場所。

人文旅遊


媽嶼島為著名旅遊勝地。建有媽嶼島風景區。島上媽祖宮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后經多次修繕,集潮汕木雕、嵌瓷、石刻三大獨特傳統工藝於一體。北部放雞山西麓有清乾隆年間所建風景遺址。尚存石刻橫匾和基礎垣階,門前榕樹為明代所植。南端鳳山觀海亭,背山面海,綠瓦飛檐,亭下石卵累累,稱“鳳卵”。鳳頭山、鳳山環抱的海濱浴場水清沙細,灘面平緩。灘中有一巨石,下紅而上黃,裂紋似花瓣,名牡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