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海牛的結果 展開

大海牛

海牛目中已知體型最大的物種

大海牛(Steller's Sea Cow),又名巨儒艮或斯特拉海牛,是已滅絕的巨大哺乳動物。它們是海牛目中已知體型最大的物種,比起其近親海牛與儒艮都要來得大,而它們也是生存至近代的海牛目動物中,唯一適應寒帶氣候的物種。

大海牛於 1741 年在白令海峽發現,發現者為博物學者喬治·斯特拉,當時他正與探險家維他斯·白令一同旅行,而他也是已知唯一看過大海牛活體的生物學家。當時大海牛的數目已十分少,主要生活在靠近司令群島(Commander Islands)的白令島與銅島(медний)的近海水域。在 1768 年由於人類大量捕殺最終滅絕。現在全世界都在呼籲保護大海牛。

物種學史


大海牛
大海牛
大海牛在1741年時發表為一新物種,早於林奈提出學名格式的時間,加上27年內即宣告滅絕,已知沒有模式標本留存,因此曾經有多種學名被提出。現今採用的學名Hydrodamalis gigas由Zimmerman在1780年時命名,而無齒海牛屬(Hydrodamalis)則是Retzius在1794年時確立。19世紀時曾將大海牛歸入Rytina屬。大海牛另有兩個俗名,分別是borkèntier(德)與kapustnik(俄),前者含意為“像樹皮般的皮膚”,後者的意思是“吃甘藍的(cabbage eater)”。
大海牛按親緣關係屬於海牛目中的儒艮,所以巨儒艮這個名字理應更加科學。

形態特徵


根據斯特拉的記錄,大海牛身長約7.5公尺,體重4,500至5,900公斤,可長到10.7公尺長。大海牛的前肢粗壯但短鈍,呈槳狀,尾巴的外型與儒艮相似。斯特拉對它們的描述:「這種動物從來不接近沙灘,一直棲息在水裡,皮膚又黑又厚,猶如橡樹皮,按身體各部分的比例,其頭部小。沒有牙齒,嘴裡只有兩片又平又白的骨頭,一塊在上頜,一塊在下頜。」除了不具牙齒以外,大海牛的另一項特點在於前肢末端僅有腕骨與掌骨,趾骨退化至幾乎完全消失,這點與海牛或儒艮不同。儘管耳孔不過豌豆大小,但有相當發達的內耳結構。它們的視力不太好,要靠耳朵聽世界。

生活習性


巨儒艮骨骼化石
巨儒艮骨骼化石
大海牛以岩岸邊生長的多種大型海藻為食,僅取食柔軟的部分,據說當時每次大海牛吃了海帶以後,海帶的莖和根就會被衝到岸上。它們是海牛目中唯一以藻類為主食的動物,不過偶爾也會食用海草,但此說法仍有爭議。似乎不會潛水,至少進食時它們只將部分身軀埋入水中,在岸邊啃食潮線附近接近海面的大型
藻類,估計其覓食深度不超過 1 公尺深。斯特拉的記錄中提到它們會“集體進食,幼仔會被圍在群體中央保護。”大海牛內外皆有寄生蟲,皮膚上有數種甲殼類動物寄生。天敵可能包括虎鯨與大型鯊魚。海牛群體總是徘徊在河口附近,動物學家們由此推測該類海牛不能完全適應海水,它們需要隨時補充淡水。
由於大海牛不畏懼人類,加上活動範圍接近岸邊,行動又慢,因此相當容易捕捉。斯特拉描述它們“從來不叫,即使受傷也如此”,不過群體間是否有彼此以叫聲溝通的情形不得而知。當有同伴受傷時,其它的大海牛會試圖加以援救,根據獵人的說法它們會嘗試想拔出受傷同伴身上的魚叉。

繁殖方式


關於大海牛的文獻記錄中,曾提到有 1 頭雌性大海牛被捕殺拖上陸地,而另 1 頭與它同行的雄性大海牛就在岸邊停留不肯離去,時間至少持續 2 天以上。加上其它群體觀察記錄,分析大海牛可能是 1 夫 1 妻制,配偶關係可能會維持相當長的時間。斯特拉留下的記錄中提到,大海牛多在早春時交配,懷孕期在 12 個月以上,終年可生產,不過秋天是分娩的高峰期。事實上斯特拉在白令島停留的時間從 1741 年 11 月底至 1742 年的 8 月,由時間上看來他可能不曾親眼目睹初生不久的大海牛。

分佈範圍


大海牛首次被人類發現時,其分佈範圍大致位於白令海的司令群島周邊,往東達阿留申群島西側,往西至堪察加半島。由上新世(Pliocene)與更新世(Pleistocene)的化石發現記錄分析,過去大海牛的分佈範圍可能廣達整個北太平洋中北部海岸地帶,東側達下加利福尼亞半島與現今墨西哥西岸約北緯 30° 處,西部則到日本的本州島(南限約北緯 37°)。

種群現狀


當斯特拉第一次描述大海牛的時候,大海牛的群體已經很小,分佈地區很有限,數量僅餘1,000至2,000頭。在人類發現它們后不久,白令海地區擁入許多獵人,這些人的目標是捕殺生存於當地的海獺與北方海狗以獲取毛皮,而為了補給需求造成了大海牛的悲劇。這些人大量捕殺大海牛,吃它們的肉、用它們的皮來製造與修補船隻。已知1768年在白令島捕獲最後1頭大海牛,距離斯特拉發現他們的存在僅僅27年。部分學者認為,海獺的減少可能也是大海牛滅絕的原因之一,在其它生活於白令海的動物中,海獺可能是與它們關係最密切的哺乳動物,因為海獺會捕捉啃食海藻的海膽,如果放任海膽漫無止境的增加,很快地海藻林就會被破壞殆盡。因此當時海獺的減少可能也讓大海牛目臨食物短缺的壓力。(1741年 思鄉的“小牛肉”大海牛 1741 年年底,來自丹麥的聖彼得船隊在白令海東部遇難。倖存的水手捕殺了一頭海牛,作糧食補給。大海牛海牛肉讓他們越發思念家鄉的小牛排。海牛肉可以保鮮很長時間,而肥厚的海牛脂肪吃起來有點兒像杏仁油。美味傳說隨倖存者們返航,對此後造訪白令海的歐洲船隊來說,大海牛成了一道不能錯過的特色菜。1768 年,探險家馬丁·索爾記錄下了最後的大海牛之死。)
大海牛1741年被白令探險隊發現時就僅存大約2000隻,由於之後人類的變態屠殺,僅僅27年這個最大的海牛目家族就宣告滅絕。被學者稱為生物史上的一大悲劇。
在白令海地區偶爾會聽到一些消息,說看到了類似於海牛的動物,所以某些學者提出,大海牛的小群體可能一直活到21的世紀的今天,沒有絕種,但是截至2013年這個看法仍然沒有科學證據。

新聞


800萬年歷史 日發現最古老大海牛化石
新華網東京2月24日電 (記者 錢錚) 據共同社報道,日本研究人員利用放射線絕對年代測定法,最終認定2003年在北海道發現的大海牛化石經鑒定約有800萬年歷史,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大海牛化石。
大海牛學名巨儒艮,是海牛目儒艮科動物。因為人類的亂捕濫殺,大海牛於200多年前滅絕。大海牛和其他海牛目的動物一樣是食草動物。
北海道札幌市一居民於2003年8月發現了這塊大海牛肋骨化石,化石長約50厘米。從化石推斷,這頭大海牛體長約6米到7米。島根大學研究人員利用放射線絕對年代測定法,最終認定這頭大海牛生活在距今大約850萬至790萬年前。
北海道教育大學古生物學名譽教授木村方一認為,這證明這種海牛約在800萬年前就在北太平洋西側的北海道地區開始進化了。